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者心灵简史:从苏格拉底到尼采
  • 思想者心灵简史:从苏格拉底到尼采
  • 思想者心灵简史:从苏格拉底到尼采
  • 思想者心灵简史:从苏格拉底到尼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思想者心灵简史:从苏格拉底到尼采

20.7 九品

仅1件

安徽合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詹姆斯·米勒 著;李婷婷 译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87-1

上书时间2022-11-22

正版新品书店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詹姆斯·米勒 著;李婷婷 译
  •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4
  • 版次 1
  • ISBN 9787516615706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4页
  • 字数 280千字
【内容简介】
  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相互冲突的自我,即使被景仰为理性与智慧化身的哲学家也无法幸免。这本书便讲述了12位力图在生活中践行他们的道德信念的思想家所遭遇到的内心冲突。
  柏拉图从苏格拉底之死得到教训:“除非政治家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不会有好日子过”。因此,他努力要将锡拉丘兹的新国王小狄奥尼修斯培养成一位“哲人王”,实现哲学与权力的真正结盟,但他彻底失败了。
  塞涅卡在他的著作中赞美贫穷,自己却积攒了大量财富;他倡导一种沉思的生活,却担任暴君尼禄最有力的顾问多年。他坦承,尽管他赞美美德,并能够描述出智者应当过的生活方式,但他本人并非一个能将语言和生活协调一致的人。
  蒙田选择通过写作而非斯多亚派的苦行或基督教禁欲主义来塑造自己,但他并不相信自己有何神圣的来源,也不相信理性的力量可以使他成为更好的人。
  卢梭被嘲笑是“踩着高跷的道德侏儒”。尽管他声称人类天生具有同情感,自己在良心上却表现得冷漠无情。他在《忏悔录》中坦承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其中最严重的是把他自己的所有孩子都丢给了孤儿院。
  作为自我克制的典范,康德从未结过婚,几乎不去旅行,也很少离开他出生的城市柯尼斯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德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徜徉,并通过严格的道德义务感和知性真诚感来约束自己的想象力。
  哲学家们力图过一种经过审视的人生,而本书通过审视这些哲学家的信念与生活,向我们揭示出这样一幅图景:哲学家们所探索的自我充满矛盾,他们因为未能竭尽全力过一种彻底统一或大彻大悟的生活而深感罪恶,看起来是那样不幸、虚无,太过人性。
  这本书让我们在了解这些思想家的哲学观点的同时,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真实的一面,并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哲学与生活什么关系?认识自己是否可能?追求智慧对我们有何益处?

【作者简介】
  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一位爱好并精通摇滚音乐的哲学教授。曾主编《滚石摇滚乐插图史》(The Rolling Ston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Rock and Roll),出版《垃圾箱里的鲜花:摇滚乐的兴起,1947—1977》(Flowers in the Dustbin: The Rise of Rock & Roll,1947-1977)一书,并为《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撰写音乐评论文章。他将艺术的激情融入哲学的理性思辨,撰写了诸多视角独特的著作,如《福柯的激情》(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民主在大街上:从休伦港到芝加哥之围》(Democracy is in the Streets: From Port Huron to the Siege of Chicago)、《卢梭:民主的梦想家》(Rousseau: Dreamer of Democracy)等。他毕业于美国最享盛誉的文理学院之一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并在有“犹太哈佛”之美誉的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获得思想史博士学位,现在是新学院(The New School)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和政治学教授。

