• 济慈书信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济慈书信选

15.5 7.0折 22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济慈 (Keats.J.), 王昕若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54187

出版时间2009-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24页

定价22元

上书时间2024-12-18

埃利奥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济慈书信选
定价:22.00元
作者:济慈 (Keats.J.), 王昕若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30654187
字数:
页码:324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济慈书信选》为外国名著散文丛书之一。
内容提要
《济慈书信选》内容简介:济慈是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英国文坛的地位可与拜伦、雪莱齐名,其诗作同样拥有广泛的读者和影响。济慈英年早逝,存世不多的书信是研究其生平、思想和创作的珍贵史料,同样它们也是难得一见的优美散文。《济慈书信选》共收入了济慈写于不同时期的各类书信一百一十余封。
目录
译者前言致本杰明·罗伯特·海登致约翰·汉密尔顿·雷诺兹致本杰明·罗伯特·海登致济慈小姐致约翰·汉密尔顿·雷诺兹致本杰明·罗伯特·海登致B.贝莱先生致B.贝莱致乔治和托马斯·济慈致济慈先生.致约翰·泰勒致本杰明·罗伯特·海登致乔治和托马斯·济慈致本杰明·罗伯特·海登致约翰·泰勒致贝莱先生致乔治和托马斯·济慈致约翰·汉密尔顿·雷诺兹致本杰明·罗伯特·海登致约翰·泰勒先生致乔治和托马斯·济慈致霍勒斯·史密斯致乔治和托马斯·济慈致约翰·泰勒先生致泰勒和赫西先生致本杰明·罗伯特·海登致约翰·汉密尔顿·雷诺兹致约翰·汉密尔顿·雷诺兹致约翰·泰勒先生致约翰·汉密尔顿·雷诺兹致B.贝莱先生致托马斯·济慈致乔治·济慈先生致托马斯·济慈先生致F.M.济慈小姐致托马斯·济慈致托马斯·济慈先生……济慈年表
作者介绍
作者:(英国)济慈 (Keats.J.) 译者:王昕若
序言
一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这位不幸早逝的诗歌天才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时期英国诗歌天空中过早陨落的一颗璀璨的巨星。对于当时诗坛上交相辉映的五位巨子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拜伦、雪莱和济慈的诗歌成就,我国英诗专家王佐良先生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是浪漫主义的创始者,拜伦使浪漫主义的影响遍及全世界,雪莱透过浪漫主义前瞻大同世界,但他们在吸收前人精华和影响后人诗艺上,作用都不及济慈。”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则称济慈为英国“浪漫主义复兴的旗手”。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五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逝世最早的诗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尤其是在他五年创作高峰期中,他写下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不同凡响的传世之作。    约翰·济慈1795年出生于伦敦。父亲是马厩管理员。约翰·济慈是长子,下有一个妹妹和三个弟弟,其中一个弟弟还在婴儿时期就夭折了。济慈8岁时,父亲在一次事件中被杀身亡。同年,他的母亲再嫁,但不久又与丈夫分手了。她带着几个孩子和她的母亲一起生活。济慈在恩菲尔德的一所学校里受到早期教育,在那里他学习了古代和当代文学,并开始尝试翻译维吉尔的《埃涅伊斯》。1810年,济慈14岁时,母亲因肺病而去世。外祖母把孩子托付给两个监护人来照料,并把一笔留给孤儿的钱交由监护人掌管。父母早亡的不幸遭遇使济慈和他的两个弟弟——乔治和汤姆以及他的妹妹芳妮特别亲近。同年,监护人让济慈离开学校转而给一个药剂师兼外科医生当学徒。他当了五年学徒,又在伦敦盖伊医院为医生当了两年多的助手。在学习期间,济慈受他的朋友、年轻教师考登·克拉克的影响爱上了诗歌。大约在1814年,他开始尝试写诗,起初模仿伊丽莎白时代诗人埃德蒙·斯宾塞,如《仿伊丽莎白时代诗人埃蒙德·斯宾塞之作》就是这期间的作品。