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城论市:城市化背景下场所认同的危机与重建策略研究
¥
5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张郢娴 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C08B040304
上书时间2023-11-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郢娴 著
-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1
-
版次
1
-
ISBN
9787568217552
-
定价
5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6页
-
字数
24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人是城市的主体,正是人的丰富多样化的生活使城市的实体建设和空问变得有意义,所有的建造都应该是为了使人们好地生活,好地服务大众。但如今在“大跃进”式的城市化推动下,城市呈现出的则是景观的均质化、空间的碎片化、形态格局的机械化以及空间意义的弱化……各种实体要素的堆砌使现代城市变为一个没有意义的抽象空间,物质建设的繁荣和空间格局的趋同使人的方向感和归属感变得日益模糊,主体无法再依据个人的经验进行自身的定位,也无法对生存的空间产生情感依赖,于是一种新的场所认同危机伴随着现代性而显现出来。
认同问题产生于现代社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以前不存在认同问题,只是大众并没有把“认同”和“承认”看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虽然在前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存在身份认同以及依赖他人的情况,但是这些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并不成问题。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主体自我的存在和生存的意义受到了有力的挑战,认同问题在各个领域都逐渐显现出来。
那么面对此困境,该通过何种标准来营造场所才能让主体对其产生深刻的认同呢?《观城论市:城市化背景下场所认同的危机与重建策略研究》通过作为主体的“人”将认同的议题与场所建立一种连接,旨在强调场所与主体双向认同的关系。场所认同的塑造过程亦是人对环境进行感知的过程,是对人认知空间中历史、经验、情感、记忆、意义等的保护和回归。解决主体场所认同危机就是要恢复和重塑有意义的场所。因此,在重建场所认同的策略上,其营造的方向应以主体的行为属性、功能、情感的需求为导向,应满足主体在空间中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体验的需求,注重主体精神空间的营造,努力建构可以使主体实现定向和认同的场所。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究方法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框架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框架
1.4.2 创新点
1.5 概念的界定
1.5.1 场所与空间
1.5.2 场所与认同
第二章 场所缺失的哲学根源与现实语境
2.1 场所缺失的哲学理论根源
2.1.1 现代性的解读
2.1.2 现代性的危机
2.1.3 现代性的反思
2.1.4 设计的现代性隐忧
2.1.5 当代设计发展困境探究
2.2 场所缺失的现实操作语境
2.2.1 城市化对场所缺失的影响
2.2.2 极端现代主义的操作模式
2.3 场所缺失的空间表现
2.3.1 消费语境下物理空间的生产
2.3.2 物理空间的沦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体认同危机的表征
3.1 环境与主体行为的互适与冲突
3.1.1 主体的界定
3.1.2 环境与主体行为的相互关系
3.2 主体日常生活的祛魅与异化
3.2.1 主体人格的异化
3.2.2 陌生人的城市
3.3 社会语境下个人与社会认同的断裂
3.3.1 场所对个人与社会认同的塑造
3.3.2 个人与社会认同的断裂
3.4 文化语境下主体感知与记忆的迷失
3.4.1 场所与文化的关系
3.4.2 感知的弱化
3.4.3 记忆的迷失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方场所认同的危机与营造历程
4.1.9 世纪自我认同危机的出现
4.1.1 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开端
4.1.2 城市问题的恶化
4.1.3 自我认同的缺失
4.2.2 0世纪场所认同营造理论的探索
4.2.1 城市场所的衰落及原因
4.2.2 场所营造理论的探索
4.2.3 场所认同营造的成功转向
4.3 场所认同营造实践的探索
4.3.1 法国里昂:和谐平等的公共空间政策
4.3.2 德国的弗莱堡:历史空间形态的复苏
4.3.3 西班牙巴塞罗那:公共生活空间的营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场所认同的重建策略
5.1 认知体验的补充与触媒策略
5.1.1 场地事件的载入
5.1.2 多样化感官的体验
5.1.3 主体行为与空间的互动
5.2 日常生活空间的再生与建构策略
5.2.1 日常生活的回归
5.2.2 日常生活空间建构策略
5.3 本土要素的强化与重释策略
5.3.1 对“本土”的多角度解读
5.3.2 对场所本土要素的重释
5.3.3 本土设计对场所认同重建的意义
5.4 主体真实需求的满足与回归策略
5.4.1 脱离主体大众需求的设计
5.4.2 从“欲求”到“需求”
5.4.3 为真实的生活需求而设计
5.4.4 公民建筑的探索与实践
5.5 问卷调查
5.5.1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5.5.2 问卷分析
5.5.3 小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城市公共空间情感体验”问卷调查表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