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境身份文学(铜锣及其主要同人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越境身份文学(铜锣及其主要同人研究)

全新正版未拆封

61.82 4.8折 128 全新

库存2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4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8-03

A小二郎书舍A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伟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4-04
  • 版次 1
  • ISBN 9787522834320
  • 定价 12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6页
  • 字数 328千字
【内容简介】
如果把“中日现代文学关系”一语中的“现代”作为时间概念,限定在民国初年至1945年之间,就不难发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两国的文学发生了广泛、直接而又密切的关联,呈现为一种高密度的交织状态。而作为日语同人诗刊的《铜锣》于1925年诞生在中国广州,继而移至日本继续发行,并成为日本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歌杂志,就不妨视为体现了中日两国文学交织状态的跨国性文学事件。以《铜锣》为纽带,中国诗人黄瀛与日本诗人草野心平、宫泽贤治等的亲密交往和深层互动既印证了中日诗人间确曾有过“可以彼此畅谈文学的幸福时代”,也成了这种“幸福”在国家和战争的坚壁前像鸡蛋般脆弱易碎的鲜活案例,凸显出“越境体验”、“身份认同”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机制。
【作者简介】
杨伟,1963年生,重庆人。文学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所所长,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日本东京大学、法政大学、奈良教育大学共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日比较文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1项。其中“《铜锣》同人草野心平、黄瀛与宫泽贤治研究”结项等级为“优秀”。已出版学术著作6部,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出版译著《人间失格》等300多万字。
【目录】
绪论  作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之镜面的《铜锣》/1第一编  《铜锣》与中国第一章  《铜锣》创刊号与中国/13    第一节  《铜锣》创刊的动机与背景/13    第二节  作为中国符号的“铜锣”/16    第三节  《铜锣》创刊号的“另类性”/18    第四节  日本“现代主义诗歌”谱系中的《铜锣》与《亚》/20第二章  “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视域下的《铜锣》与《亚》/24    第一节  安西冬卫的《亚》与大连/24    第二节  诞生在广州的《铜锣》及其在日本现代诗目前的地位/28    第三节  大连之于安西冬卫与广州之于草野心平/32第二编  草野心平与黄瀛:越境·身份·文学第三章  黄瀛和草野心平的越境体验及其诗歌的生成机制/47    第一节  作为终生诗友的黄瀛与草野心平/47    第二节  黄瀛与草野心平的越境体验/55    第三节  草野心平诗歌的“蛙语”和“天”/57    第四节  黄瀛诗歌的异国情调和语言的混合性/73    第五节  草野心平和黄瀛的世界主义/81第四章  草野心平的中国体验及其亚洲意识的生成与变迁/84    第一节  “昭和诗人”草野心平与近代日本的“亚洲主义”谱系/84    第二节  “岭南时期”与亚洲意识的生成/86    第三节  曲折心理剧的开端与“思想转向”/89    第四节  “南京时期”与中国观的多重构造/97    第五节  战时意识形态阴影下的《绝景》和《富士山》/100    第六节  “大东亚战争”的爆发与“断然战斗”的草野心平/106    第七节  草野心平战后的“亚细亚幻想”/113第三编  黄瀛与宫泽贤治:边界·解域·心象第五章  “少数文学”视域下的黄瀛诗歌与宫泽贤治诗歌/123    第一节  作为“单独者”的草野心平、宫泽贤治和黄瀛/123    第二节  从日本文学的新趋势看“少数文学”的兴盛/125    第三节  作为“少数文学”的黄瀛诗歌/128    第四节  作为“少数文学”的宫泽贤治诗歌/140第六章  黄瀛与宫泽贤治以“心象素描”为介质的回声/150    第一节  以《铜锣》为中心的交流/150    第二节  弥足珍贵的专享一次见面/154    第三节  以宫泽贤治为潜对话者的黄瀛/157    第四节  黄瀛对宫泽贤治“心象素描”的仿效/159    第五节  黄瀛与宫泽贤治的“妹妹情结”/167    第六节  宿命似的连带感和超越时空的回声/172第四编  黄瀛:口吃·混血·中介第七章  黄瀛:作为诗歌策略与身份建构的“口吃”/179    第一节  作为“口吃者”的黄瀛形象/179    第二节  “口吃”的精神机制与作为身体性抵抗的策略/181    第三节  私人空间的建构与对“口吃”的消解/186    第四节  作为身份建构的“口吃”/190    第五节  黄瀛:口吃的日语与蹩脚的中文/195    第六节  作为政治隐喻与身份隐喻的“口吃”/196    第七节  黄瀛:临终的“口吃”与抉择/200第八章  日本文学中作为混血儿的黄瀛形象/203    第一节  高村光太郎的“黄瀛头像”/203    第二节  木山捷平《七月的热情》中的黄瀛形象/205    第三节  木山捷平《第三国人》中的黄瀛形象/209    第四节  富泽有为男《东洋》中的黄瀛形象/211第九章  作为中日两国诗坛中介者的黄瀛/220    第一节  黄瀛的中国新诗译介活动概观/220    第二节  黄瀛新诗译介活动的时代背景/222    第三节  黄瀛新诗译介活动的特点/227    第四节  黄瀛对中国新诗的评述/233    第五节  黄瀛的新诗译介对其诗风的影响/238第十章  文学史重构视域下的黄瀛再评价/242    第一节  被遗忘的黄瀛及其被多重定位的可能性/242    第二节  从中国新文学留日学生作家群看黄瀛的独特性/246    第三节  黄瀛诗歌中的身份认同困惑与“个人本位”立场/248    第四节  对被国民化的逃逸与“畅谈文学的幸福时代”/253附录一  黄瀛家世考/257附录二  黄瀛1984年访日始末考/261附录三  黄瀛生平年表/271附录四  黄瀛作品年表/276参考文献/296后记/308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