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留恒:十二组影像背后的故事 摄影理论 张由琼 新华正版
¥
49.9
3.9折
¥
12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张由琼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49119813
出版时间2019-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定价128元
货号xhwx_1201867527
上书时间2024-1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主编:
【一线记者的十二年蜕变】 12个故事、127幅照片,串联起张由琼从业十二年的记者生涯。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张由琼渐渐明晰了他对摄影的质朴信仰——“不卑不亢,我用相机努力将一个个新闻瞬间凝缩成一幅幅新闻摄影作品,尽管有些还不太成熟,但里面都蕴含着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代表着我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期望。”
【蕴藏震撼与感动的照片】 一个眼神、一张面孔、一艘渔船、一座大桥本书不但收录了一幅幅很好的摄影作品,还详细讲述了每幅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照片捕捉到的、城市和人物所代表的时代气息,用这些照片将珍贵动人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给予读者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南方名记培育工程硕果】 作为南方名记培育工程的首批十五人之一,张由琼秉承南方报人“不忘初心、奋楫争先,努力当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正义的守望者。”坚守在新时代巨轮的穿透,做一名忠诚的瞭望者。
目录:
国
002-015 壹 / 航天新梦
从大漠戈壁到椰林沙滩
016-031 贰 / 旌旗猎猎
中俄“海上联合-2016”军事演
032-059 叁 / 世纪工程
横跨伶仃洋的港大桥
城
062-083 肆 / 广州24小时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084 - 101 伍 / 毗邻而居
cbd旁的城中村
人
104-125 陆 / 中国设计
郭培巴黎高定时装周之旅
126-157 柒 / 十年重生
妈妈从未忘记你
158-171 捌 / 逐浪而生
海上渔船的与夜
现场
186-203 拾 / 古国之殇
尼泊尔大地震
204-217 拾壹 / 隐没黑暗
便衣擒贼故事
218-231 拾贰 / 目击现场
新闻发生的瞬间
内容简介:
逝水留恒——十二组影像背后的故事是南方报知名摄影记者张由琼从业十二年来的摄影报道结集。本书通过作者精选出的数百幅很好新闻作品和十多篇新闻报道,从、城市、人物和新闻现场四个角度,让读者得以窥见近十年来社会的面貌和变迁,了解其中记录的时代与社会历史价值。本书集新闻、思想、真实和艺术于一身,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信息的同时产生震撼效果。
作者简介:
张由琼,祖籍广东潮州,1984年5月出生于海南琼中,2006年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同年7月加入南方报视觉新闻部至今,参与采访靠前外重大突发时政事件近百次。获得过两届南方报业年度记者,六届广东新闻摄影年赛很好记者,各类新闻摄影奖项数十次。
精彩内容:
序
图像是凝缩的生命。好的摄影作品可以记录一座城市、一个乃至一个时代。
从1949年南方报创办之起,南方报摄影记者便深深扎根岭南热土,用影像忠诚记录中华大地的发展变迁,留下众多传世之作。例如在庐山是由曹桂江所摄,南方谈话的绝大部分经典瞬间则出自梁伯权之手。
南方视觉的优良作风代代传承,近70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不少的摄影记者,张由琼是青年一辈的代表,入选了南方报业“南方名记培育工程”的首批15人名单。本书是他从业12年的作品合集,也是“南方名记培育工程”结出的一枚硕果。书中既有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尼泊尔大地震、中国航天新梦、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等重大突发时政报道,也有对麻风病康复者、便衣、近海渔民等特殊群体的关注。透过镜头定格时代的印记,用影像故事展现了的奋斗精神及非凡成,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温度。
用心品味这本书,一张张照片承载的不仅是历史瞬间,跳动的不仅是时代脉搏,还蕴含着摄影记者的思想与情怀。摄影是一门看的哲学,我曾与由琼说过,希望他朝着视觉大家的方向努力,这个视觉大家,应该既是面的,也是立体的;既有技术,也有内涵;既有品质,也有价值。
