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改革

8 1.8折 45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维迎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13022

出版时间201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37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45元

上书时间2024-05-02

栾奕崇光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改革
定价:45元
作者:张维迎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208113022
字数:224000
页码:3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改革》编辑推荐: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命运,取决于我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成思危、吴敬琏、茅于轼、厉以宁、林毅夫、周其仁、钱颖一、陈志武、樊纲、张维迎10位经济学家站在改革开放的关口,直面中国改革的成败得失,思考未来改革的方向和动力。《改革》是《中国改革30年》一书的增订升级版。除了关于改革与未来中国发展的文章外,还提供了10位经济学家在最近5年中有关中国改革的精彩文章推荐。为方便读者全面而准确地理清各位经济学家的思想脉络,《改革》也提供了他们的所有著作索引。主编张维迎先生作序。希望读者能从《改革》中看到困境,找到希望;理解中国社会,直面中国问题。
内容提要
《改革》是《中国改革30年》一书的增订升级版。近年,重启改革的声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涌现出来。我们觉得有必要从改革的大题目出发,为读者展示这10位经济学家的理性思考和讨论。本书除了关于改革与未来中国发展的文章外,还提供了10位经济学家在最近5年中有关中国改革的精彩文章推荐。为方便读者全面而准确地理清各位经济学家的思想脉络,本书也提供了他们的所有著作索引,主编张维迎先生更应邀欣然作序。我们希望读者能从《改革》中看到困境,找到希望;理解中国社会,直面中国问题。
目录
新版序言:未来十年是改革的窗口期(张维迎)序言:理解中国经济改革 (张维迎)开篇: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 (成思危)上篇吴敬琏演讲: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怎样才能够持续延伸: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茅于轼演讲:从制度演变看改革以来财富的创造延伸:从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看经济厉以宁演讲: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中的十个问题延伸: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话一:中国改革的成功与不足(吴敬琏、厉以宁、茅于轼)下篇林毅夫演讲:渐进改革的逻辑延伸: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周其仁演讲:重新界定产权之路延伸:大路向不能错钱颖一演讲: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经济延伸:市场与法治陈志武演讲:改革开放160年 235延伸:对“中国奇迹”与改革路径的再思考樊 纲演讲:经济改革仍需“挖潜”延伸:对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张维迎演讲: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分配延伸:理性思考中国改革对话二:寻求进一步改革的动力(张维迎、钱颖一、林毅夫、周其仁、陈志武、樊纲)
作者介绍

序言
··《改革》新版序言··
未来十年是改革的窗口期张维迎
(一)    从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邓小平发起的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第35 个年头。    35 年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刚刚过去的10 年,或许是最不寻常的10年,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我的一个基本评价是:从经济增长的指标看,它是最好的10年;从社会矛盾的角度看,它是糟糕的10 年;从改革的角度看,它是失去的10 年。    这10 年间(2003~2012 年),中国的GDP 保持了年平均10%以上的增长率;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从第6 位(2002 年)上升到第2 位(2010年);进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20%;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国家外汇储备从2002 年的2 864多亿美元上升到2012 年的33 100亿美元,占到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全球增长的主要引擎。无疑,10年间,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这10年间,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从官员腐败发展到“全民腐败”,官商勾结、买官卖官大有失控之势;收入分配不公、机会不均等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青睐政府职位就是一个佐证;官民对抗,民众对政府信任度越来越低,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维稳费用越来越高;私有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企业家群体缺乏安全感,移民海外人数越来越多;社会信任度下降,道德危机比生态危机更为严重。10年前政府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与10年前相比,今天的社会更不和谐了,很难找到一个对现实满意的人群。    在改革方面,这10年倒退多于进步。经济体制由“国退民进”转向“国进民退”,国有垄断企业越来越强势,民营企业受到越来越多的挤压,国务院关于发展民营企业的“36条”政策一直得不到真正落实;政府直接投资越来越多,政府权力越来越大,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也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不公平,企业越来越离不开政府;法治精神退化,以“维稳”代替法治,政治权力干预司法和主导法院判决的情况变得更为严重,人们期待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丝毫进展。    为什么在体制改革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下,过去10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高增长?一些人把这一现象解释为“中国模式”的成功。所谓“中国模式”,最重要的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国有垄断企业对市场的主导。我的看法是,过去10年的高增长并不是“中国模式”的成功,而是来源于之前25 年的改革红利。这些改革红利包括: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退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民营企业家的崛起,银行系统呆坏账的处理,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入世贸组织(WTO),等等。没有这些之前的改革所创造的改革红利,过去10年的高增长是不可想像的比如说,如果没有在2001 年进入WTO,中国的贸易出口额怎么可能在过去10 年增长5 倍多,从2002年的3256 亿美元增加到2012 年的20 498 亿美元?如果没有出口的高增长,怎么可能有GDP 年平均10% 的高增长?加入WTO不仅对经济的高增长做出了直接贡献,也通过阻止体制的倒退为经济的高增长做出了间接贡献。如果没有加入WTO,过去10年体制的倒退会更为严重!    另一方面,过去10年里中国社会之所以越来越不和谐,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的停滞和倒退。当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大,竞争环境越来越不公平的时候,腐败一定越来越严重,收入分配一定不可能趋向公平。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里,每个人的怨气就会越来越大,我们也不可能指望人们会有很好的道德水准。    为什么过去10年会出现改革的停滞和倒退?因为我们的理念变了,我们也缺少了真正具有改革精神的领导力。我们从“发展是硬道理”转向“稳定压倒一切”,从注重财富的创造转向注重财富的分配,从相信市场的力量转迷信政府的权威,从相信民营企业家的创造力转向依靠国有企业的垄断力,从相信法治转向相信控制。这样的理念转变,使整个国家的气质发生变化,自然会导致市场化进程的停滞。失去了改革的理念,既得利益者就获得了操纵政策的自由,设租和寻租活动就变得猖狂起来,市场化进程就开始倒退。    以我的判断,过去10 年的高增长已经几乎耗尽了前25年所积累的改革红利。伴随人口红利的消失和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本身就有个向下调整的过程,中国的增长方式需要转型。如果不能重新启动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并开始以建立宪政体制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改革,增长转型不可能成功,未来10年中国经济要达到7%的增长率也是非常困难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