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哲学导论
  • 认知哲学导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认知哲学导论

正版全新

67.17 6.9折 9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樊岳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2402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B5

定价98元

货号1225715

上书时间2024-05-16

闲暇一卷书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认知哲学导论
【书    号】 9787030552402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作    者】 樊岳红
【出版日期】 2019-01-01
【版    次】 1
【开    本】 B5
【定    价】 98.00元

【内容简介】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导论
第*章自我同一与他心问题
一、自我同一性问题
(一)何谓自我?
(二)何谓自我同一性?
(三)自我同一性的案例分析
(四)自我同一的标准
二、他心问题
(一)他心问题在说什么?
(二)唯我论与“甲虫”事例
(三)他心的认识论问题
第二章心物关系与原则
一、心物之原则
二、心物之差异
(一)知识论方面的差异
(二)形而上学的差异
三、心物的因果解释可靠吗?
第三章笛卡儿与心物难题
一、感官知觉可靠吗?
二、“缸中之脑”假想
三、笛卡儿的怀疑方法论
四、笛卡儿的心物难题
第四章笛卡儿之后的心物难题
一、心物难题的二元论方案
(一)互动二元论
(二)心物平行论
(三)偶因论
(四)属性二元论
二、心物问题的一元论方案
(一)物理主义一元论
(二)非物理主义一元论
第五章当代物理论
一、物理论转向
二、行为主义
(一)方法论行为主义
(二)分析行为主义
(三)行为主义的困境
三、心脑同一论
(一)同一论的具体观点
(二)心脑同一论的困境
四、取消唯物论与异常一元论
(一)取消唯物论
(二)异常一元论
五、副现象论
(一)强副现象论
(二)弱副现象论
(三)反对副现象论的一些论证
六、心物随附原则
第六章功能论
一、何谓功能论
二、拉姆齐语句
三、因果角色功能论
四、计算功能论
(一)算法
(二)图灵机
(三)邱奇-图灵论题
(四)图灵测试
(五)强人工智能
(六)多重可实现性
(七)递归分解
五、其他功能论立场
(一)心理分析功能论
(二)分析功能论
(三)小矮人功能论
(四)思维语言假设
六、功能论的一些困难
第七章物理论及功能论的理论困境
一、当蝙蝠是什么滋味
二、“感受性缺少”思想实验
三、色谱对调难题
四、黑白玛丽思想实验
五、严格指称者
六、中文房间论证
七、怪人假设
(一)何为怪人假设
(二)对怪人假设的回应
八、孪生地球思想实验
九、对物理论的其他反对意见
(一)多重可实现性
(二)感受性
(三)意义整体论
第八章意识与意向性:心物难题的意向性方案
一、意识的解释
(一)意识是什么?
(二)感受性
(三)意识难问题和解释鸿沟
二、意向性的解释
(一)原始意向性与派生意向性
(二)两种意向决定论:指涉隐蔽与孪生地球假设
三、心物难题的意向性方案
(一)丹尼特的意向系统论
(二)查尔默斯的非还原性功能论
(三)塞尔的生物自然主义
(四)伯格的意向性外在论
第九章自由意志:我们有多自由
一、自由意志的哲学基础
二、何谓自由意志难题?
三、硬决定论
(一)不同形式的决定论
(二)因果决定论的观点
(三)对自由意志的挑战
四、软决定论立场
五、自由意志论
六、行为负载道德责任吗?
第十章心灵模块性与理性
一、心灵模块性
(一)福多的经典心灵模块性假设
(二)科拉索斯的大规模模块性假设
(三)西格尔的适度模块性假设
二、选择实验与推理
(一)四张扑克牌实验
(二)推理与人类理性
参考文献