如今,中国已昂首迈入新时代。南方报人不忘初心、奋楫争先,努力当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正义的守望者。希望由琼与南方视觉各位同仁再接再厉,坚守在新时代巨轮的船头,做一名忠诚的瞭望者。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辑、南方报社编辑 黄常开
摄影的永恒
这是一个被拍摄的世界,影像无处不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新月异,这个当下已经饱和的空间无疑将更加喧嚣。人们不再以文本为中心来诠释自身和世界,而是将事物,尤其是本身非视觉的事物,予以视觉化,使之成为一种对世界的“正解”。在这个过程中,图片的意义更多的不是指其物质化的存在,而是指其代表的以图的方式呈现的理解和判断。
所有的媒体都在加强视觉传播,影像的权重节节攀升。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之下,视觉成为流水线上的组装主体,它被嵌入声音、文本以及可以附加之物,变得花枝招展,煞是好看。我们益被或是静止、或是流动的影像所包围,它们充斥了整个视野,因而,我们反而无法找到这个影像的参照系。所有的观看越来越盲目,无从判断。图片越来越多,多到可以在网络上“随手拍、随手转”的时候,对于图片的确定和安全感却在降低。
这种确定和安全感的降低不仅仅是表现在对于图片真实的怀疑上,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在无穷无尽的影像中失去了影像的本质,如同在大海中无法找到一颗特定的水珠。当由个人选择和建构的影像无处不在地成为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主要联系时,主客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变得捉摸不定。任何一个个人都可以随意拍摄一个他认为的世界,而其他人无法根据切身体验来进行判断与评价。人们很难再找到一个确定的逻辑体系,只有像潮水一般不断涌来的孤立的影像。
因此,在媒体视觉大跨越时代,图片一方面加强了传播的效果和力度,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大众对于事物深度思的能力;而在此中隐藏着更为重要、但一直不被重视的问题:对于作为“人”的摄影记者的影响—— 一方面大众传播放大了摄影记者的表现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在摧残和消磨他们的自信和自觉。摄影记者愿意成为无坚不摧的媒体工具吗?摄影记者如何在使得自己不沦为工具的同时,也力争使自己的图片不至于沦为博取眼球的工具?摄影记者如何能像一个真正的摄影师那样保持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如何能在波涛汹涌、“图不惊人死不休”的影像海啸里静地呈现关乎这个世界和人的基本常识?又如何能坚守摄影本质的底线而不以此作为自己向物质与虚名讨价还价的条件?
在从一个新闻现场赶往另一个新闻现场的途中,其实没有给人太多思量的时间。的摄影记者,苛刻地说,只是某一个媒体合乎标准和要求的产品生产者,一旦他离开了这个媒体,离开了他为之适应并塑造了他的评价体系,他会突然发现,他似乎从来没有搞清楚过:摄影是什么?而真正的摄影师,却能以个人的力量告知和影响这个媒体:摄影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那四条边框之内的是值得尊重的?甚至,是配得上赢得尊敬的?
这些灼人的问题,随着媒介自身的急展与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比更为灼人。摄影记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机遇有;同时,验与压力也是有。
2018年12月,世界新闻摄影会与英国斯特林大学共同,以全球100多个的5202名摄影师为样本,发布了2018新闻摄影现状报告。报告指出:摄影师全职从事摄影的比例显著下降,从74%下降到59%;自我认定为“摄影记者”的比例,从14%下降到12%;工作中需要拍摄的摄影师,从32%上升到39%;使用胶片相机的摄影师越来越少,从26%下降到18%;使用无人机的比例显著增加,从3%到超过8%。
全球的行业变化,中国也概莫能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报青年摄影记者张由琼的这本逝水留恒——十二组影像背后的故事,令人激动,也令人感动。
岭南一地,素来有重视、培育新闻摄影之传统,不但是业界很早意识到新闻摄影的现场感、接近、传播力而大力给予其展示台者,而且,在观念和思维上相当开放和包容,鼓励摄影记者充分发挥个、大胆创新。正因为这样难得的远见卓识,南粤新闻摄影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便领风气之先,迄今不衰。张由琼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代表,毫无疑问,他秉承了前辈们对新闻的热爱、对摄影的热诚,同时,面对新的时代,他也交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
逝水留恒,张由琼清醒地意识到:在一个变动不居、价值多元的社会里,新闻的生命基本从以前的“24小时”压缩为“24分钟”——越是热点,越逃脱不了两种命运:一是迅速被下一个热点遮蔽覆盖;二是剧情不断反转、难辨。犹如滔滔逝水,但见惊涛拍岸,卷起万千泡沫,一去不复返。
那么,还有永恒吗?或者,还有没有永恒的必要?
