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方剂学(第5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药方剂学(第5版)

全新正版未拆封

52.42 6.2折 85 全新

库存2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波;丁国瑜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8

版次5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3-09-22

转角书檐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马波;丁国瑜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8
  • 版次 5
  • ISBN 9787117349246
  • 定价 85.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大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80页
  • 字数 846千字
【内容简介】
为了深入贯彻《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和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在上一轮教材建设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启动第五轮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编写和修订工作。本套教材旨在体现职业教育教学实际,为培养现代中医药职业人才服务。本教材为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全书在上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根据教改要求和院校需求进行编写,主要包括中药学和方剂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教材内容实用,针对性强,得到了院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作者简介】
现任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副教授、国家职业药师。兼任世界药膳养生协会副会长、世界健康促进联合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安徽省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编教材一部,在两部教材中任副主编。
【目录】
上篇 中 药 学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 2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2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3

一、 秦汉时期 /3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 /4

三、 隋唐时期 /4

四、 宋金元时期 /4

五、 明清时期 /5

六、 民国时期 /5

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5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 7

第一节 四气 /7

第二节 五味 /8

第三节 升降浮沉 /9

第四节 归经 / 11

第五节 毒性 / 12

第三章 中药的应用 /14

第一节 炮制 / 14

一、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14

二、 中药炮制的目的 /15

三、 常用炮制方法 /16

第二节 配伍 / 17

一、 单行 /17

二、 相须 /17

三、 相使 /17

四、 相畏 /18

五、 相杀 /18

六、 相恶 /18

七、 相反 /18

第三节 用药禁忌 / 19

一、 配伍禁忌 /19

二、 妊娠用药禁忌 /20

三、 服药饮食禁忌 /20

第四节 剂量 / 20

一、 药物方面 /20

二、 应用方面 /21

三、 患者方面 /21

四、 因时因地制宜 /21

第五节 中药的煎服法 / 22

一、 煎药法 /22

二、 服药法 /23

三、 中药的外用法 /24

第四章 解表药 /25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 25

麻黄 /25

桂枝 /26

紫苏叶(附:紫苏梗) /27

生姜 /28

香薷 /29

荆芥 /30

防风 /30

羌活 /31

藁本 /32

白芷 /32

细辛 /33

苍耳子 /33

辛夷 /34

西河柳 /35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 35

薄荷 /35

牛蒡子 /36

蝉蜕 /36

蔓荆子 /37

桑叶 /37

菊花 /38

柴胡 /39

葛根 /39

升麻 /40

淡豆豉 /41

木贼 /42

第五章 清热药 /43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 44

石膏 /44

知母 /45

芦根 /45

天花粉 /46

木蝴蝶 /47

竹叶 /47

淡竹叶 /48

栀子 /48

夏枯草 /49

决明子 /50

密蒙花 /50

谷精草 /51

青葙子 /51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 51

黄芩 /52

黄连 /52

黄柏 /54

龙胆 /55

苦参 /55

土茯苓 /56

秦皮 /56

白鲜皮 /57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 57