【文摘】 
导论

从20世纪初到现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对认知哲学的研究蓬勃发展,哲学界对于心灵?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1879年,德国的冯德(W.Wundt)建立了靠前个心理实验室,正是基于当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冯德和他的学生开始对心灵的运作进行系统化的实验研究。随后,1890年,美国哲学家詹姆斯(W.James)出版了《心理学原理》(ThePrinciplesofPsychology),为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27年,巴甫洛夫(I.Pavlov)提出古典制约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进一步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1913年,美国的华生(J.B.Watson)开始倡导行为主义心理学,其后通过斯金纳(B.F.Skinner)的发展,行为主义的思潮在美国心理学界乃至其他社会科学领域长盛不衰达将近半个世纪之久,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的影响才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及认知科学的兴起。在20世纪60年代,约翰
麦卡锡(JohnMcCarthy)、艾伦
纽厄尔(AllenNewell)和赫伯特
西蒙(HerbertSimon)等创立了人工智能学说,开启了认知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事实上,认知哲学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哲学的分支学科。哲学界对于心灵的?在本书中,如无特别说明,“心灵”与“心理”含义相同。研究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322)在他的《论灵魂》(OntheSoul)一书中就已经着手探讨人类的推论能力与知觉能力。到了笛卡儿(R.Descartes),他更是开启了300多年来哲学界对于心灵的本体论研究,对后世的研究影响巨大。

关于认知哲学的研究必定涉及心(mind)与物(body)的对照。要研究心与物,就要有一套理论来说明人的认知构造、认知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及各种心理状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首先,有必要对“心”与“物”作一些简短的介绍。所谓的“物”通常是指可被感知的、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包括借助各种仪器(如显微镜和望远镜)而观察到的事物,小到细菌、病毒,大到日月星辰都是所谓的“物”;此外科学家认为自然界还存在一些不可被知觉到的事物(如力、粒子等)。所谓的“心”包括一些心理状态、心理性质、心理机制以及种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对心理世界的了解,以及对心与物之间关系的掌握,正是当代认知哲学家们所要努力研究的领域。

“心”究竟存不存在?有些哲学家认为心是不存在的,心理世界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如特别唯物论就是持这一立场。反之,如果心灵是真实存在的话,那么我们可能会进一步追问“心”到底是什么?心与物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哲学界对于心物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五种观点,即心物是平行的、心物是等同的(心可还原为物)、物可以具现心、心随附于物、心是从物中突现的。

心物问题又称身心问题,涉及解释心灵与身体、心理过程与身体过程或状态之间的关系。对心物之间关系的讨论,或者说心物问题,很初起源于笛卡儿,他认为心灵(精神)与物质(身体)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实体,心灵的属性是思维,而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与物质之间不发生任何的交互作用。笛卡儿由此把世界划分为两种实体,即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因而笛卡儿的观点也被称为心物实体二元论。

心物关系看似简单,却也神秘而难以把握,目前对于心物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这依然还是当代哲学的“迷宫”之一。我们这里很终要讨论的也是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两者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笛卡儿对心物难题的解决很终诉诸大脑中的松果腺。这样的回答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松果腺理论违背了心物二元的原则,即心物之间彼此不发生任何的交互作用。在笛卡儿之后,心物问题被哲学家们改造成了平行论、偶因论和副现象论等各种不同版本的二元论理论形式。

在本体论上,除了二元论之外,一元论也试图另辟蹊径来解决身心问题。一元论一般分为唯心论和唯物论。唯心论很早由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B.C.515—约B.C.450)提出,后来得到了17世纪唯理论哲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的继承与发扬。而唯物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开始就有其思想的启蒙,例如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B.C.460—B.C.370)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的很小单位,原子在虚空中作旋涡运动产生了万事万物。在近代哲学目前,霍布斯(T.Hobbes)和拉美特利(LaMettrie)等认为,人只不过是一架按照机械方式组合起来的机器。唯物论认为,只有由物理理论所假设的实体才是存在的,而心理过程很终将根据物理实体来进行解释。由于心理属性的本体论状态仍然不清楚,唯物论试图把心理属性也还原为物理属性。事实上,目前关于心物问题的解读,影响比较大的仍然是唯物论。