【目录】
前言 / 1
苏格拉底 / 1
柏拉图在《对话录》中表现了一个严于律己的苏格拉底,这一形象激励了无数读者,鼓励他们志存高远,通过模仿苏格拉底,竭力将哲学体现为最好的生活方式,为了自己的信念牺牲生命也心甘情愿。人们真能过上与这位理想化的人物相一致的生活吗?柏拉图描绘的苏格拉底形象是不是太好了,以至于不可能是真的?
柏拉图 / 25
柏拉图年轻时对政治抱有极大的热情,但在亲眼见证了民主的陪审团判决他的哲学英雄苏格拉底死刑之后,认为除非“政治家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不会有好日子过”。因此,他努力要将锡拉丘兹的新国王小狄奥尼修斯培养成一位“哲人王”,实现哲学与权力的真正结盟,但他彻底失败了。这似乎说明哲学家对人性缺少判断。
第欧根尼 / 53
作为苏格拉底最早的追随者之一,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是最富有争议、当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据说他大白天手持一盏点燃的灯笼在大街上游荡,“寻找一个人”。因为离奇的行为、苦修的成就以及对自由的勇敢实践,他在古希腊、罗马和阿拉伯声名远扬。无论在言语上还是行动上,他都将哲学家的生活发挥到了极致。
亚里士多德 / 67
亚里士多德含蓄地体现了理性的统一。与第欧根尼完全不同,亚里士多德重要的公共成就不是他的生活方式,而是在公开演讲和著作中描述出了一个可见的世界,展现了它令人敬畏的理性统一,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经验现实的系统客观的方式。
塞涅卡 / 91
塞涅卡在他的著作中赞美贫穷,自己却积攒了大量财富;他倡导一种沉思的生活,却担任暴君尼禄最有力的顾问多年。塞涅卡承认,尽管他赞美美德,并能够描述出智者应当过的生活方式,但和苏格拉底不同,他本人并非一个能将语言和生活协调一致的人。
奥古斯丁 / 117
奥古斯丁在《再思录》说:“对人的本质而言,没有什么比心灵和理性更好。然而,如果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不应与心灵和理性一致,因为如果这样的话,他是与人保持一致,而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应当与神保持一致。”奥古斯丁否认得太过激烈,似乎他努力想要制服自我,使自我之中的某个部分缄口不言。
蒙田 / 143
蒙田选择通过写作而非斯多亚派的苦行或基督教禁欲主义来塑造自己。他声称:“我不像苏格拉底那样,通过理性的力量纠正我的天性。”“我是如何来到这世上的,我也如何依此而行事。”虽然他通过写作想要了解的是“他自己”,但他并不相信自己有何神圣的来源,也不相信理性的力量可以使他成为更好的人。
笛卡尔 / 169
笛卡尔不是要解释任何一个现象本身,而决心解释所有自然现象,也就是说全部物理学;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一种呈现其所有思考的方法。同时,他开始思考如何证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他说“我发现了证明形而上学真理的方法,后者比几何真理更显而易见”——几乎与他野心勃勃地想要解释所有自然现象一样令人瞠目结舌。
卢梭 / 195
卢梭承认自己性格复杂甚至自相矛盾。一位昔日友人嘲笑他是“踩着高跷的道德侏儒”。尽管他声称人类天生具有同情感,自己在良心上却表现得冷漠无情。他在临终前几年花了很多时间冷眼观察自己,袒露自己行为与著作之间的矛盾。他在《忏悔录》中坦承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其中最严重的是把他自己的所有孩子都丢给了孤儿院。
康德 / 223
作为自我克制的典范,康德从未结过婚,几乎不去旅行,也很少离开他出生的城市柯尼斯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德让自己的心灵自由徜徉,并通过严格的道德义务感和知性真诚感来约束自己的想象力。康德认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真正的哲学”的古典理想,但他本人选择了一种系统探究的成熟生活方式。
爱默生 / 249
爱默生以惊人的开放态度进行反思性的写作,恢复了一种古老的哲学生活方式,不仅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也进行自我改造。读者在这些文字中,能够观察到作者重塑他自身——这真是非同寻常的景观,在以往哲学家的生活中是绝无仅有的。以他为代表,哲学第一次作为一种人人平等的“自我修养”,走近了民主社会中的所有成员。
尼采 / 275
尼采说:“鉴于我的内心状态极其多样,因此,我能够表现多种多样的风格——具有任何人曾经具备的多方面的风格技巧。”在他的十四部著作中,写作方式多种多样——夸张、讽刺、幽默、辩论、散文、诗歌、小说、充满矛盾的零碎警句。一位德国讽刺作家曾调侃说:“告诉我你需要什么,我会给你引上一句尼采的话。”
结语 / 30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