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泰西、海东文献看明清官话之嬗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泰西、海东文献看明清官话之嬗变

19 2.8折 68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辉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1715

出版时间2015-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13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68元

上书时间2024-04-19

栾奕崇光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从泰西、海东文献看明清官话之嬗变
定价:68.00元
作者:陈辉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16161715
字数:288000
页码:3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从泰西、海东文献看明清官话之嬗变:以语音为中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从泰西、海东文献看明清官话之嬗变:以语音为中心》包括泰西、海东文献所见洪武韵以及官话语音、从朝鲜谚解汉语韵书看15世纪洪武韵之“正音”地位的动摇、从崔世珍、金尼阁著作看16、17世纪洪武韵“正音”地位的名存实亡、从日本文献看明清更替后洪武韵的不再被尊以及“正音”概念的迁化、传统华夷观与洪武韵以及明清官话的关系、东西洋士人所记19世纪汉语官话之嬗变、新教传教士所认知的汉语官话、西方外交通商官员开始重视北京官话、清政府定京音为国语标准、官话管窥三则等内容。
目录
概要引论  官话研究存在三大可能性误导    上篇章  泰西、海东文献所见洪武韵以及官话语音  节 从朝鲜谚解汉语韵书看15世纪洪武韵之“正音”地位的动摇  第二节 从崔世珍、金尼阁著作看16、17世纪洪武韵“正音”地位的名存实亡  第三节 从日本文献看明清更替后洪武韵的不再被尊以及“正音”概念的迁化  第四节 传统华夷观与洪武韵以及明清官话的关系第二章  东西洋士人所记19世纪汉语官话之嬗变  节 新教传教士所认知的汉语官话  第二节 西方外交通商官员开始重视北京官话  第三节 清政府定京音为国语标准第三章  官话管窥三则  节 朱元璋的“中原”观及其对汉语的影响    一  朱元璋对“中原”概念的阐释    二  从《洪武正韵》与《明太祖集》诗歌分韵的一致性看明初的“中原雅音”    三  偰长寿何以成为丽末鲜初与明朝交流的语言翘楚    四  《洪武正韵》的修订与实际应用    五  余论  第二节 《老乞大谚解》和《无罪获胜》比较研究    一  《老乞大谚解》和《无罪获胜》的刊印缘由    二  《老乞大谚解》、《无罪获胜》所记汉语语音的特征    三  从《老乞大谚解》、《无罪获胜》注音看清初官话的使用状况  第三节  徽班何以进京成国剧    下  篇章  朝鲜与汉语官话  节 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与时俱变  第二节 “训民正音”与《洪武正韵译训》  第三节 崔世珍与《四声通解》  第四节 《音韵阐微》的影子——《华东正音通释韵考》第二章  传教士与汉语官话  节 会士对汉字的解析与认知    一  会士以梵汉语言接触结果为基础解析汉字音韵    二  会士由日语兼及汉语的认知进程    三  金尼阁集大成会士对汉字“形声义”的认知体系  第二节 《西儒耳目资》与“三韵”兑考的基础  第三节 《无罪获胜》语言学探微    一  《无罪获胜》所记录的汉语语音    二  《无罪获胜》的行文格式和汉字字体    三  注音本《无罪获胜》刊印的动因分析  附录:《无罪获胜》汉字罗马字注音索引  第四节 《汉英韵府》所见官话    一  卫三畏的汉语学习、研究与运用    二  卫三畏所认知的汉语官话、方言与汉文的关系    三  《汉英韵府》中的官话语音第三章  日本汉学家所认知的汉语官话  节 唐音学与冈岛璞及其唐话教材    一 唐音学的兴起    二 冈岛璞及其唐话教材    三 《唐话纂要》、《唐译便览》等教材唐音的假名标注法及音值    四 《唐话纂要》假名注音所体现的杭州话语音特征    五 《唐译便览》假名注音所体现的官话语音特征  第二节 文雄与《磨光韵镜》、《三音正讹》    一 《磨光韵镜》、《韵镜指要录》、《翻切伐柯篇》等著作所论唐音    二 《三音正讹》坤卷所反映的汉语官话音系    三 夷夏之辩与华音正俗  第三节 《亚细亚言语集》等汉语教材所见北京官话    一 