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治理:中国群体性事件考察分析
¥
5.1
1.6折
¥
31
九品
仅1件
作者王赐江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43
上书时间2024-08-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赐江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2
-
版次
1
-
ISBN
9787010115146
-
定价
31.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字数
23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冲突与治理:中国群体性事件考察分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群体性事件进行考察和比较分析,归纳其异同,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演变规律和处置策略。
作者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群体性事件呈“易发”、“多发”态势,其中2004年四川“汉源事件”、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和2011年广东“乌坎事件”颇具“标本意义”。从驱动力量上看,群体性事件分为“利益表达”、“不满宣泄”和“价值追求”三大类,可在“集体行动”和“集群行为”两种学理视角下予以观照。源于西方的社会冲突理论,并不能完全涵盖中国复杂多变的群体性事件现实。尤其是那些由不特定多数人发起、明显针对党政机关的体制外活动,亟需在借鉴现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给予更加切合实际的本土化解释。对于中国群体性事件,应从处置思维、体制变革、操作技术等多个层面着手化解。而寻求社会冲突的治本之策,实现长治久安,则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书的主要读者,除了理论工作者和政策研究者外,应是广大党政干部,因为本书探讨的问题与他们的工作密切相关。在中国群体性事件高发态势下,作者的理论观点和政策见解值得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思考。这是一部适合各个层面读者阅读的书,是一部值得广大党政干部认真研读的书。
- 【作者简介】
-
王赐江,博士,主任编辑。1974年生于河南信阳。曾先后学习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和政治社会学。2002年通过首届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拥有法律职业资格:2007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深造.2010年获法学(政治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问题。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2008年获“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称号,共发表时评、论文和调查报告百余篇。
- 【目录】
-
第一章导论
一、中国处于群体性事件多发期
二、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评述
(一)群体性事件界定及分类
(二)集体行动研究概述
第二章“瓮安事件”演变过程
一、谣言扩散
(一)传言滋长
(二)政府辟谣
(三)谣言如何传播
二、官方应对
(一)调解失败
(二)官员缺位
三、冲突爆发
(一)谁先动手
(二)有无死者家属参与
(三)是否系黑恶分子组织策划
四、强力善后
(一)安抚家属
(二)问责官员、惩处嫌犯
(三)化解矛盾
五、小结
(一)警方处置方式不当引起死者家属和民众不满
(二)死者之叔被打激起更大怨忿
(三)限期安葬点燃已升级的民愤
第三章“瓮安事件”深层原因
一、经济增长难改基本县情
(一)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实施
(二)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发生巨变
(三)瓮安主要经济指标与州、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二、群众利益相对受损
(一)陷入困顿的矿区居民
(二)心愿难遂的电站移民
(三)激忿不已的被拆迁户
三、治安状况混乱无序
(一)刑事案件高发难破
(二)滥用警力现象突出
(三)“帮派文化”盛行校园
四、社会矛盾日积月累
(一)问题由来已久
(二)积案引发冲突
五、小结
……
第六章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向
第七章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思维和策略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