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

10 3.0折 33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蒋承勇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85551

出版时间2010-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00页

定价33元

上书时间2024-04-17

栾奕崇光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
定价:33.00元
作者:蒋承勇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00485551
字数:
页码:4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研究的新成果。作者吸取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系统科学等新观念、新方法,重新阐释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特征和现代意义,指出了它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以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又从文艺美学、文化哲学的高度对其作思辨性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为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的研究以及文学创作提供了富有启迪性的文学观念与方法。本书适合于文学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使用。
目录
序言导言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性  一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我们  二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  三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人性之真实状况第一章 现代文化基因的原始积累与“批判”的双重超越 第一节 上帝不是在一夜间死去的 第二节 司汤达:自由的困惑  一 人身自由的追求  二 心灵自由的追求  三 自由的困惑 第三节 托尔斯泰:堂吉诃德与西西福斯的融合  一他曾经是一个浮士德  二 “阿尔扎玛斯的恐怖”  三 寻找新的上帝 第四节 巴尔扎克: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忧思  一 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悖谬  二 对“恶”的崇拜与恐惧  三 “无尽挽歌”为谁唱 第五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的定位的困惑  一 人是“虫”?  二 人是“兽”?  三 人是“上帝”?  四 在“困惑”的背后 第六节 福楼拜:跋涉于沙漠中的骆驼  一 “幸福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叫你付上一船的不幸”  二 “我要的是无限里的美丽,我寻见的只是怀疑”  三 “我有一个非常过分的欲望,可是我从来没有给它们一个满足”  四 “我已安心做一辈子苦工,不再想望什么报酬” 第七节 左拉:“人”的神话的陨落  一 “新人”形象的凸现  二 把人还原为生物  三 西方文化链条上的一环 余论第二章 审美心理机制的差异性与反映生活的不同取向 第一节 审美心理机制与创作风格 第二节 司汤达:人的激情心理的描绘者  一 司汤达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注重人物心路历程的描述  三 披露人物的深层心理  四 把注意力集中在性格“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五 几点启示 第三节 托尔斯泰:人的精神心理的描绘者  一 托尔斯泰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揭示社会表象背后人的精神一心理状态  三 物景描写的心灵化  四 展示意识流动的无序状态 第四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的心灵之谜的破译者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物质世界与心灵世界的疏离态  三 人物自我意识的双向悖逆  四 不同自我意识的多层次对照与象征性 第五节 巴尔扎克:史无前例的“物本主义”者  一 巴尔扎克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环境:物质性与有序性  三 人物:淹没在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  四 细节:“物本意识”指导下的精确性与细致性 第六节 狄更斯:想象与虚构中的外部世界  一 狄更斯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故事性与娱乐性中的社会批判性  三 人物性格的“外壳化”  四 渗透着激情的物景描写 第七节 福楼拜: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  一 福楼拜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社会风俗画与现代神话  三 客观的呈示与冷峻的叙述  四 故事性的消解与散文化文体 余论第三章 心理原型的外化与反映的变形 第一节 心理原型与现实的重构 第二节 司汤达的心理原型与反抗者群像  一 人物性格的深层构架  二 人物性格构架与作家心理原型的静态描述  三 人物性格构架与作家心理原型的动态描述  四 生活场景与作家心理原型  五 司汤达小说的“变形”与现实主义传统 第三节 巴尔扎克的心理原型与金钱时代的心灵世界  一 巴尔扎克小说艺术世界的两个层面  二 投射在人物身上的对金钱的渴望与焦灼  三 发掘了金钱时代的社会群体心理 第四节 狄更斯的心理原型与小说的童话模式  一 狄更斯的心理原型  二 飘浮在“真空”中的童话式人物  三 由悲到喜、善恶有报的童话式结构  四 超现实逻辑与童话式的神奇 第五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原型与畸形的世界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原型  二 世界:“涅瓦河幻影式”的怪诞与恐怖  三 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阴郁与绝望  四 心灵: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痛苦与扭曲 第六节 托尔斯泰的心理原型与探索者群像  一 托尔斯泰的心理原型  二 男性形象与作家心理原型  三 女性形象与作家心理原型  四 “爱”的母题与作家心理原型 余论第四章 于连性格系统论 第一节 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与于连性格的多元多层次结构  一 于连性格系统中的单一性元素  二 于连性格系统中的两重性元素  三 于连性格系统的多元多层次结构  四 于连性格系统的整体功能 第二节 从系统的自组织原理看于连性格的自在性与自主性  一 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理解的误区  二 于连性格系统的初始状态的形成  三 于连性格系统的自组织功能  四 结论 第三节 于连性格系统的审美透视  一 不同期待视野中于连形象的丰富多样性  二 小说文本的“接受指标”对阅读的制约  三 作者在于连性格系统中的主体投入 余论第五章 文本的个案解读 第一节 《红与黑》:展现“激情”与“力”之美 第二节 《高老头》:“挽歌”一曲为谁唱? 第三节 《双城记》:“没有美德的恐怖”与“没有恐怖的美德” 第四节 《简爱》:人格尊严是爱的前提 第五节 《德伯家的苔丝》:“纯洁的女人”与爱的“宿命” 第六节 《罪与罚》:“超人”、“凡人”抑或“罪人” 第七节 《安娜卡列尼娜》:自然人性与平庸环境的冲突 第八节 《玩偶之家》:“我要学做一个人!” 第九节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叛离结语附录一 审美心理机制的差异性与反映生活的不同取向——对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认识附录二 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化阐释后记修订版后记
作者介绍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