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99.04 72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沙希利·浦洛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1849

出版时间2018-0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547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72元

上书时间2024-05-26

栾奕崇光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定价:72.00元
作者:(美)沙希利·浦洛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8681849
字数:421000
页码:54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1.旧秩序已毁,新秩序待立,八日密会上的角力与抉择 两次大战搅乱了世界。1945年2月,胜利在望的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密会八日。在他们背后,是过去三十年来数千万人丧生的惨剧;在他们面前,是战后不确定的世界。 崛起的美国想说服盟友抛弃旧习,携手建立世界和平组织,遏制一切战争的根源;老牌的大英帝国不信理想主义,只信现实政治,却早已没有当初维持势力均衡的实力;对胜利厥功甚伟的苏联,意识形态与英美盟国水火不容。它们都希望多要,却不得不妥协退让。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就在这八日的三方角力中成形。 2. 从今日世界的昨日根源,探明日世界的发展方向 我们都生活在雅尔塔会议之后。雅尔塔短短八天,改变了大小国家的历史轨迹,也孕育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的国际组织来象征合作的新秩序,但这世界的运作,也少不了地缘、族群的现实政治,更免不了大国的主导与操控,并随之而来的冲突。这样的世界将走向何方,雅尔塔是一条线索。 3. 受误解至深的会议,埋藏在档案中的大戏 会议结束后,与会者纷纷受“雅尔塔精神”感召,沉醉在合作互信的气氛中;然而,《雅尔塔协定》墨迹未干,批评声就已四起;冷战铁幕降下之后,雅尔塔更成为失败的象征,被斥为牺牲小国自由、划分大国势力范围的可耻会议。 这是一场受误解至深的会议。要分清神话与事实,唯有回到历史本身。哈佛大学教授浦洛基依托苏联解密档案,辅以文件、日记、回忆录,从美、英、苏等多个视角重现了雅尔塔的外交大戏。在这紧张的八天里,从元首到顾问,无不尽力展现军事实力、情报能力与谈判手腕。只有回到历史现场,方能体会在雅尔塔的妥协与抉择。 4.详明真实的历史,当之无愧的赞誉 浦洛基笔下的雅尔塔会议,因毫不含糊的细节和确实的出处而越发生动真实。大到国内政治问题、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斗争、代表团内部分歧,小到菜单、房间装潢、盥洗、宴会排场,他通通为我们报道,让我们如临现场。 因其翔实,《雅尔塔》英文版一经推出便广受赞誉,哪怕是持不同立场的人,也会承认其中历史叙述的说服力。因此,《雅尔塔》成为入围2011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的五部作品之一,甚至被称为雅尔塔会议研究的“一锤定音”之作。
内容提要
从1914年到1945年,世界经历两次大战的浩劫,人们从未如此渴望和平。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和平曙光初现,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带着精明的谈判代表,在雅尔塔举行秘密会议。短短八天里,三巨头手握大小不等的筹码,时而两两联手,时而互相背叛,时而强硬,时而妥协,在理念与现实、道义与利益、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之间摇摆权衡。他们想尽快结束战争,想维护战胜国的利益,还想遏制一切战争的根源,而这一切,都是以小国的利益为代价的。波兰、德国、中国……许多国家的战后轨迹就此改变。 会议结束时,与会者充满了乐观的希望,他们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也相信雅尔塔精神所代表的妥协和谅解,将成为战后盟国关系的基础。然而,1947年,铁幕降下,冷战开始。雅尔塔成了错失和平机会的象征。 哈佛大学东欧史专家沙希利·浦洛基则要为雅尔塔会议正名。他梳理苏联解密档案、各国政府文件、与会者回忆录和未发表日记,生动重现了这场争议极大、影响深远的会议。他重建当时的情势,从会议参与者的选择、计算、利益、理念出发,证明雅尔塔虽是通往分裂、危险的世界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却绝非冷战的肇因。实际上,与会者协助结束战争,建立了经由谈判得到的和平环境,尽管和平仍有缺憾,但在当时的情形下,恐怕不会有更好的结果了。当然,这场意在为和平铺路的会议,也为达成和平付出了代价。
目录
导论 部分 阿尔戈行动  章 总统旅程 第2 章 马耳他会谈 第3 章 沙皇的度假胜地 第4 章 红色主人 第二部分 战士的峰会 第5 章 三巨头重聚一堂 第6 章 冬季攻势 第7 章 德国问题 第8 章 战利品 第三部分 世界新秩序 第9 章 安全理事会 0 章 元首的阴影 1 章 瓜分巴尔干 2 章 为波兰而战 3 章 “乌克兰人会怎么说?” 第四部分 外交家的棋盘 4 章 联合国的席次问题 5 章 波兰问题陷入僵局 6 章 轰炸线 7 章 远东闪电战 8 章 “ 盟友不该互相欺骗” 第五部分 妥协的飞轮 9 章 在波兰问题上屈服 第20 章 德国的命运 第21 章 被解放的欧洲与巴尔干 第22 章 伊朗、土耳其和帝国 第23 章 秘密协定 第24 章 战 俘 第六部分 雅尔塔精神 第25 章 最后的晚餐 第26 章 跨越终点线 第27 章 希望的日子 第七部分 风雨将至 第28 章 麻烦的迹象 第29 章 间谍大战 第30 章 斯大林坚决固守 第31 章 罗斯福去世之后 尾声 尾注
作者介绍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哈佛乌克兰研究院院长。浦洛基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著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斯拉夫民族之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lavic Nations)等十部专著,所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乌克兰研究学会著作奖、表彰俄罗斯思想文化史佳作的新历史奖,以及非虚构类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