广部精等汉语学家所认知的北京话    二 广部精与他创办的北京官话教学机构及所编教材    三 《亚细亚言语集支那官话部》所见北京官话音韵体系以及与《语言自迩集》的差异余言    一 明清两代究竟有没有过官话标准    二 官话在明清两代的实际使用状况如何    三 如何理解“正音”、“官话”、“读书音”和“口语音”之间的关系    四 为什么泰西、海东文献对官话的记录描写比中国人自己的更加具体丰富    五 泰西、海东文献所记录官话语音是否各有侧重主要参考著作感谢的话    ——代后记概要引论  官话研究存在三大可能性误导    上篇章  泰西、海东文献所见洪武韵以及官话语音  节 从朝鲜谚解汉语韵书看15世纪洪武韵之“正音”地位的动摇  第二节 从崔世珍、金尼阁著作看16、17世纪洪武韵“正音”地位的名存实亡  第三节 从日本文献看明清更替后洪武韵的不再被尊以及“正音”概念的迁化  第四节 传统华夷观与洪武韵以及明清官话的关系第二章  东西洋士人所记19世纪汉语官话之嬗变  节 新教传教士所认知的汉语官话  第二节 西方外交通商官员开始重视北京官话  第三节 清政府定京音为国语标准第三章  官话管窥三则  节 朱元璋的“中原”观及其对汉语的影响    一  朱元璋对“中原”概念的阐释    二  从《洪武正韵》与《明太祖集》诗歌分韵的一致性看明初的“中原雅音”    三  偰长寿何以成为丽末鲜初与明朝交流的语言翘楚    四  《洪武正韵》的修订与实际应用    五  余论  第二节 《老乞大谚解》和《无罪获胜》比较研究    一  《老乞大谚解》和《无罪获胜》的刊印缘由    二  《老乞大谚解》、《无罪获胜》所记汉语语音的特征    三  从《老乞大谚解》、《无罪获胜》注音看清初官话的使用状况  第三节  徽班何以进京成国剧    下  篇章  朝鲜与汉语官话  节 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与时俱变  第二节 “训民正音”与《洪武正韵译训》  第三节 崔世珍与《四声通解》  第四节 《音韵阐微》的影子——《华东正音通释韵考》第二章  传教士与汉语官话  节 会士对汉字的解析与认知    一  会士以梵汉语言接触结果为基础解析汉字音韵    二  会士由日语兼及汉语的认知进程    三  金尼阁集大成会士对汉字“形声义”的认知体系  第二节 《西儒耳目资》与“三韵”兑考的基础  第三节 《无罪获胜》语言学探微    一  《无罪获胜》所记录的汉语语音    二  《无罪获胜》的行文格式和汉字字体    三  注音本《无罪获胜》刊印的动因分析  附录:《无罪获胜》汉字罗马字注音索引  第四节 《汉英韵府》所见官话    一  卫三畏的汉语学习、研究与运用    二  卫三畏所认知的汉语官话、方言与汉文的关系    三  《汉英韵府》中的官话语音第三章  日本汉学家所认知的汉语官话  节 唐音学与冈岛璞及其唐话教材    一 唐音学的兴起    二 冈岛璞及其唐话教材    三 《唐话纂要》、《唐译便览》等教材唐音的假名标注法及音值    四 《唐话纂要》假名注音所体现的杭州话语音特征    五 《唐译便览》假名注音所体现的官话语音特征  第二节 文雄与《磨光韵镜》、《三音正讹》    一 《磨光韵镜》、《韵镜指要录》、《翻切伐柯篇》等著作所论唐音    二 《三音正讹》坤卷所反映的汉语官话音系    三 夷夏之辩与华音正俗  第三节 《亚细亚言语集》等汉语教材所见北京官话    一 广部精等汉语学家所认知的北京话    二 广部精与他创办的北京官话教学机构及所编教材    三 《亚细亚言语集支那官话部》所见北京官话音韵体系以及与《语言自迩集》的差异余言    一 明清两代究竟有没有过官话标准    二 官话在明清两代的实际使用状况如何    三 如何理解“正音”、“官话”、“读书音”和“口语音”之间的关系    四 为什么泰西、海东文献对官话的记录描写比中国人自己的更加具体丰富    五 泰西、海东文献所记录官话语音是否各有侧重主要参考著作感谢的话    ——代后记
作者介绍
陈辉,(1964一  ),男,浙江大学理学硕士、文学博士。曾游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印州瓦尔布莱索大学,泛学日本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科学技术史等,现主要从事历史语言学和中韩关系史研究。论有:“中日美三国语言的文化比较”、“麦都思《朝鲜伟国字汇》钩沉”、“19世纪东西洋士人所记录的汉语官话”等语言学及中韩关系史论文30余篇,著或编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等专著和论文集。现任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中国专门史、世界史和中国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