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终结的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未终结的故事

16.57 4.4折 38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布劳恩  著,韩瑞祥 选编,王彦会等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0674

出版时间201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91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38元

上书时间2024-05-16

栾奕崇光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未终结的故事
定价:38元
作者:(德)布劳恩  著,韩瑞祥 选编,王彦会等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020110674
字数:300000
页码:3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德国当代作家福尔克布劳恩的诗歌64首,长篇小说《主子与仆人》,中篇小说《未终结的故事》《四个工具制造师》《深不见底的句子》《乌合之众》等,反映了布劳恩的创作特点。
内容提要
未终结的故事(节选)圣诞节前一天,K.县县长在家里忐忑不安地徘徊了几个钟头。之后,他要坦白地告诉十八岁的女儿。他一定要让她知道他所听到的一些事情(他说的是“让她知道”)。虽然这些事情和她毫不相干,可它们恐怕会改变她人生中许多东西,甚或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改变她人生的一切。女儿还从来没有看到身材魁梧从容不迫的父亲如此脸色苍白、神经紧张。她被拉到书房那笨重的桌前,父亲向她提出了几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关于她的男朋友弗朗克。他掏出一张小纸条,劈头盖脸地说起来。情况可能会变得十分严峻,他还不能说是怎么回事,可是他必须提醒她,肯定会出事的,卡琳,很快就会出事的!她应该之前就和弗朗克分手,免得被牵扯进去。女儿一头雾水,父亲却执意什么话都不肯说。他知道,弗朗克的父母亲离婚了,父亲有前科,蹲过大牢,走私外汇。弗朗克:一个流氓,属于一个团伙。那些团伙在M.城四处游荡。四年前,她已经和他混过一次。这帮人天天晚上在卡尔·马克思大街上东游西逛,消磨时间,而玛丽埃塔酒吧是他们所谓的据点,他是其中的一员。这帮家伙在“渔家”酒馆,在许多别墅里破门盗窃,烟,每次都少不了他。而且也坐过班房。他现在却又在打什么主意,卡琳……他反正在打什么主意。卡琳说,她不相信会这样。她十分清楚,弗朗克再也不会打什么主意,他如今在嘲笑自己,并且感到愧疚。可是父亲说,你一无所知!快点和他断绝关系,你好好想一想吧!我们不许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就看看那个家吧,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忍受的。你会眼睁睁地看到出事的!谈话变得激烈,女儿终于怒不可遏,县长把她的弗朗克描述成罪犯,再也不许他登门。他无论如何不能如约来这儿,和她一起坐车去B.城看戏。她号啕大哭。她对所有的流言蜚语耳熟能详,都是从吃晚饭时的一次次谈话中听到的。可是她从来都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片刻间,她觉得自己仿佛被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所有的物体都有另外的叫法,都被用于另外的目的。她再也无所适从了。然而,她后来又忘了自己,又像平日一样思索,陷入迟钝,她突然在身体上有所感觉,她也不想采取任何对付的措施。她的确可以按照人家给她说的去做。她也变得拿不定主意了。她自己再也弄不明白,弗朗克是不是在给她演戏。父亲已经得到了什么消息,这是明摆的事,肯定不是什么空穴来风。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她觉得愧对父亲。她执意不听劝说:她没有听他话。她彻夜难眠,苦苦思索,她该怎么办,结果才能让弗朗克的情绪不会比她的更糟糕。要是她暂时和他断绝关系,那她就必然会把自己完全置于不仁不义之地,这样对他来说似乎更容易忍受些。她一定要让他看到自己做事那样愚蠢,所以不值得去想念她。他实在太爱她了,所以,没有任何别的办法能够于事有补。他那样热切地为了她而不懈努力,那样持之以恒,她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形。她是他唯一放在心上的人。第二天,她在M.城里打去电话。她说了下面的话:“别来了。丹尼来过这儿。我们重归于好。一切都安然无恙。我幸福快乐。我再也不想和你一起跑来跑去了。”她听到弗朗克说了几句语无伦次的话,可是随即挂上了听筒。
目录

