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哲学
¥
47.4
6.8折
¥
70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高新民,储昭华 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3237
出版时间2002-0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145页
定价70元
上书时间2024-05-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心灵哲学
定价:70元
作者:高新民,储昭华 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2-07-01
ISBN:9787100033237
字数:
页码:114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心灵哲学是现当代西方哲学中与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具有同等地位的哲学分支。心灵哲学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现象的形式、范围、本质、特征、心身关系、心理内容及其根源等,并对常识心理解释模式和心理学进行哲学反思。本书从该学科的大量研究领域中挑选了近研究较多、属前言和焦点问题的九大问题,内容全面丰富,理论鲜明,值得心理学研究者参考。 为了了解西方心灵哲学的发展,推进我国心灵哲学的研究,我们选编了这本文集。本选辑由于篇幅所限仅从该学科的大量研究领域中挑选了近研究较多、属前沿和焦点问题的九大问题。它们分别是:一、心身问题,即心理现象的本质、心与身的关系问题,当前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还原主义、功能主义、“实现”和物理主义的二难困境等问题上。二、感受性质,即人在经历感觉等心理状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的特征或现象学性质。非物理主义者认为:物理主义已能同化各种“反例”,但是不能同化感受性质。感受性质是心理世界的“新大陆”,是物理主义无法说明的非物理的东西。而物理主义者针锋相对,在反击中将物理主义艰难地向前推进。三、随附性。这是心灵哲学中的一个新问题、新范式,指的是心理现象由物理现象所决定、依存的伴随或随带发生的特征。当然也可泛化到其他关系、属性之上,从而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这一研究是人们试图进一步把握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以及在宇宙结构图景中的地位、在还原论和二元论之间寻找中间出路的产物,涉及到决定、还原、必然性、心物规律等心灵哲学和宇宙观的重大问题。四、意识。这里所说的意识是狭义意义上的意识,即贯穿于人的各种有意识心理现象中的共同的“觉知”“知晓”特征。围绕意识问题已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独立的研究领域,有的还提出了"意识学"的概念。意识问题林林总总,现在有人把它区分为两大类问题,即“困难问题”和“容易问题”,前者指“经验”问题,是倍受关注的问题。五、思想的语言和心理表征。前者指的是不同于自然语言的“机器语言”,是人脑思维的真正媒介,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自然语言有形、声等特点,根本不可能为人脑所加工。后者指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自身所得的信息的存储、加工的表达形式。这些研究真正深入到了心灵世界的内部结构、运作及机制。六、意向性和内容理论。这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崭新的问题,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正是在此相交汇的。许多人认为:自然语言的意义与心理状态的意向性有关,而后者又根源于思想的语言、心理表征的语义性。但思想的语言的语义性是什么,与心理状态的功能作用是什么关系,与心理语句的句法是什么关系,其语义性又由什么决定?这些是当前争论的焦点。七、他心知问题,即我心以外有无他心?如果有,如何认识、如何证明?认识他心的基础、根据、过程是什么?判断对象如机器人有无心灵、智能的根据是什么?争论主要集中在他心知怀疑论和类比论证两大问题上。八、行动哲学。这是在传统的自由意志问题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个专门研究行动的领域。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动的特征、标志、结构、解释和评价等问题上,触及到理由与原因的关系、有无涵盖心物关系的规律、心理有无原因作用等根本哲学问题。九、心理解释与民众心理学的地位。这也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民众心理学是潜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理生活和日常解释活动中的、关于行动之原因的常识心理学理论。一般人包括很多哲学家在内所持的心理观、心身观以及由此所构成的宇宙观实际上是常识心理学的观点。这一研究不仅涉及到如何解释心理、心理学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心理现象的地位和命运、心理学有无自主性、是否会被还原、取消等根本问题。
目录