金银花 /58

连翘 /59

大青叶 /60

板蓝根 /60

青黛 /61

穿心莲 /62

蒲公英 /63

鱼腥草 /63

金荞麦 /64

败酱草 /64

大血藤 /65

白花蛇舌草 /65

紫花地丁 /66

重楼 /66

射干 /67

绵马贯众 /67

山豆根 /68

半边莲 /69

白头翁 /69

马齿苋 /70

野菊花 /70

鸦胆子 /71

马勃 /71

地锦草 /72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 72

生地黄 /73

玄参 /73

牡丹皮 /74

赤芍 /75

紫草 /76

水牛角 /76

第五节 清退虚热药 / 77

青蒿 /77

地骨皮 /78

白薇 /79

胡黄连 /79

银柴胡 /80

第六章 泻下药 /81

第一节 攻下药 / 81

大黄 /82

芒硝(附:玄明粉) /83

芦荟 /84

番泻叶 /85

第二节 润下药 / 85

火麻仁 /85

郁李仁 /86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 86

甘遂 /87

芫花 /87

京大戟(附:红大戟) /88

巴豆 /89

牵牛子 /90

第七章 祛风湿药 /92

第一节 祛风湿散寒药 / 92

独活 /92

蕲蛇(附:乌梢蛇) /93

徐长卿 /94

川乌(附:草乌) /94

威灵仙 /95

木瓜 /96

海风藤 /96

青风藤 /97

伸筋草 /98

路路通 /98

穿山龙 /99

第二节 祛风湿清热药 / 99

秦艽 /99

防己 /100

桑枝 /101

络石藤 /101

豨莶草 /102

雷公藤 /102

臭梧桐 /103

丝瓜络 /103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104

桑寄生 /104

狗脊 /105

五加皮 /106

千年健 /106

鹿衔草 /106

第八章 芳香化湿药 / 108

广藿香 /108

佩兰 /109

苍术 / 110

厚朴 / 111

草果 / 112

砂仁 / 113

豆蔻(附:草豆蔻) / 113

第九章 利水渗湿药 / 115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115

茯苓 / 116

薏苡仁 / 117

猪苓 / 118

泽泻 / 118

香加皮 / 119

冬葵子 / 119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120

车前子(附:车前草) /120

滑石 /121

木通(附:川木通) /121

瞿麦 /122

萹蓄 /123

石韦 /123

通草 /124

萆薢 /124

海金沙 /124

地肤子 /125

灯心草 /125

连钱草 /126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26

茵陈 /126

金钱草 /127

虎杖 /127

垂盆草 /128

第十章 温里药 / 129

附子 /129

干姜 /130

肉桂 /131

吴茱萸 /132

小茴香 /133

花椒 /133

丁香 /134

高良姜 /134

荜茇 /135

第十一章 理气药 / 136

陈皮(附:橘红、化橘红) /136

青皮 /138

枳实(附:枳壳) /138

佛手 /139

香橼 /140

木香 /140

香附 /141

沉香 /142

薤白 /142

大腹皮 /143

川楝子 /143

乌药 /144

甘松 /144

荔枝核 /145

柿蒂 /145

玫瑰花 /146

梅花 /146

第十二章 消食药 / 148

山楂 /148

莱菔子 /149

鸡内金 /149

神曲 /150

麦芽 /151

稻芽 /151

第十三章 驱虫药 / 153

使君子 /153

槟榔 /154

南瓜子 /155

苦楝皮 /155

雷丸 /156

鹤草芽 /156

榧子 /157

第十四章 止血药 / 158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159

大蓟 /159

小蓟 /159

地榆 /160

槐花 /161

白茅根 /161

侧柏叶 /162

苎麻根 /162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163

三七 /163

茜草 /164

蒲黄 /164

第三节 收涩止血药 /165

白及 /165

仙鹤草 /166

棕榈 /167

血余炭 /167

紫珠叶 /168

藕节 /168

鸡冠花 /168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169

艾叶 /169

炮姜 /170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 / 172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172

川芎 /172

延胡索 /173

郁金 /174

姜黄 /175

乳香 /176

没药 /176

五灵脂 /177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178

丹参 /178

益母草 /178

桃仁 /179

红花(附:西红花) /179

牛膝 /180

鸡血藤 /181

王不留行 /182

干漆 /182

月季花 /182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183

骨碎补 /183

马钱子 /184

血竭 /184

儿茶 /185

土鳖虫 /185

苏木 /186

自然铜 /186

刘寄奴(附:北刘寄奴) /186

第四节 破血消癥药 /187

莪术 /187

三棱 /188

水蛭 /188

第十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190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191

