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政治走向(作者签赠)
  • 当代中国政治走向(作者签赠)
  • 当代中国政治走向(作者签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代中国政治走向(作者签赠)

9 2.4折 38 九品

库存2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君如 著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0

上书时间2023-04-05

阆阆书社

十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君如 著
  •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10
  • 版次 1
  • ISBN 9787211055708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9页
  • 字数 320千字
【内容简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复兴梦得以实现的极好机遇,更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建立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体制,还是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处在传统(古)与现代(今)、中国(中)与外国(外)、科学与人文的碰撞带来的冲击之中,而不管你主观上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之初出现的困惑,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发生的争论,改革开放攻坚时期发生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矛盾,你只要稍微深入地考察一下这些困惑、争论、矛盾及其背后的思想动因和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就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是由古今、中外、科学与人文的碰撞带来的,涉及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经济与政治、经济政治与文化、自由与秩序、利益与道德、权利与责任、干部与群众、地方与中央等一系列结构性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对我们的冲击,不是单向度的冲击。它对于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思考并需要大智慧来解决的课题。
【作者简介】
李君如,1947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首席专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主张贴着中国的现实展开理论思维的翅膀。长期以来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主持编写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出版了数十部著作,其中由《毛泽东与近代中国》、《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毛泽东与毛泽东后的当代中国》组成的“毛泽东研究三部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在1998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和各类文章,其中《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解放日490)1991年6月5日)获1992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邓小平的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与夏禹龙合著,《解放日报》1992年10月7日)获1993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在兼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会长。座右铭是:山水同乐,又仁又智;学思相兼,不罔不殆。
【目录】
自序
第一编导论
1中国梦
2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由来
3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

第二编科学发展走向
5当代中国政治走向之一:科学发展
6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7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9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大关系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12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政党
13科学发展观与领导干部的党性

第三编和谐发展走向
14当代中国政治走向之二:和谐发展
15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16执政党意识与和谐社会构建
17和谐社会种种与我们的选择
1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小康社会的关系
19关于现阶段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研究方法思考
20以人为本、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观
21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问题
附录我们应当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研究
22法治和诚信
23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4中国民主政治两种形式和政治体制改革走势
25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
26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培育和谐文化
27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29在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有机统一中构建和谐社会
30认真总结党在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上的历史经验
附录和谐社会建设与党史研究
3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
第四编和平发展走向
第五编关键在党
结束语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