作者介绍
福尔克·布劳恩:德国当代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曾获毕希纳奖(2000)、亨利希·曼奖(1980)、莱辛奖(1981)、不莱梅文学奖(1986)、柏林文学奖(1990)、批评家奖(1996)等。
序言
 前言
2000年,当德国当代著名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福尔克·布劳恩(Volker Braun,1939— )获毕希纳奖时,资深文学评论家古斯塔夫·泽普特在颁奖词中说:“福尔克·布劳恩获得德国文学最高殊荣,而这个消息让人感到十分诧异的是,他居然还没有得过这个奖项。”虽然他获过多项文学大奖,包括亨利希·曼奖(1980年),莱辛奖(1981年),不莱梅文学奖(1986年),国家一等奖(1988年),柏林文学奖(1990年),批评家奖(1996年)等,但对这位令人敬仰的作家来说,毕希纳奖的确是一个姗姗来迟的荣誉。事实上,布劳恩这个名字早就与毕希纳相提并论,他甚至被誉为这个时代的毕希纳。
早在1977年,布劳恩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毕希纳的信》(Büchners Briefe)的杂文,一时成为德语文坛上的爆炸性事件,也导致这位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年轻作家的一切出版计划在当年的东德遭到封杀的后果。《毕希纳的信》就是布劳恩的《黑森快报》(Der Hessische Landbote),既是他的政治态度,也是他的审美宣言。在这篇杂文中,布劳恩直言不讳无比犀利地写道:“我如今看不到任何无视于毕希纳表白的理由。一个社会,不管它此间冠以什么样的名称,只要它立足于暴力之上,也就是说,只要存在着‘上层和下层社会之分’,那就需要采取反暴力行为来改变它。”不言而喻,毕希纳始终是布劳恩的精神偶像,文学创作的楷模,与他心心相印的对话伙伴。布劳恩的艺术追求渗透着毕希纳审美意识的精髓,那就是要“打碎金字塔”,消除“上下分工”,改变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因为他“厌恶权力,而文学就是通过描述仁爱、人类、死亡和共同性来揭露权力的语言”。尽管他在这条自我选定的道路上走得非常艰辛,障碍重重,但始终抱着锲而不舍的批判意识,义无反顾甚至天马行空地坚持走下去。在当年的东德,他像海纳·米勒或者克里斯塔·沃尔夫一样,在作品中反思的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表现的是个性自我实现的可能和界限以及文学能够发挥的社会作用;在统一后的德国,他同样坚守自己文学信念的初衷,永远要当一个“绝对我行我素的人”。如今已年过古稀的他依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作为作家,布劳恩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兴衰和一个分裂成两个世界的祖国的统一,属于在矛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深切的历史和社会经历成为他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对生存的自我感知是其创作的内在动力,发自心灵深处的人性描写自然而然地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他以充满同情而睿智的笔锋和挥洒自如的幽默嘲讽,“创作了他的历史世界一部活生生的编年史”,并且“革新和改变了德国文学哲学思辨时代的语言和形式”,成为德语当代文学的一块丰碑(泽普特)。因此,当德国文学创作最高成就奖——毕希纳奖颁发给这位作家时,舆论界一致认为这是众望所盼,实至名归。
布劳恩生于1939年战争爆发前夕,他把自己理解为法西斯时代的孩子,却庆幸地逃脱了时代的厄运。父亲阵亡于战争的最后一天,母亲带着五个儿子逃脱了盟军对德累斯顿的狂轰滥炸。家乡毁灭了,他六岁的生日是德国被解放和占领的一天,他的“美学学校就是那些美妙的废墟”。中学毕业后,由于他桀骜不驯,不愿意充当“社会主义的宝贝儿子”,所以,他首先难以得到上大学的机会。1957年,他进入德累斯顿一家印刷厂当工人,后来又当了两年矿工。在社会底层几年的生存经历使他深刻地感受到所谓东德的“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弊端,并且成为他迄今文学创作一个执意坚守的主题。
1960年,布劳恩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从此也开始了诗歌创作,并很快在德语诗坛崭露头角。1965年,他的第一本诗集《自我挑战》出版(1966年以《暂时》为题在联邦德国出版),在德语文坛上一举赢得广泛好评和关注。布劳恩把诗歌看成是针对统治语言的“反语言”,是与人交流的语言;诗学不应该是“对存在的表现,而是对存在的突破”。他先后发表了多部诗集:《是我们而不是他们》(1970年)、《反对称世界》(1974年)、《训练直立行走》(1979年)、《缓慢而嚓嚓响的清晨》(1987年)、《路斯特公园,普鲁士》(1996年)、《古冢》(1998年)、《美妙的戏弄》(2005年)等。他以卓越的诗歌成就成为新一代诗人的代表,在德国文学史上被称之为“福尔克布劳恩一代”。
布劳恩以诗歌扬名德国文坛,在戏剧创作方面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他是东德继布莱希特和米勒之后最伟大的德语剧作家之一。1965年,他应邀前往柏林,成为柏林剧院的专职编剧。他坚守文学必须干预社会现实的美学信念和戏剧应该成为思考和行动的尝试,先后创作了一系列充满讽刺和现实批判精神的剧作,因此也招致了东德文化当局的一再刁难。他的主要剧作《翻斗卡车》(1965年)、《列宁之死》(1970年)、《亭卡》(1976年)、《伟大的和平》(1979年)、《过度社会》(1987年)等,几乎无一例外遭到长久禁演,有些甚至直到东德解体也未上演。布劳恩的剧作充满对生存现实的嘲讽和对未来的憧憬,然而,无论他的批评多么尖锐和犀利,他始终把自己看成一个社会主义者,渴望在社会内部改变不公正的存在。即使在德国统一后,他依然一如既往地抱着这种信念继续他的创作。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布劳恩把创作重心逐渐转向小说。像他的诗歌和戏剧一样,他的小说也不断引起激烈争论。他的小说成名作是《未终结的故事》(1975年)。这部小说的标题也暗示着作者与众不同的历史哲学意识,也就是把所谓的“现实社会主义”理解为绝对“未终结的故事”,始终需要内在的改变。随着东德社会的发展变化,布劳恩作品中的历史和现实图像变得越来越沉重。这一点集中地表现在既为他带来巨大声誉又在东德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主子与仆人》(1985年)以及短篇小说《深不见底的句子》(1990年)中。不管他的创作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永远不变的是他的美学信念:切身的社会经历必然要构成他文学创作的核心。特别是德国统一后,面对天翻地覆的历史转折和新的社会现实,他一如既往,不断观察反思,不断让文学发出惊世的声音。这期间,他又发表了许多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小说,如《四个工具制造师》(1996年)、《真想往的》(2000年)、《未被占领的地方》(2004年)、《粗制滥造之物》(2008年)、《乌合之众》(20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