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供八年制及5+3一体化临床医学等专业用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全新正版未拆封
¥
76.39
6.3折
¥
122
全新
仅1件
作者丛斌;官大威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2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8-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丛斌;官大威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4-02
-
版次
1
-
ISBN
9787117356190
-
定价
122.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内容简介】
-
法医学是研究并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人身损害、死亡、身份鉴识等问题,为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证据的一门医学学科。为配合我国“八年制”与“临床医学5+3一体化”长学制培养举措,本版《法医学》教材将与培养临床医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将法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借法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达到拓宽和丰富理论知识,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临床人才培养目标。本书拟围绕法医学理论和技术体系,覆盖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物分析、法医人类学、法医精神病学等多个分支学科知识,系统展示法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临床工作中维护患者和自身合法权益所应具备的知识。并通过配套的数字资源丰富相关知识点慕课,展示DNA检验、毒物分析、法医人类学检验等技术操作。纸质版教材预计在60—65万字左右,供八年制与“临床医学5+3一体化”长学制学生课程学习使用,也可作为法医司法鉴定人培训教材。公检法机关的职业警官、检察官、法官以及职业律师亦可将此书作为执业专业参考书。
- 【作者简介】
-
:
丛斌,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教授,主任法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法医学系主任,中国法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法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医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
从事法医学教学、科研、检案工作32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机械性损伤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漫性轴索损伤,应激性损伤,饮酒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死亡机制;毒品依赖的信号转导机制;天然药物毒性化合物分离、纯化及其毒性机制等。此外,还长期致力于法医分子遗传学、法医法学、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在腐败检材降解DNA分型技术、缩胆囊素的细胞调节、急性肺损伤、内毒素休克、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办理过多起全国性的大案、要案。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主编《实用法医学》和全国统编教材等专著8部;发表论文42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0.197。培养博士、博士后56名,硕士93名。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 法医学的概念、应用及其与其他医学学科、法庭科学的关系/ 1
二、 法医学科学技术体系/ 4
三、 法医学鉴定的基本原则/ 5
第二节 法医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分支学科/ 7
一、 法医学研究的对象/ 7
二、 法医学的分支学科/ 9
第三节 法医学发展简史/13
一、 中国法医学简史/13
二、 国外法医学简史/15
三、 法医学现状与展望/16
第四节 非法医专业医学生学习法医学的目的及意义/18
一、 死亡判定/18
二、 死后变化与病理变化/19
三、 法医学鉴定与临床诊疗质量的关系/20
四、 临床资料的证据价值/21
五、 临床医生证据保全意识/21
六、 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22
七、 专家证人及专家辅助人/22
第二章 死亡与死后变化/25
第一节 死亡/25
一、 死亡的概念与分类/25
二、 死亡过程与死亡机制/27
三、 死亡原因分类与死因分析/28
四、 假死与植物状态/31
