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实践:基于百年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实践:基于百年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全新正版未拆封

14.98 3.1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霞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10-20

A小二郎书舍A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霞
  •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12
  • 版次 1
  • ISBN 9787533492038
  • 定价 4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5页
  • 字数 277.000千字
【内容简介】
公民及公民教育是一个外来词,它源于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合格公民,必须完成公民教育的本土化改造,建立中国公民教育体系。母语教科书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传达了国家对公民教育的具体要求,而且也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文本呈现。本书对百年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进行了文本分析,从客观史料的层面考证了公民教育引进中国的百年来,母语教科书传递的公民文化、塑造的公民形象、传达的公民理念。重点论证百年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对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积极影响。借助文本分析的结果,反思中国公民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从而建构基于中国伦理精神的公民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
刘霞,教育学博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学双硕士,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从本土化到本土自觉:中国公民教育的追求

(二)母语教科书:中国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个人的学术背景与学术思考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厘清

(一)臣民、国民、人民、公民

(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公民教育

(三)百年母语教科书

(四)百年的时间段划分

三、文献综述

(一)对公民教育历史回顾的研究

(二)对中国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研究

(三)对母语教科书文本内容的研究

(四)以教科书为载体对公民教育思想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章  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程与反思

 

节  西方公民教育的缘起与嬗变

一、公民及公民教育的概念源头:共和主义公民观

二、西方现代公民及公民教育:自由主义公民观

三、在挑战中完善自由主义公民观

 

第二节  中国公民教育的历程与问题

一、公民:从概念输入到思想萌芽

二、培养国家公民:从思想宣传到制度建立

三、强化与变异:从公民教育到国家公民训育

四、致力教育改革,推动公民教育

 

第三节  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追求

一、需要中国文化参与

二、基于中国社会选择

三、凝聚中国千年智慧

第二章  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化(1904—1936)

节  萌芽、阻抑与发展:公民教育探索期的曲折前行(1904—1919)

一、辛亥革命前公民思想在母语教科书中的萌芽

二、重视民主意识的培养:《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的公民教育思想

三、公民教育因“复辟”受到短暂阻抑

 

第二节  公民教育发展的黄金期(1920—1927)

一、“国语运动”促进了公民教育思想的传播

二、“公民科”的设立促进了学校公民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民主人士对公民教育的文本实践:以《开明国语读本》为例

 

第三节  公民教育政治化的前兆(1928—1936)

一、公民教育受到“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的冲击

二、培育“三民主义”好公民:《新主义教科书·国语课本》中的公民教育

三、为了民族复兴:“九一八”事变后公民教育的主动政治化

 

 

第三章  公民教育成为政治动员的工具(1937—1949)

节  国统区:公民教育融入抗日教育(1937—1945)

一、抗战时期的教育方针:巩固精神国防

二、腥风血雨下的教科书编写与发行

三、战时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培养投身于革命的公民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用公民教育支持抗战建国(1937—1945)

一、为抗战服务: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革命根据地的教科书编写与发行

三、时代性和革命性:《战时新课本·国语常识合编》中的公民教育

 

第三节  政权转变期:公民教育成为宣传手段(1945—1949)

一、国统区与解放区的两套经典母语教材

二、国共两党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

 

第四章  以“人民教育”取代公民教育(1949—1976)

 

节  探索与迷惑:新中国公民教育的沉寂(1949—1966)

一、公民、人民与接班人:新中国初期以思想政治为核心的教育目标

二、语文教科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三、新中国初期语文教科书中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教育

 

第二节  特殊时期的“接班人”教育(1966—1976)

一、青年学生作为主要参与对象之一的“文化大革命”

二、对建国十七年教育工作的全盘否定

三、“文革”期间的教科书: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第三节  “接班人”教育:以北京市小学《语文》为例

一、“接班人”与国家的关系

二、课本中的“接班人”生活

三、课本中的“接班人”榜样

四、课本中的儿童形象

 

第五章  公民教育的复兴与重建(1977年至今)

 

节  “民主”“权利”成为新时期中国公民教育的目标(1977—1985)

一、“民主”成为“文革”后迫切的政治诉求

二、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与教材重建

三、改革开放后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以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为例

 

第二节  公民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下快速发展(1986—200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公民生长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二、教育要为现代化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公民

三、套义务教育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

 

第三节  新世纪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自觉构建(2001年至今)

一、新世纪全面启动公民社会建设

二、新世纪公民教育的本土实践

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

 

第六章  百年中国公民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节  百年中国公民教育的反思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性的矛盾对抗

二、政治诉求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公民性之上

三、中国传统文化、公民性与时代诉求三者间的相互制约

 

第二节  中国公民教育本土化的失落与追问

一、弱势地位:现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二、战争对公民性的戕害

三、矛盾对抗:传统伦理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博弈

 

第三节  基于中国伦理精神的公民教育本土化建构

一、成为“公之民”:基于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现代公民特征

二、中国伦理与公民精神的价值耦合

三、基于中国伦理的公民教育本土化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