半夏 /191

天南星(附:胆南星) /192

白附子 /193

旋覆花 /194

芥子 /194

白前 /195

第二节 清热化痰药 /196

桔梗 /196

川贝母 /197

浙贝母 /197

瓜蒌 /198

竹茹 /199

竹沥 /200

天竺黄 /200

前胡 /201

海藻 /201

昆布 /202

瓦楞子 /203

蛤壳 /203

海浮石 /204

青礞石 /204

胖大海 /205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205

苦杏仁(附:甜杏仁) /205

百部 /206

紫苏子 /207

桑白皮 /208

葶苈子 /208

紫菀 /209

款冬花 /209

白果(附:银杏叶) /210

马兜铃 / 211

枇杷叶 /212

洋金花 /212

第十七章 安神药 / 214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214

朱砂 /215

龙骨 /216

磁石 /216

琥珀 /217

珍珠 /218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219

酸枣仁 /219

远志 /219

柏子仁 /220

首乌藤 /221

合欢皮 /221

第十八章 平肝息风药 / 223

第一节 平肝潜阳药 /223

石决明 /223

牡蛎 /224

赭石 /225

珍珠母 /226

蒺藜 /227

罗布麻叶 /227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228

羚羊角 /228

牛黄 /229

钩藤 /230

天麻 /231

全蝎 /232

蜈蚣 /232

地龙 /233

僵蚕 /234

第十九章 开窍药 / 236

麝香 /236

冰片 /237

石菖蒲 /238

苏合香 /239

安息香 /240

第二十章 补虚药 / 241

第一节 补气药 /242

人参 /242

西洋参 /243

党参 /244

太子参 /245

黄芪 /245

白术 /246

山药 /247

甘草 /248

大枣 /249

刺五加 /249

蜂蜜 /250

白扁豆 /250

第二节 补阳药 /251

鹿茸 /251

淫羊藿 /252

巴戟天 /253

仙茅 /254

杜仲 /254

续断 /255

补骨脂 /256

益智 /257

肉苁蓉 /257

锁阳 /258

菟丝子 /258

沙苑子 /259

蛤蚧 /259

冬虫夏草 /260

紫河车 /261

核桃仁 /261

海马 /262

第三节 补血药 /262

当归 /262

熟地黄 /263

何首乌 /264

白芍 /264

阿胶 /266

龙眼肉 /266

第四节 补阴药 /267

北沙参 /267

南沙参 /267

麦冬 /268

天冬 /269

石斛 /270

玉竹 /270

百合 /271

黄精 /272

枸杞子 /272

女贞子 /273

墨旱莲 /273

桑椹 /274

龟甲 /274

鳖甲 /275

第二十一章 收涩药 / 277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277

麻黄根 /278

浮小麦 /278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279

五味子(附:南五味子) /279

乌梅 /280

五倍子 /281

赤石脂 /281

肉豆蔻 /282

诃子 /282

罂粟壳 /283

石榴皮 /283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284

山茱萸 /284

桑螵蛸 /285

海螵蛸 /286

莲子(附:莲子心) /286

芡实 /287

金樱子 /288

覆盆子 /288

椿皮 /289

第二十二章 涌吐药 / 290

常山 /290

瓜蒂 /291

第二十三章 杀虫止痒药 / 293

雄黄 /293

硫黄 /294

白矾 /295

蛇床子 /296

土荆皮 /296

蜂房 /297

大蒜 /297

第二十四章 拔毒生肌药 / 299

轻粉 /299

蟾酥 /300

升药 /300

铅丹 /301

砒石 /302

炉甘石 /303

硼砂 /303

马钱子 /304

猫爪草 /304

下篇 方 剂 学

第一章 绪论 / 308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308

第二节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309

一、 秦汉时期 /309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 /309

三、 隋唐时期 /310

四、 宋金元时期 /310

五、 明清时期 /310

六、 近现代时期 / 311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 313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313

第二节 常用治法 /314

一、 汗法 /314

二、 吐法 /314

三、 下法 /314

四、 和法 /314

五、 温法 /314

六、 清法 /315

七、 消法 /315

八、 补法 /315

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 316

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目的 /316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 /316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317