五、 死亡性质与死亡方式的法医学分类/32
第二节 死后变化与尸体现象/33
一、 死后变化与尸体现象的概念/33
二、 早期尸体现象/33
三、 晚期尸体现象/39
四、 毁损型与保存型尸体现象/41
五、 死后尸体生物化学变化/43
六、 死后变化的临床与法医学意义/45
第三节 死亡时间推断/46
一、 死亡时间推断的概念及法医学意义/46
二、 死亡时间推断的原理与方法/46
三、 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进展/48
第三章 机械性损伤/50
第一节 概述/50
一、 机械性损伤的概念及分类/50
二、 机械性损伤的形成机制/51
第二节 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52
一、 以结构损害为主的损伤/52
二、 以功能损害为主的损伤/55
第三节 常见类型的机械性损伤/55
一、 钝器伤/56
二、 锐器伤/57
三、 火器伤/59
四、 道路交通事故损伤/61
五、 高坠伤/64
第四节 生命重要器官损伤/65
一、 颅脑损伤/65
二、 脊柱与脊髓损伤/71
三、 胸部损伤/72
四、 腹部损伤/74
第五节 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76
一、 机械性损伤的检验、描述、记录的原则与规范/76
二、 死亡原因鉴定/79
三、 损伤时间推断/82
四、 致伤物的推断/85
五、 伤、病共同参与的损害后果分析/87
第四章 其他常见物理因素导致的死亡/89
第一节 烧死与中暑死/89
一、 烧死/89
二、 中暑死/97
第二节 冻死/98
一、 冻死的常见因素及机制/98
二、 冻死的征象/99
三、 冻死的法医学鉴定/ 101
第三节 电击死与雷击死/ 102
一、 电击死/ 102
二、 雷击死/ 107
三、 电击的法医学鉴定/ 108
第五章 窒息与机械性窒息/ 111
第一节 窒息/ 111
一、 窒息的分类/ 111
二、 窒息的病理生理变化/ 112
第二节 机械性窒息/ 113
一、 概念与分类/ 113
二、 机械性窒息死亡病理变化/ 114
第三节 机械性窒息的常见类型/ 116
一、 缢死/ 116
二、 勒死/ 123
三、 扼死/ 127
四、 堵塞呼吸道所致的窒息/ 129
五、 压迫胸腹部所致的窒息/ 130
六、 体位性窒息/ 131
七、 性窒息/ 132
八、 机械性窒息的法医学鉴定/ 133
第四节 闷死/ 134
一、 闷死的方式/ 134
二、 闷死的死亡机制/ 135
三、 闷死的尸体征象/ 135
四、 闷死的法医学鉴定/ 135
第五节 溺死/ 135
一、 溺死过程/ 136
二、 溺死机制/ 136
三、 溺死尸体的形态学改变/ 136
四、 硅藻检验/ 139
五、 溺死的法医学鉴定/ 140
第六章 猝死/ 143
第一节 概述/ 143
一、 猝死的定义/ 143
二、 猝死的特点/ 143
三、 猝死的流行病学/ 144
四、 猝死的法医学鉴定/ 145
第二节 引起猝死的常见疾病/ 146
一、 心血管系统疾病/ 146
二、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59
三、 呼吸系统疾病/ 165
四、 消化系统疾病/ 169
五、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72
六、 免疫系统异常所致猝死/ 174
七、 原因不明性猝死/ 174
第三节 应激性损伤与猝死/ 176
一、 应激的概念及应激原/ 176
二、 应激的病理生理机制/ 177
三、 应激的细胞反应/ 180
四、 应激性损伤/ 181
五、 应激与猝死/ 183
第七章 中毒/ 185
第一节 概述/ 185
一、 毒物的分类/ 185
二、 中毒的条件/ 186
三、 毒物的体内转运和转化/ 187
四、 法医毒物动力学/ 188
五、 中毒的性质/ 188
第二节 中毒的法医学鉴定/ 189
一、 案情调查/ 189
二、 症状分析/ 190
三、 现场勘查/ 191
四、 尸体检查/ 191
五、 检材提取/ 192
六、 毒物分析结果的评价/ 193
第三节 环境污染致人身损害的法医毒理学问题/ 193
一、 新型污染物的发现/ 194
二、 环境污染物生物标志物的评价和检测/ 194
三、 人身损害鉴定/ 195
第四节 常用毒物分析方法/ 195
一、 定性与定量分析/ 195
二、 常用毒物分析方法/ 196
第五节 常见毒物中毒 / 199
一、 醇类中毒/ 199
二、 毒品中毒/ 201
三、 一氧化碳中毒/ 204
四、 氰化物中毒/ 205
五、 农药中毒/ 206
六、 杀鼠剂中毒/ 208
七、 金属毒物中毒/ 211
八、 镇静催眠药中毒/ 212
九、 有毒动植物中毒/ 214
十、 环境污染物中毒/ 217
十一、 军事性毒物中毒/ 218
第八章 虐待、性侵害及新生儿死亡/ 220
第一节 虐待/ 220
一、 虐待儿童/ 220
二、 虐待老年人/ 223
第二节 性侵害/ 224
一、 性侵害的概念/ 225
二、 性侵害的分类/ 225
三、 性侵害的法医学鉴定/ 226
第三节 新生儿死亡/ 229
一、 活产与死产的鉴别/ 229
二、 新生儿存活时间推断/ 231
三、 新生儿存活能力判断/ 232
四、 新生儿死亡原因鉴定/ 234
第九章 法医临床鉴定/ 237
第一节 概述/ 237
一、 法医临床鉴定的主要内容/ 237
二、 法医临床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239
第二节 损伤程度鉴定/ 241
一、 概述/ 241
二、 损伤程度鉴定标准/ 241
三、 损伤程度鉴定的基本原则/ 243
第三节 伤残等级评定/ 245
一、 概述/ 245
二、 伤残等级评定标准/ 246
三、 伤残等级评定的基本原则/ 249
第四节 医疗与护理相关问题的鉴定/ 249