张由琼并没有简单地以理想主义来回答坚持可得到永恒,因为坚持本身所依靠的不是不变,而是适时而变;理想的坚守更是如此。
摄影记者是在宏大与之间辗转,在特殊与普通之中流连,他们穿越灾难、战争、生离死别;同时见证发展、成、普大喜奔。在这漫长而短促的经历中,人心的光明与黑暗,人的复杂和幽微,并非非黑即白、二元对立,而是需要镜头背后的眼睛、按下快门的手,都听从于一颗悲悯之心。所以张由琼的镜头中,汶川大地震的惨烈在时光中渐渐愈合成十年重生;世纪工程港大桥的壮观中跳跃着白海豚的活泼;华丽璀璨的都市里城中村注定会消失,但也有着自己的尊严;在茫茫戈壁、浩瀚海洋上为国无私奉献者,都不是刻板的符号;而孤岛上的麻风病人、隐没的便衣、逐浪的渔家汉子,都是从不同角度表达生活的态度,增加生命的温度
张由琼善于在纷繁的现场中提炼象征的细节;在同题竞争中寻找独特的视角。在一个没有新闻的时代,他认真而执着地贡献着报道。在新闻不仅仅是信息与叙事的时代,他让影像尽可能事发现场,成为人们记忆的一部分;同时,小心地远离图像的娱乐和泛滥,尽管这唾手可得。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青年摄影记者的坚守与突破,他们继承前行者的勇气和思想,以更智慧的方式、更从容的节奏,回答前述那些灼人的问题,书写属于自己的荣光!当然,这并非易事。读图时代,我们活在一个由媒介告知的世界里,生活成为媒介的制造物,而不再与实践同一。如同我们能从镜子里看到一样的自己,但镜子只提供一个形象,它没有味道、气息和温度,它无法与人产生内在而深刻的关系。
图片不仅仅是给人看的,它还要与人产生内在而深刻的关系。如是,得以永恒。
这本书,是一位摄影记者在逝水中留住永恒的一次努力。希望他和他的同行者们,梦想成真!
南方图片监、家 李楠
趟过时间的河
如果有人问我,三十四年的人生里你实现了什么梦想?也许,大学后如愿进入梦寐以求的报社,至今已从事记者十二年,并出版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作品集,对我而言,是实现了一个梦想。
我在海南中部大山里的农场长大,父母是来自广东的知青,万泉河、红土地以及橡胶林是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小时候,从场部到生产队每天只有一班车,有一回我和父亲错过了,只能选择步行三小时的山路回家。还记得那天,太阳火辣辣的,走着走着,嗓子快冒烟
了,父亲带我绕进一条小路,没多久来到一个破落的小村庄,清一土墙瓦顶,旁边的菠萝地里,一片黄澄澄的果实格外眼,村民们见有人进来,显得十分开心,在这里一块钱能随意挑几个大菠萝。只是这些村民长得有些奇怪,手脚的指节不齐全,面容也有些狞曲。父
亲用借来的镰刀切开了菠萝,而年少无知的我则怔住了,心里想着这些肢体残疾的人种出的水果应该也有害吧。于是,明明渴得很却撒谎说自己不渴,父亲一眼看穿了我,向我投来一道鄙夷而失望的目光,随后扭头独自大地吃着菠萝。长大后,我慢慢从书本上知道那
是一种叫“麻风”的传染病,也了解到许多患者在治愈后仍只能居住在深山老林里,不被外界接纳。在大学以及工作后,我以志愿者和记者的身份多次去麻风病康复村,与村里的老人家同吃同住,感知他们的心路历程,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用影像记录他们的常
点滴。时间让当年懦弱的小男孩渐渐长成男人,而父亲那鄙夷失望的眼神永远让我难忘,时刻都在警醒着我。
读大学的时候,偶然接触到摄影,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它,尤其是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瞬间即永恒”的魅力着实让人着迷,摄影是人类的发明之一,自诞生之起,它被赋予了记录历史的使命。来自马格南图片社、美国地理杂志以及来自通
讯社的图片不断冲击着我的眼球,图书馆和书店里的各种画册成为我爱不释手的读物,霎时间整个人的世界被打开。随后我开始在报社实,遇到了很多的老师,他们给予我很多指导和帮助。为了有更多的采访机会,许多夜晚我睡在报料房的沙发上,“实生,
起来跑报料啦”的声音时常还在耳边萦绕,美好的实经历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都让我对这份职业充满了向往。大学四年级的寒,我迟迟没有回家,独自躲在宿舍,等着南方报业的录用电话,为了证明我破釜沉舟的决心,那个季里我只制作了这一份简历。接到电话那
一刻,心情无法用言语描述,只记得挂完电话,我兴奋地冲到宿舍阳台,对着寂寥的校园大喊数声。
正当我以为我可以大展拳脚之时,却被下派到佛山记者站锻炼。站里的工作繁琐细微,工作量大但成感小,在那个新闻的年代,我的心理落差很大,非常不适应。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慢得可以听见时钟里秒针滴答滴答的转动声,寂寞得感觉身体里像有虫子爬来爬去,有时半夜睡不着跑到街道上游走。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我开始沉下心来,认真负责每个采访,每天坚持看即时精彩的新闻图片,勤读书多学。这样,我将热血的青春献给了寂寞的岁月。多年后回头再看,这段坐“冷板凳”的经历才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名记者要能耐住寂寞,懂得厚积薄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历的新闻现场越来越多,让我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更能对采访对象感同身受,同时也对摄影有了新的认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摄影记者赋予照片的价值观才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而不是优良的装备和炫酷的。只有付出