渐渐地济慈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他终于决定弃医从文,专事诗歌创作。不久他又结识了当时的一些著名文学艺术家,如利·亨特、珀希·比希·雪莱、华兹华斯和本杰明·罗伯特·海登等。他的作品因而也受到诗人亨特和华兹华斯的影响。    1816年5月,济慈在亨特的帮助下在亨特主编的杂志《观察家》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一年以后,他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在继续学习外科的同时,仍坚持诗歌创作。这一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了,其中收录了他的约30首诗。虽然许多诗作仍带有模仿的痕迹,但也不乏佳作,如十四行诗《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和《蟋蟀与蚱蜢》等。诗集出版后受到好评,但同时也招致有影响的《布赖克伍德》杂志的批评。但济慈不为所动,继续创作自己的诗歌。    1817年春,济慈只身前往怀特岛旅游。是年晚秋他又和新结识的朋友本杰明·贝莱去了牛津。这年冬,济慈的弟弟乔治·济慈结婚并移居美国,把患有肺病的弟弟汤姆留给济慈来照看。在照看弟弟的同时,济慈仍在坚持以凡人恩底弥翁和月亮女神的恋爱故事为题材的长诗《恩底弥翁》的创作。1818年夏,济慈和朋友查尔斯·布朗徒步到英格兰北部湖区和苏格兰去旅行。在苏格兰他访问了英国杰出的农民诗人彭斯的故居和陵墓。在参观时,济慈创作了《访彭斯墓》和《写于彭斯诞生的村舍》,并在给弟弟汤姆的信中谈了他的观感。在旅途中,济慈还创作了其他一些诗歌,表达了他对英国政治的兴趣和对普通人生活状况的关心。他在一封信中谈到这次旅行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使他克服了许多偏见并习惯了艰苦的生活,欣赏到秀美的风光,领略了名山大川的魅力,远比待在家里搜求于故纸堆之中更能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这时,济慈实际上已染上了肺病,由于自己病情出现加重的征兆,加之又患了重感冒,他不得不提前返回。回来后,他发现弟弟的肺病已十分危重。济慈对弟弟悉心照料。正是因为照顾弟弟,济慈自己才染上了同样的病。    1818年4月,济慈的第一部长诗《恩底弥翁》发表。济慈的诗深刻而细腻地揭示了人的感情。但他的诗歌中的民主观点触怒了官僚资产阶级的文学圈,加之他和亨特关系密切,这一作品发表后,受到反对亨特的《布赖克伍德》和《评论季刊》等三家杂志的猛烈攻击,他们嘲笑济慈是个穷学生,声称医生的学徒是不应尝试写诗的,写诗是比他更优越的绅士们的事。但这种嘲笑和攻击并未使济慈灰心,他勇敢地面对了这种不公正的批评。他说:“毁誉对于一个热爱抽象美的人来说只能有暂时的影响,只能使他成为自己作品的严肃的批评者。”(1818年10月)“我想我死后定能跻身英国诗人之列。”他不但没有放下笔,反而更加刻苦地进行创作。他又开始写《海披里安》,在他弟弟去世前完成了前两章。这期间济慈结识了芳妮·布劳恩,并与之相爱。1818年12月,汤姆·济慈病逝。此后,济慈搬到汉普斯特德一位朋友查尔斯·布朗的家中居住。1819年4月初,年轻美丽的芳妮·布劳恩也移居伦敦北郊,与济慈为邻。两人约于1819年10月订婚。他的最优秀的诗作《圣亚尼节前夕》、《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等都写于这一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不同角度咏叹了青春、美和生命的稍纵即逝。    济慈不久陷入经济拮据的状况,为了能尽快赚些稿费,他写了以蛇化美女的神话为内容的叙事抒情诗《拉米亚》,并和布朗合写了剧本《奥托大帝》,还制定了其他计划。但从1820年2月起,济慈的病情急转直下,他几次咯血,被确诊患有肺病,这使得他未来的许多计划都落了空。他认为自己注定要过一种“死后成名的生活”。1820年7月,他的诗集《拉米亚,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夕及其他》出版,反应良好。这年晚秋,医生建议济慈到意大利去过冬,以利于他的健康的恢复。济慈的朋友雪莱也热情邀请济慈到意大利去疗养。遵照医生的建议,济慈在朋友约瑟夫·塞弗恩的陪同下南行——先到那不勒斯,然后去罗马。尽管他的健康状况暂时得到一些改善,但异国的风光和气候还是没能彻底帮助他驱除病魔。济慈的身体终于垮了下来。1821年2月23日济慈在罗马病逝,终年未满26岁。他被安葬在新教徒公墓。这位诗人在他临终的时候痛心疾首于他的敌人的恶毒攻击,希望在他的上镌刻上这样一行字:“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这句话也就成了济慈在罗马陵墓上的墓志铭。济慈的朋友雪莱还写了《阿多尼斯》以悼念济慈的逝世。    