一、 药味加减的变化 /317

二、 药量加减的变化 /318

三、 剂型更换的变化 /319

第四章 剂型 / 320

一、 汤剂 /320

二、 散剂 /320

三、 丸剂 /320

四、 膏剂 /321

五、 酒剂 /322

六、 栓剂 /322

七、 片剂 /322

八、 胶囊剂 /322

九、 颗粒剂 /322

十、 注射剂 /323

第五章 解表剂 / 324

第一节 辛温解表 /324

麻黄汤(附:大青龙汤) /324

桂枝汤 /325

小青龙汤 /326

九味羌活汤 /327

第二节 辛凉解表 /327

银翘散 /327

桑菊饮 /32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29

双黄连口服液 /330

第三节 扶正解表 /331

败毒散 /331

第六章 和解剂 / 334

第一节 和解少阳 /334

小柴胡汤 /334

第二节 调和肝脾 /336

四逆散 /336

逍遥散(附:加味逍遥散) /336

痛泻要方 /337

第三节 调和肠胃 /338

半夏泻心汤 /338

第四节 表里双解 /339

大柴胡汤 /339

葛根黄芩黄连汤 /340

第七章 清热剂 / 342

第一节 清气分热 /342

白虎汤 /343

第二节 清营凉血 /343

清营汤 /343

犀角地黄汤 /344

第三节 清热解毒 /345

黄连解毒汤 /345

普济消毒饮 /345

凉膈散 /346

牛黄解毒片 /347

第四节 清脏腑热 /347

导赤散 /347

龙胆泻肝汤 /348

清胃散 /349

玉女煎 /350

左金丸 /350

芍药汤 /351

白头翁汤 /352

第五节 清热祛暑 /352

六一散 /352

十滴水 /353

第六节 清退虚热 /353

青蒿鳖甲汤 /353

第八章 泻下剂 / 357

第一节 寒下 /357

大 承气汤(附: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357

第二节 温下 /359

大黄附子汤 /359

第三节 润下 /360

麻子仁丸 /360

苁蓉通便口服液 /361

第四节 逐水 /361

十枣汤 /361

第五节 攻补兼施 /362

增液承气汤 /362

第九章 祛湿剂 / 364

第一节 化湿和胃 /365

平胃散 /365

藿香正气散 /365

第二节 清热祛湿 /366

茵陈蒿汤 /367

八正散 /367

第三节 利水渗湿 /368

五苓散(附:胃苓汤) /368

第四节 温化水湿 /369

苓桂术甘汤 /369

真武汤 /370

第五节 祛风除湿 /370

羌活胜湿汤 /371

独活寄生汤 /371

第十章 温里剂 / 373

第一节 温中祛寒 /373

理中丸(附:附子理中丸) /373

温胃舒胶囊 /374

第二节 回阳救逆 /375

四逆汤(附:参附汤) /375

第三节 温经散寒 /376

当归四逆汤 /376

艾附暖宫丸 /377

第十一章 理气剂 / 379

第一节 行气 /379

越鞠丸 /379

半夏厚朴汤 /380

柴胡疏肝散 /381

元胡止痛片 /382

气滞胃痛颗粒 /382

第二节 降气 /383

苏子降气汤 /383

旋覆代赭汤 /384

第十二章 消食剂 / 386

第一节 消食导滞 /386

保和丸 /386

第二节 健脾消食 /387

健脾丸 /387

健胃消食片 /388

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388

第十三章 理血剂 / 390

第一节 活血化瘀 /390

血 府逐瘀汤(附:通窍活血汤、

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身痛逐瘀汤) /390

补阳还五汤 /392

生化汤 /393

复方丹参滴丸 /393

银杏叶片 /394

第二节 止血 /394

十灰散 /395

小蓟饮子 /395

第十四章 治燥剂 / 398

第一节 轻宣外燥 /398

杏苏散 /398

桑杏汤 /399

第二节 滋润内燥 /400

百合固金汤 /400

养阴清肺汤 /401

第十五章 祛痰剂 / 403

第一节 燥湿化痰 /403

二陈汤(附:温胆汤) /403

第二节 温化寒痰 /405

苓甘五味姜辛汤 /405

第三节 清热化痰 /405

羚羊清肺丸 /405

蛇胆川贝散 /406

第四节 治风化痰 /406

半夏白术天麻汤 /406

定痫丸 /407

第十六章 安神剂 / 409

第一节 重镇安神 /409

朱砂安神丸 /409

第二节 解郁安神 /410

解郁安神颗粒 /410

第三节 滋养安神 /411

天王补心丹 / 411

柏子养心丸 /412

枣仁安神颗粒 /412

第十七章 治风剂 / 414

第一节 疏散外风 /414

川芎茶调散(附:菊花茶调散) /414

消风散 /415

第二节 平息内风 /416

镇肝熄风汤 /416

天麻钩藤饮 /417

第十八章 开窍剂 / 419

第一节 凉开 /419

安宫牛黄丸 /419

清开灵注射液 /421

第二节 温开 /421

苏合香丸(附:冠心苏合丸) /421

第十九章 补益剂 / 424

第一节 补气 /425

四 君子汤(附:异功散、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425

参苓白术散 /426

补中益气汤 /427

生脉散 /428

玉屏风散 /429

第二节 补血 /429

四物汤(附:胶艾汤) /430

归脾汤 /431

第三节 气血双补 /432

八珍汤(附:八珍益母丸) /432

乌鸡白凤丸 /432

第四节 补阴 /433

六 味地黄丸(附:知柏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都气丸) /433

第五节 补阳 /435

肾气丸(附:右归丸) /435

第六节 阴阳并补 /436

地黄饮子 /436

第二十章 固涩剂 / 439

第一节 固表止汗 /439

牡蛎散 /439

第二节 涩肠固脱 /440

四神丸 /440

真人养脏汤 /441

第三节 涩精止遗 /442

金锁固精丸 /442

第四节 固崩止带 /443

固冲汤(附:固经丸) /443

完带汤(附:易黄汤) /443

千金止带丸 /444

妇科千金片 /445

第二十一章 外用剂 / 447

第一节 五官科 /447

冰硼散 /447

第二节 皮肤科 /448

如意金黄散 /448

生肌玉红膏 /448

紫花烧伤软膏 /449

第三节 骨伤科 /450

云南白药气雾剂 /450

消痛贴膏 /450

第四节 肛肠科 /451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451

第五节 妇科 /452

保妇康栓 /452

康妇消炎栓 /452

主要参考书目/ 454

中药名称拼音索引/ 455

方剂名称拼音索引/ 460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