第—部分 心身问题 心身问题、描述心理学与心理物理学问题 心理与物理的偶然等同论 心理事件与大脑 自然层次的连续性 把功能还给功能主义第二部分 感受性质 副现象的感受性质 玛丽不知道什么 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 感受性质与物理主义、取消主义 功能主义与感受性质 感受性质、表征论与自然主义第三部分 随附性 随附性的种种概念 本体论的随附性 上帝心灵中的还原 物理主义、随附性与依赖性第四部分 意识 “意识”一词的两种用法 勇敢地面对意识难题 意识、信息与泛心论 意识、民众心理学与认知科学 关于心灵起源的四个假说第五部分 思想的语言与心理表征 为什么仍必须有思想的语言,其意何在? 心理语义学或者:真值条件来自哪里? 表征与心灵理论 心理表征 第六部分 意向性与心理内容理论 心灵能做什么:非意向世界中的意向性 计算心理学与解释理论 什么是心理表征理论 内容理论 关于心理内容的种种理论 第七部分 他心问题第八部分 行动哲学第九部分 心理解释与民众心理学的地位人名译名对照
作者介绍
心身问题、描述心理学与心理物理学问题 罗德里克·M.齐硕姆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她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闻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 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近来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像笛卡尔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进行思想、感知、相信和欲求的东西。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体。如果我们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那么心身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人与他的身体之间有何关系?例如在我和我的身体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里主要存在着两种可能的情况:或者我与我的身体是同一的,或者两者是不同一的。如果我与我的身体没有同一性,那么又会有两种可能:要么我与包括我的身体之一部分的某物是同一的,要么我与包括我的身体之一部分的任何东西没有同一性。在后一种情形之下,我又是一种什么样子的东西呢? 近年来有一种意见认为:“心灵”与身体以计算机的抽象图表(the abstract diagram)与计算机相联系的那种方式密切相关。但是如果“心灵”一词在上述所区分的那种意义上被当作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来使用,那么上述主张就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计算机的抽象图表本身就是一种属性,就是一种抽象物,而那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即进行感知、思维、感觉和欲望的东西,则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事物。 (2)我们也可以像现今许多人那样用“心灵”一词表示人的智能。如当人们说“那个人具有优良的心智”,意即说这个人很聪明时,“心灵”一词就是以这种方式而加以使用的。在“心灵”一词的第二种意义上,“对心灵的考察”就是指对人的智能的心理学考察。在这种情况下,作名词用的“心灵”就可能引起人的误解。因为它可能被人们用来指示一种与人及其身体一同存在的独立的个体事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错误地认为,存在着三种相互关联的独立的个体事物,即人、人的心灵和人的身体。 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心灵”一词,我们还能说存在着心身问题吗?也许有这样的问题:“身体怎能具有智能”?如果我们可以假定存在着具有智能的某物,那么这种形式的心身问题就可归结为种形式:一个人与他的身体之间有何关系?因为大概正是人才具有智能。 (3)我们也可以将一个人的心灵说成是这样一种存在,正是借助于它,他才能进行思维。倘若如此,“心灵”一词指示的确实是一个个体的事物。一个人赖以进行思维的那种东西显然是大脑,或者至少是包括大脑一部分的某种东西。如果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心灵”(意即人们靠它才能思维),而不是在种意义上(意即人)或第二种意义上(指智能)使用该词,那么我们所说的“对心灵的研究”就会是对大脑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而“心身问题”这一表述所涉及的就是神经生理学的某些问题。对这些学问题的回答本身并不能为我们提供解决“心身问题”的方案,因为在这里,“心身问题”这一表达式是根据上面所区分的种意义上的“心灵”而加以解释的。 (4)“心灵”一词有时还用来指示一种精神实体,即一种具存非物质本质的独立的个体事物(也许在这里使用“灵魂”一词更恰当一些)。在讨论人一体(person-body)问题时,如果我们断定人与他的身体或人与包括他的身体一部分的任何事物是不能等同的,那么我们可能要考虑这样的可能性,即按“心灵”一词的第四种意义,人是一个灵魂或心灵。(如果我们断言人是一种灵魂或心灵,那么我们就应小心谨慎,千万不要用“人有灵魂或心灵”这一说法去表述这一论断。因为那样的话,我们可能再次陷入这样的错误泥潭,即认为我们涉及的是三类独立的个体事物:人、心灵和身体。) P3-5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