二    济慈的诗对19世纪以来的诗歌有很大影响。他的诗诗中有画,且富于色彩感,寥寥几笔的勾勒和渲染就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维多利亚时代的丁尼生、布朗宁,后来的唯美派诗人如王尔德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诗人的气质使济慈习惯于用韵文来说话,有时连书信也是诗歌体的,几乎整篇的信就是一首或长或短的诗歌。有时诗人诗兴大发,以至夜不能寐,索性起床写一首诗作为书信寄给朋友。    济慈的书信可以说是济慈文学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济慈生活、思想包括文学观点的真实记录和写照,许多散文书信也可以当做日记来读。它们不仅具有传记价值,而且也包含着诗人有关诗歌和哲学的精辟见解。    济慈书信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有朋友间的通信,有给心上人的情书,有给亲人的家书,在信中济慈谈读书、谈艺术、谈文学、谈人生、谈社交……从中我们可以在他的诗歌以外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诗人其人,包括诗人的性格、爱好、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人生观等等。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出济慈是一个赋有使命感的诗人。好像上帝是专门派他来作诗的。对于他来说,不作诗,生活似乎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写诗,才使他感到生活的意义和充实。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觉得我离开诗是不行的——没有不朽的诗,半天也过不去——要整天写诗。我开始写一点诗,但习惯却使我一发而不可收。最近我因什么也没有写而感到焦躁不安:写两页十四行诗对我是有好处的,我因此昨天晚上睡得比较好。”诗人的欢乐与忧愁往往也是和他的诗歌创作相联系的。济慈一生执著地攀登诗歌艺术的高峰,他作诗像杜甫一样大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不过他所刻意追求的是在诗中营造出一种美的境界。    济慈的生活常常是非常孤独的,他对一般的社交也没有多少兴趣。他以写诗和因写诗而成名为最大的乐趣和人生追求。诗人贫困、不幸的一生,因为有了诗歌的陪伴才充满了希望和寄托,才变得丰富多彩。因为诗人一半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一半又神游在诗歌的想象的时空中。正如诗人自己说过的,他和当时的另一位诗人拜伦有所不同,拜伦多写他所见到的东西,而济慈则是多写他想象的东西。所以尽管济慈读的书不多,生活阅历并不丰富,见闻也有限,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诗歌创作。因为诗人有丰富的想像力。尽管济慈勤于创作,但他又认为诗歌的创作要像树上长出树叶那样自然而然,如果不是那样根本就不要创作。所以诗人在身心俱疲,缺乏创作激情的时候是绝不勉强作诗的。他喜欢那种率性而为、行止自如的状态。就像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一样,在济慈那里,困倦慵懒也可入诗。    济慈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就夹杂在他的书信之中,是他在写信之时的即兴之作。这些诗限于本书的体裁和篇幅,不便一一译出,好在这些诗连同济慈的其他诗作已出版有现成的译本,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一读。另外,本书保留的为数不多的诗作,个别已出版有译文的(见《济慈诗选》,屠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则择善采用,不再另译,恐重译亦难出其右。在此谨向原译者表示谢意。    书信是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沟通,有些事情只有当事人才明白,何况这书信说的又是约二百年前的事,所以其翻译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本人在翻译时,对一些晦涩难懂或对读者来说意义不大的地方作了适当的删节,以免影响翻译的准确性,以及读者对诗人书信的阅读兴趣。    由于本人的水平所限,在翻译中难免失误,不当之处,尚祈读者不吝赐教。    王昕若    2001年8月于北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