一、 后续诊疗项目评定/ 250
二、 护理依赖/ 251
三、 误工期、护理期与营养期评定/ 252
四、 医疗、误工、护理与营养费用评定/ 252
第五节 诈病与造作病(伤)/ 253
一、 诈病 / 253
二、 造作病(伤)/ 256
第六节 活体年龄推断/ 258
一、 活体年龄推断的常用方法/ 258
二、 基于X 线影像学推断年龄/ 259
三、 基于身体大关节骨龄评估推断年龄/ 260
第十章 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 262
第一节 概述/ 262
一、 概念/ 262
二、 鉴定任务及目的/ 262
三、 鉴定原则和鉴定方法/ 263
第二节 法医精神病鉴定/ 266
一、 刑事责任能力鉴定/ 266
二、 受审能力鉴定/ 267
三、 服刑能力鉴定/ 268
四、 性自我防卫能力鉴定/ 268
五、 危险性评估/ 269
六、 民事行为能力鉴定/ 270
七、 作证能力鉴定/ 271
八、 精神损伤与精神伤残鉴定/ 271
九、 非自愿住院的医学鉴定/ 273
十、 伪装精神病鉴定/ 274
第十一章 医疗纠纷的处理与防范/ 277
第一节 医疗纠纷/ 277
一、 医疗纠纷的概念与特点/ 277
二、 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 278
三、 医疗纠纷的类型/ 279
四、 医疗纠纷的处理/ 280
第二节 医疗损害/ 281
一、 医疗损害侵权责任/ 281
二、 医疗过错/ 282
三、 医疗损害后果/ 283
四、 因果关系及参与度/ 284
五、 不同专业的医疗损害及发生原因/ 286
第三节 医疗损害的鉴定/ 287
一、 医疗过错的判定/ 288
二、 医疗损害后果的判断/ 289
三、 因果关系分析及参与度评定/ 291
第四节 医疗事故/ 293
一、 医疗事故的概念与构成条件/ 293
二、 医疗事故的处理/ 294
第五节 医疗纠纷的防范/ 295
一、 医疗机构的防范/ 295
二、 医务人员的防范/ 297
第十二章 亲缘关系鉴定/ 300
第一节 概述/ 300
一、 亲子鉴定与亲缘关系鉴定/ 300
二、 亲缘关系鉴定的遗传学基础和原理/ 301
三、 亲缘关系鉴定的应用范围/ 304
第二节 亲缘关系鉴定常用的遗传标记/ 305
一、 可用于亲缘关系鉴定的遗传标记/ 305
二、 DNA 遗传标记的选择/ 312
三、 亲缘关系鉴定的程序/ 314
四、 结果分析与判定/ 316
五、 法医物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323
第十三章 个人识别/ 326
第一节 概述/ 326
一、 个人识别/ 326
二、 生物检材/ 327
第二节 个人识别常用的遗传标记和证据评估/ 329
一、 遗传标记/ 329
二、 个人识别遗传标记的选择/ 330
三、 个人识别的证据评估/ 330
第三节 生物检材的检验及个人识别/ 333
一、 血痕检验/ 333
二、 精斑检验/ 337
三、 唾液斑检验/ 339
四、 混合斑检验/ 340
五、 毛发检验/ 343
六、 骨骼检验/ 344
七、 牙齿鉴定/ 345
第四节 DNA 数据库/ 346
一、 DNA 数据库概述/ 347
二、 DNA 数据库的组成和功能/ 348
三、 DNA 数据库的质量控制/ 349
第十四章 法医学尸体检验/ 351
第一节 尸体检验/ 351
一、 尸体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351
二、 法医学尸体检验环境及设备条件/ 352
三、 法医学尸体检验的注意事项/ 353
四、 尸体衣着检查/ 354
五、 尸表检验/ 355
六、 尸体解剖/ 357
七、 器官组织取材、固定及送检/ 370
第二节 虚拟解剖/ 372
一、 概述/ 373
二、 虚拟解剖的主要技术/ 373
三、 虚拟解剖的应用/ 374
四、 虚拟解剖的优势与局限性/ 382
推荐阅读/ 384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385
内容摘要
法医学是研究并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人身损害、死亡、身份鉴识等问题,为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证据的一门医学学科。为配合我国“八年制”与“临床医学5+3一体化”长学制培养举措,本版《法医学》教材将与培养临床医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将法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借法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达到拓宽和丰富理论知识,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临床人才培养目标。本书拟围绕法医学理论和技术体系,覆盖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物分析、法医人类学、法医精神病学等多个分支学科知识,系统展示法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临床工作中维护患者和自身合法权益所应具备的知识。并通过配套的数字资源丰富相关知识点慕课,展示DNA检验、毒物分析、法医人类学检验等技术操作。纸质版教材预计在60—65万字左右,供八年制与“临床医学5+3一体化”长学制学生课程学习使用,也可作为法医司法鉴定人培训教材。公检法机关的职业警官、检察官、法官以及职业律师亦可将此书作为执业专业参考书。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