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进程中的协商型政府何以可能:一个组织学解释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城市化进程中的协商型政府何以可能:一个组织学解释

全新正版未拆封

44.07 5.0折 88 全新

仅1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翔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0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2-02-25

A小二郎书舍A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翔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10
  • 版次 1
  • ISBN 9787520391467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0页
  • 字数 258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城市化进程中的协商型政府为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为主要方法分析了协商型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组织逻辑问题。本书认为,在建设协商型政府的改革过程中,行政共同体的组织逻辑发挥了重要作用,既为改革实践提供了政治秩序,又在秩序稳定中蕴育了改革元素,由此希望为读者呈现协商型政府建设的制度空间与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张翔,1985年6月生,政治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发展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理事,南开大学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等。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政府与政治、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课题2项,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导论

章  城市化进程的社会结构与治理形态

  节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变迁与治理难题

    一  计划型城市化进程中的封闭式社会结构

    二  管控型政府:适应封闭社会结构的城市治理1.0版本

    三  市场型城市与开放式社会结构:城市化进程中的新治理情境

    四  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公共行政难题

  第二节  管控型城市政府因何衰落

    一  低治理成本的秩序供给:管控型政府得以存续的制度逻辑

    二  “职责-编制-财政”的三维矛盾限制了管控型政府的适应性空间

  第三节  从理念到技术:协商型政府“落地”的理论叙事

    一  行政协商机制:协商型政府的核心机制

    二  行政协商机制的“两层次定位”

    三  行政协商机制的主体、过程与目标

第二章  政府的组织逻辑与激励机制:理论背景与论域拓展

  节  科层制、压力型体制与“委托-代理”制:三种经典解释的叙事逻辑

    一  科层制组织与“制度式激励”:西方语境的经典解释

    二  压力型体制与控制式激励:中国特色的组织逻辑解读

    三  “委托-代理”制与分权式激励:普遍性制度逻辑的中国化修正

  第二节  城市政府的独特性及其对组织逻辑的影响

    一  高度整合性是城市政府的关键特征

    二  经典理论的解释限度:城市政府独特性的理论回响与修正必要

第三章  行政共同体:对“协商难题”的组织学解释

  节  城市政府是如何组织的

    一  “行政共同体”:一个替代性的组织逻辑解释

    二  行政共同体的组织特点:基于类型学比较的理论分析

    三  “行政共同体”的功能定位与政府过程

    四  “行政共同体”的现实检验:基于两个案例的研究

  第二节  行政共同体的“前世今生”

    一  单位共同体:行政共同体的历史原型

    二  行政共同体的生成、演化与成熟

  第三节  行政共同体中的政治秩序是管控型政府的生命力

    一  行政共同体中的“准管控系统”

    二  行政共同体如何解决城市社会压力的溢出

  第四节  行政共同体与“协商难题”:一个“双案例比较”分析

    一  行政共同体对行政协商机制的“排斥效应”

    二  “排斥效应”的运作机理:基于两个案例的观察

    三  “协商难题”的组织学意涵

第四章  行政共同体的制度约束与激励机制

  节  行政共同体的制度约束:从四种制度谈起

    一  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  “一把手”负责制

    三  “副职分管”制度

    四  集体讨论制度

  第二节  以集体性共识为基础:行政共同体的激励机制

    一  行政共同体在政策执行过程的运转机制

    二  基于共识的“变通”:“集体式变通”的过程逻辑

    三  个案研究:对A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政府执行过程的分析

    四  “集体主义共识”与“排斥效应”

  第三节  “排斥效应”下的改革尝试:基于对S市T社区“民意表达工作室”的观察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