真诚与尊重,才会得到真切的回响。影像表达是直观的表达方式,只有取得被摄者的信任,才能收获真实自然的画面。记得次到映秀镇采访汶川大地震再孕大龄妈妈群体时,起初毫无头绪和进展,实在难以启齿问别人“你们家在地震中失去孩子吗?”之类的问题,后来我索在镇上住了半个月,节外的映秀镇有些冷清,鲜有外人过夜。镇上的人们对我从好奇慢慢到熟悉再到信任,他们开始和我讲述地震发生时自己所经历的场景,我次知道地震时大地会不断地又开又合,有人因此滚入深不可测的裂缝,大山上不断滚落石块,道路崩塌,河水瞬间消失,山里劳作的人们为了逃命,跳入干涸的河床拼命奔跑,震后河水又慢慢涨满了河床。我认识了倪孝兰、倪孝芬姐妹,李秀华、邓琪倩母女等采访对象,与她们的联系长达九年之久,渐渐地大家像是远方的亲人朋友,每一次的回访、重逢都让人感到格外亲切,我与同事们会给她们寄月饼,给孩子寄图书,而她们也会在成熟季节寄来樱桃和猕猴桃。2018年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时光流逝,在度过初痛不欲生的艰难子后,坚强的人们开始好好生活,他们从未忘记在灾难中离去的至亲,只是明白了只有努力向前才是对他们好的告慰。
我曾在2012年和2016年获评“南方报业年度记者”,这是我引为自豪的荣誉。无独有偶,这两年来我的重大采访都与航天有关。2012年神舟九号飞船搭载中国首位女航天员飞赴太空,我们在位于戈壁深处的东风航天城里几经波折,几乎是以“特工”模式搜寻神九
点火升空背后的故事,随后在内蒙阿木古郎草原,在牧民家羊圈潜伏时被抓捕驱赶后,不服输的我们在满是骆驼刺的草地上匍匐前行数百米,只为躲过军方的探照灯,重回现场,见证返回舱顺利归来。记得凌晨一点半时,伏在牧民的摩托车,我们像脱缰的野马在阿木古郎大草原上狂奔,无意识地仰头看天空,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一条跨越天际的银河,漫天的星星在一闪一闪,而远处的几片云朵因碰撞而产生了道道桔红的闪电也还记得被抓的时候,我和同事赵杨躲在炕上,用被子掩耳盗铃似的遮挡,紧张得都能听见彼此的心跳短短几年间,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速,2016年滨海航天发场在海南文昌正式启用,新一代运载长征七号以及长征五号相继亮相,航天报道也进入了常态化,我们不再需要像从前一样偷偷摸摸地探听消息。和曾经东风航天城艰苦的条件相比,文昌的采访实在是太了,每天面朝蔚蓝大海,椰风海韵,数公里对岸的发架远远可见,我们可以轻松穿梭于龙楼镇的每个角落,记录这个被航天改变的小镇。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我国新一代运载长征七号缓缓升空,火光映亮了整个海面,随即在天空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大批群众聚集在沙滩上,欢呼雀跃。那一刻,所有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背后的,都源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感重要还是理重要?”这是我在一间高校讲课时,一位同学提的问题。当我下意识想回答两者都不可或缺时,那名同学补充了一句,单选题。思了好一会,我给出的是感。不忘初心,我想大多数人的初心应该都是在懵懂时,因
感认识而产生的,对一份职业的热爱,更多也是由感思维决定。的记者,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份情怀从不会被任何利益左右,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看问题做事情的角度和深度。在新闻采访中,如果说理是“用脑”,那么感是“走心”。诚然,也
要清楚地认识到,感决定做事的态度,理却能够准确把握人文关怀的尺度,勿将同情变成煽情,执着变成偏见。
十二年的记者生涯,带着相机,我参与过逾百次的重大突发或时政报道。曾西装革履步入不错别的政治殿堂,也曾衣衫褴褛穿行在地震风灾后的残垣断壁;见识过璀璨华贵的大都市,也未敢忘却偏远贫困百姓家;捕捉骄傲者的姿态,注视苦难者的目光;经历过
惊心动魄,也亲眼目睹了生与死;为善良美丽动容,也因丑陋罪恶愤怒。不卑不亢,我用相机努力将一个个新闻瞬间凝缩成一幅幅新闻摄影作品,尽管有些还不太成熟,但里面都蕴含着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代表着我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期望。
感谢南方报业给予我二的人生经历,感谢这个温暖大家庭里的前辈和兄弟姐妹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家人对我这份职业的理解和支持。
趟过时间的河,终可见彼岸繁花盛放。
张由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