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虚元鉴 十药神书 慎柔五书 中医古籍 [明]汪绮石,[元]葛可久
  • 理虚元鉴 十药神书 慎柔五书 中医古籍 [明]汪绮石,[元]葛可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理虚元鉴 十药神书 慎柔五书 中医古籍 [明]汪绮石,[元]葛可久

none

15.77 6.3折 25 全新

库存26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明]汪绮石,[元]葛可久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17258

出版时间2020-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192页

字数128千字

定价25元

货号xhwx_1202105621

上书时间2025-01-03

小海马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中国从有文献可的夏、商、周三代,进入了文明的时代。认为自己是炎黄的子孙,若以此推算,中国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信仰,中医学是在这种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传统医学。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根据古、文献记载和传说,炎帝神农氏发明了用药物治病,黄帝轩辕氏创造脏腑经脉知识,炎帝和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医的。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代的伊尹发明了用“汤液”治病,即根据不同的证候把药物组合在一起疾病,后世称这种“汤液”为“方剂”,这种治病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早在3700多年前发明了把各种药物组合为“方剂”疾病,实在令人惊叹!商代的彭祖用养生的方法治疾病,重视养生的传统至今深入民心。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秦越人善于诊脉和针灸,西汉仓公淳于意善于辨证施治。这些世代传承积累的医药知识,到了西汉时期已蔚为大观。汉文帝下诏命刘向等一批学者整理的图书,整理后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方技即医学。刘向等校书,前后历时27年,是对中国历史文献为壮观的结集、整理、研究,真正起到了上对古人、下对子孙后代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之学者,欲中国学术的源流,可以此为纲鉴。

这些记载各种医学知识的医籍,传之后世,被尊为经典。医经中的黄帝内经,记述了生命、疾病、诊疗、药物、针灸、养生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这部著作流传了2000多年,到现在,仍被视为学中医的之书,且早在公元7世纪,传播到了周边一些和地区,近代以来,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许多广泛传播。

经方医籍中记载了大量以方治病和药物的知识,其中有汤液经法一书,相传是伊尹所作。东汉时期,人们把用药的知识编纂为一部著作,称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了365种药物的药、产地、采收、加工和主治等,是现代学的起源。中国历代重视对药物进行整理规范,的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到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历经30余年研究,编撰了本草纲目一书,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对医经、经方进行结,创造了“六经辨证”的理论方法,编撰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人,至今仍是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文献。这部著作早在公元700年左右传到本等和地区,一直受到重视。

西晋时期,皇甫谧将素问针经和黄帝明堂经进行整理,编纂了针灸甲乙经,系统地记录了针灸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学针灸的经典之书,一直传承到现在。这部著作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仅文献而言,保存下来的中医古籍有1万余种。中医学独特的思想与实践,在人类社会关注健康、重视保护多样和非物质遗产的背景下,显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中医药学与中华民族所有的知识一样,是“究天人之际”的学问,所以,中国的学者们信守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至理。素问著至教论记载黄帝与雷公讨论医道说:“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这段话道出了中医学的本质。中医是医道,医道是、是智慧,黄帝内经中记载的都是医道。医道是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天不变,道亦不变,故可以长久,可以传之后世,可以为万世之宝。

医道可以长久,在医道指导下的医疗实践,也可以长久。故黄帝内经中的诊法、刺法至今可以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的医方亦可以用,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的药仍可以用。

或许要问,时间太久了,没有发展吗?不需要创新吗?其实,求新是中华民族一贯的追求。如礼记大学说:“苟新,新,又新。”清人钱大昕有一部书叫十驾斋养新录,他以咏芭蕉的诗句解释“养新”之义说:“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长随新叶起新知。”原来新知是“养”出来的。

中华民族“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智慧,与当今国际社会提出的保护和促进多样、保护人类的非物质遗产的需求相呼应。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发布的传统医学研究和评价方法指导则中,将“传统医学”定义为“在维护健康以及、诊断、改善或身心疾病方面使用的各种以不同所特有的理论、信仰和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和”,点明了是传统医学的根基。书记深刻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套丛书的整理出版,也是为了打磨好中医药学这把钥匙,以期打开中华文明这个宝库。

希望这套书的再版,能够带您回归经典,重温中医智慧,获得启示,增添助力!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年6月

目录:

理虚元鉴1

卷上13

治虚脉法括13

治虚脉法分类13

治虚三本14

治虚二统16

阳虚三夺统于脾16

阴虚之症统于肺17

虚症有六因18

心肾论20

心肾不交论20

心肾不交与劳嗽论20

五交论21

吐血论22

红症初治法22

劳嗽症论23

劳嗽初治法24

干咳嗽论24

咳嗽痰中带血珠血丝24

论劳嗽吐血能治不能治大旨25

虚劳内热骨蒸论25

虚火伏火论26

遗精梦泄论27

肾痹论27

白浊白论28

女人虚劳28

尸疰传尸劳等症28

虚劳当治其未成29

知节29

知30

二护30

三候31

二守31

三禁32

四难32

劳伤非弱症32

呕吐见血非弱症33

伤寒见血非弱症33

肠风便血不同怯症33

阳虚阴症辨34

软懒症辨34

老年怯症难治说36

卷下37

虚劳本治方37

归养心脾汤37

归养心肾丸37

养心固本丸38

养心固肾丸38

桑螵蛸散38

补元汤38

清热养荣汤38

加味固本胶38

集灵胶39

清金养荣丸39

清金甘桔汤39

清金百部汤39

清金加减百合固金汤39

大圣药40

固金养荣汤40

清金甘桔汤40

加味犀角地黄汤40

琼玉胶40

固本肾气丸40

还元丹41

獭爪丸41

百部清金汤41

治虚药讹一十八辨41

葛跋52

柯跋53

陈跋54

十药神书55

治痨证十药神书引65

十药神书66

甲字号十灰散67

乙字号花蕊石散68

丙字号独参汤68

丁字号保和汤68

戊字号汤69

己字号太丸69

庚字号沉香消化丸70

辛字号润肺丸70

壬字号白凤膏70

癸字号十珍丸70

孙子中家传崔氏四花穴法72

取穴法73

用尺寸取穴法81

艾炷大小法81

取艾法81

用火法82

孙子中增添三法82

无上玄元三天心传玉堂宗旨治传尸痨虫法83

虫状病证游食治法84

代84

第二代86

第三代87

第四代88

第五代89

第六代90

治痨取虫经验天灵盖散92

修合药法93

治传尸痨虫紫庭符94

跋96

慎柔五书99

师训题辞109

卷之一 师训110

历例题辞118

卷之二 医劳历例第二119

虚损门题辞123

卷之三 虚损第三124

脉法124

损脉致病次序126

又损脉损症126

治损法127

五脏逆传致病诀127

虚损死证127

寒热论128

五脏致伤129

虚损致病之由129

亢则害承乃制论130

虚损误药之辨132

虚损秘诀134

损病汤药加减法135

汤方门136

保元汤 136

四君子汤136

异功散137

六君子汤137

补中益气汤137

七味白术散137

四物汤137

八珍汤137

十全大补汤137

和中散137

生脉散137

升阳散火汤137

柴胡升阳汤138

东垣火郁汤138

痨瘵门题辞139

卷之四 痨瘵第四140

脉法140

论140

骨蒸痨143

血风痨144

冷痨144

热痨145

痨瘵各疰论146

尸厥148

劳病主治汤方门149

人参养荣汤149

补中益气汤149

茯苓补心汤149

人参清肌散149

八物汤149

人参柴胡散149

逍遥散149

人参五味子散149

葛氏保和汤150

五蒸汤150

仲景百劳丸153

五凤丸153

雷公丸153

茱萸根汤154

五膈下气丸154

千金散154

又方156

丸157

天灵盖散157

白薇汤157

仓公散157

内鼻散158

硫黄散158

医案题辞159

卷之五 医案第五160

风例160

疟例162

痢例162

伤例164

脾胃例165

虚劳例166

头痛例172

胃脘痛例172

眼痛例173

齿痛例175

杂症例176

内容简介:

本书创造地提出了六因学说,完善了虚劳的病因理论,认为虚劳是由先天之因、后天之因、痘诊及病后失理之因、外感之因、境遇之因、医药之因六个方面产生的;认为虚劳的发病机制都与火关系密切,或为虚火,或为伏火。虚火指的是动于气而未着于形之火,即浮越于外的虚阳,属于阳虚病变,是由于少火衰微,元阳不足所致。伏火指的是先动于气,久而渐着于形之火,即阳亢,属于阴虚病变,多由阴虚火动、火盛生风所致;作者认为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命之根。治肺要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治脾要陪土调中,不损至高之气。治肾要金行清化,不觉水自流长,金水才能归于一致。肺主气化,象征天道乾卦,脾主运载生化,象征地道坤卦,乾中得坤,故为离卦,坤中得乾,故为坎卦,坎离交媾,水火既济。作者认为肺脾为之位,提出了三本两统的观念。所论新颖创建,颇具特;作者对虚劳强调未病先,已病变,主张要注意情志、劳倦、时令、节气、药禁以止病情加重,并坚持,以止半途而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