本书的基本构架是,靠前章“自我同一与他心问题”将讨论关于“心”的一些形而上学问题。如果这个世界只有“我”这个心存在,其他一切都不存在的话,这可推导出唯我论立场,与唯我论相关的是“他心问题”。如果他心存在,那么我们可以感知他心的存在吗?我们又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感知他心的存在?第二章“心物关系与原则”将主要讨论心与物之间所拥有的基本原则及二者的差异性,如心与物在私密性、透明性、感受性、意向性、主体性等方面存有不同。第三章“笛卡儿与心物难题”将从对心物关系的讨论过渡到笛卡儿哲学,其中主要讨论心物难题的由来,包括梦论证、恶魔论证及“缸中之脑”假想,等等。第四章“笛卡儿之后的心物难题”主要从笛卡儿所遗留的心物难题出发,讨论为了解决心物二元的理论困境,不同的流派所提出的不同解决方案。第五、六、七章为本书的重点章节。第五章“当代物理论”主要讨论了唯物论转向之后,关于心物问题的唯物论解决方案(一元论)。唯物论又称为物理论。这些物理论有的采取的是取消立场,否认心的本体论地位,如取消唯物论。有些采取还原论的立场:或者将心等同于行为样式,如逻辑行为主义;或者将心等同于物,如心脑同一论。有些则采取的是随附的立场,主张心随附于物,如非还原的物理论,等等。第六章“功能论”,由于目前认知哲学主流观点仍为功能论,本章将重点介绍因果角色功能论与计算功能论。第七章“物理论与功能论的理论困境”,虽然目前关于心物难题的主流解释方案仍是物理论和功能论的,但其并非没有争议,因此本章将从知识论立场来介绍一些反物理论或反功能论的案例或思想实验。第八章“意识与意向性:心物难题的意向性方案”和第九章“自由意志:我们有多自由”将离开物理论,主要讨论关于心物难题的意向性解释方案,同时会讨论关于心灵的一些传统哲学问题,如意识与意向性,会涉及所谓的“意识容易问题与难问题”、解释鸿沟等。很后,第十章“心理模块性与理性”将讨论关于心灵运作的机制,其中主要介绍福多(J.Fodor)的“心理模块性”,同时也会涉及关于人类理性选择的科学实验,如沃森(P.C.Wason)的四张扑克牌选择实验。

靠前章自我同一与他心问题

世界上很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我。——蒙泰涅

在“我思故我在”的论证中,笛卡儿把“我”看成是一个心灵、一个思想、一个思维。那“我”到底指称了什么?进一步追问,“自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日常语言中经常提到的“我”到底指的是什么?身体?大脑?灵魂?心灵?或者是意指其他?确实,当我们在谈到“我”时,有时指的是我们的身体,但有时也不尽然,似乎“我”不应当只是指身体,或者更准确地说,“我”有身体,但“我”绝不只是一个身体,身体只是“我”的外在躯壳,“我”还有思想、精神、灵魂,等等。我们有时使用“我”时不接近是在谈论自己的身体,比如说“‘我’在想着哲学问题”,这句话并不是说我的身体在想问题,似乎也不是指我的大脑在想问题,虽然当“我”思考时,离不开我的大脑,但这里的“我”并不是指大脑,而似乎指的是心灵。

一、自我同一性问题

(一)何谓自我?

“自我”(self)的概念对认知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是活动主体和哲学反思的目的指向,是作为经验、意识、情绪、意向等属性的所有者。对“自我”的探寻是哲学思辨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自我”作为靠前人称代词指代的对象,作为经验、意识、思维、信念、情绪、意向、感觉等属性的所有者,是与个人自身内部状态紧密相关的。“自我”概念发展到近代哲学,逐渐演化为以“自我”本身作为研究重心和理论始点。

如果想通过“自我”或“我”来指称一个重要的、不可变的核心事物,那么大多数现代认知哲学家将确认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事物。“自我”作为一个不变的基本核心观念的想法来源于一个非物质的灵魂观念,这样的观点对于大多数当代哲学家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由于物理主义的倾向,以及普遍接受了休谟(D.Hume)对“自我”的怀疑观点,他们认为所谓的“自我”其实永远不可能自己做什么、思考什么或感觉任何东西。然而,根据发展心理学、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科学发展的实证结果,“自我”表现在一种重要的、变化无常的物质核心——一种综合表征系统分布突触连接的变化模式中,这一观点似乎是合理的。一些哲学家如丹尼特(D.C.Dennett)认为,“自我”的观点是一种错觉。

在靠前哲学原理中,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是“自我”的基石。他通过“我思故我在”确定了以“自我”为出发点,开启了真正哲学理论意义对“自我”的理论分析。那“我思故我在”的“我”究竟是指什么呢?首先,“我”保证不是指自己的身体,相反,它指的是我们的心灵或精神实体,这构成了本质的我。在认知哲学界,笛卡儿的实体二元论目前已经不再是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在用“我”,但“我”究竟指什么?现在请你体验一下,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不用“我”会是怎么样一种感觉?别人会觉得莫名其妙。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到“我”,例如,张三问小红身高、体重是多

【前言】 
普通大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