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达 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4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3-A20-3-1
上书时间2024-10-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达 著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4
-
版次
1
-
ISBN
9787307054622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01页
-
字数
480千字
-
丛书
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 【内容简介】
-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李达先生的力作《社会学大纲》由五篇组成,分别是:唯物辩证法;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社会的经济构造;社会的意识形态。作者对各篇的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全书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曾被毛泽东称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哲学科教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
此书是李达在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任教授时的名著。1935年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作为讲义首次印行,1937年5月由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同年再版三次。毛泽东详读了此书并作了眉批,向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哲学研究会作了推荐,指出此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1939年艾思奇编辑出版《哲学选辑》时收录了此书的《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一童。1948年中原新华书店根据毛泽东的意见重版了此书。同年生活书店将此书第五篇《历史唯物主义》以《新社会学大纲》的书名列入“新中国大学丛书”再版。理论界认为李达的《现代社会学》、《社会学大纲》、《唯物辩证法大纲》三部论著是我国三个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作者简介】
-
李达(1890~1966)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学会会长。1952年至1966年任武汉大学校长,一级教授。号鹤呜,湖南零陵人。早年在永州中学学习时受爱国思想熏陶,1913年赴日本学习理科。1918年为反对段祺瑞政府卖国行为带头罢课归国,与许德珩等发起学生抗议示威活动。失败后再赴日本,全力钻研马克思主义,翻译出版《唯物史观解说》、《社会问题总览》、《马克思经济学说》等书,向国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920年春回国,与陈独秀等发起筹建中国共产党,主编《共产党》月刊。在《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发表《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社会革命的商榷》、《无政府主义的解剖》、《评第四国际》等大量论文,投入关于社会主义问题和无政府主义问题的论战,指出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采取“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然后“用大速度增加全部生产力”。1921年任巾国共产党发起组代理书记,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当选为中央宣传主任。同年主持人民出版社,任平民女学校长。l922年应毛泽东之邀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系统讲授唯物史观,主编《新时代》。1923年为保持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的独立性问题与陈独秀发生严重分歧,离开党组织。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兼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代理政治总教官。》。
- 【目录】
-
第一篇唯物辩证法
第一章当作人类认识史的综合看的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前史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生成及发展
第二章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辨证唯物论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对象
第三节世界的发展与世界认识史的概观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
第一节对立统一的法则
第二节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的法则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的法则
第四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第五节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法则与因果性
第四章当作认识论和论理学看的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认识过程考察的根据、意识的生成
第二节感觉
第三节概念
第四节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第五节形式论理学的批判
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
第一章历史唯物论序说
第一节历史唯物论的对象
第二节当作历史观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看的历史唯物论
第二章资产阶级社会学及历史哲学之批判
第一节资产阶级社会学之批判
第二节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批判
第三篇社会的经济构造
第一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第一节劳动过程、自然与社会
第二节生产力
第三节生产诸关系
第四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二章经济构造之历史的形态
第一节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的经济构造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第四篇社会的政治建筑
第一章阶级
第一节科学的阶级观
第二节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阶级
第二章国家
第一节国家的理论
第二节国家之起源及其发展
第三节近代国家
第四节过渡期的国家
第五篇社会的意识形态
第一章意识形态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当作上部构造看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意识形态的一般特性
第二章意识形态的发展
第一节先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