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三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三版)

全新正版未拆封

50.25 5.6折 89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瑞泉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6-05

转角书檐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高瑞泉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11
  • 版次 1
  • ISBN 9787576018189
  • 定价 8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16页
  • 字数 495.000千字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突然面临着一个陌生、紧迫又亟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向何处去?朝贡和“天下”体系的瓦解、华夏中心主义的崩溃、向民族国家的转型、世界地理和国际竞争格局的浮出水面,再加上内外部的民族主义的压力,如是种种,逼迫中国人做出种种政治-制度-文化的设计,于是林林总总的社会思潮奔涌而出,交错迭代、争持消涨,各股思潮不管其终成败如何,内蕴的正确性程度如何,都从属于这一历史性的巨变,也构成了空前乃至绝后的文化景观。
  本书由高瑞泉教授主编,集合了国内各领域的专家,每位专家各执笔撰写一章,考察了上述历史-社会背景下,中国近代出现的种种具有持续性影响的思潮,如人道主义、进化论、科学与实证主义、文化激进主义、民族主义等等。
【作者简介】
高瑞泉,哲学博士,2002年被评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兼任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理事等。出版著述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先后五次获得教育部或上海市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要作品包括《中国现代性观念系谱》《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等。
【目录】
章  导论

    一、 近代中国何以思潮丛生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的社会设计——“权威丧失”的背景——西方文化的冲击与融入——中国社会自身的新陈代谢

    二、 百年思想图景俯瞰

“社会思潮”的概念界定——精神运动的辩证法——民族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复杂关系——短促的“文化生发期”及其延伸

    三、 社会思潮研究的方法论探寻

学术史的回顾——必要的“社会史还原”——关注社会思潮与哲学、文学及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关联——比较文化的视野:中国思潮的世界性——价值评判:社会客观需求与人的自由之结合

第二章  人的尊严——人道主义思潮概述

    一、 思想启蒙与人道主义

启蒙运动的核心价值——道德至上主义的瓦解——传统的因袭

    二、 人道主义思潮的主线

个性主义与博爱主义——康有为:近代人道主义的起点——从改良派到民主派诸家的人道主义

    三、 思想方法

以伦理启蒙为核心——如何接受西方思想——对本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四、 以自由观为核心

理想主义的特征——严复的自由观——李大钊的自由观

    五、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人道主义

“物心两方面的改造”——个性主义与博爱主义的统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六、 比较的考察

中西比较:影响的单向性——与日本的比较——与俄罗斯思想的比较

    七、 几点结论

社会政治变革的指导思想——对传统的批评精神——救国救民的觉悟——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

    

第三章  世纪末的新世界观——进化论思潮

    一、 进化论:吹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号角

近代中国思想大潮——进化论与传统民族主义的近代转型——夷夏传统封闭性的突破——夷夏传统守旧性的淘洗

    二、 进化论:奠定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基石

近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个体自由的价值观——社会改革的历史观——思想言论自由的竞争观

    三、 进化论:榫接中国近代社会主义的先导

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社会向善论——在传统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之间——中国可一跃而为社会主义的信念——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的萌芽

    四、 由器而道: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潮的形成

器道升替: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潮的演变历程——中学西学关系的“道器”之辩——康有为与进化论由“器”入“道”——严复:进化论成为影响巨大的新世界观——梁启超、谭嗣同的补充与进化论之“道”的裂变

    五、 道之裂变: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潮的发展

两种进化论——进化和革命——大同理想和社会主义——破除经学与保存国粹——革命派进化论特征的意义和教训

    六、 新道代旧道: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潮的落退

五四后的新变化——同一种崇信——还原为生物科学之“器”——“道”的新选择:杜威、柏格森、尼采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何以取代进化论

    

第四章  融入与逸出——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思潮评析

    一、 历史演变和主要人物

严复:“实测内籀”之学与实证哲学的二重性——王国维:“可信”与“可爱”间的紧张——胡适:对实用主义的绍述与发挥——丁文江和王星拱:马赫主义的倡导者——冯友兰和金岳霖:出入于新实在论和逻辑实证主义

    二、 理论特点及其历史意蕴

西方实证主义的反形而上学传统——中国实证主义的二重性——西方实证主义的经验论倾向——中国实证主义对经验主义认识论的超越——西方实证主义的现象主义原则——中国哲学家更关心科学方法本身且致力于方法论的会通

    三、 科学主义的正负效应

科学主义在哲学上的表现——对科学的理解:器—技—道——科学被提升为世界观与价值信仰体系——思维方式变革和价值观念的转换——“科学论”的消极作用——科学的泛化

    

第五章  “心力”的觉醒与扩张——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简论

    一、 缘起与渊源

社会革命要求的深刻反映:对传统天命论的反叛与批判——昔日异端的崛起——佛教、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新诠释——西方理论的传译与介绍:叔本华、尼采、柏格森与深层心理学

    二、 演进中的两大主题

以价值观念的变革为中心:历史观与伦理学的两翼展开——龚自珍的“心力”论——维新派“以心力挽劫运”——章太炎的“依自不依他”——五四时代的转折——对唯意志论的三次理论批判

    三、 在文学与政治之间

现代哲学的分裂与唯意志论的社会影响——从龚自珍到鲁迅:近代文学的哲学表达——与近代社会政治革命的契合——走向政治的另一面相

    

第六章  理性与乌托邦——20世纪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

    一、 冲击与反响

“自由主义”析名——西方自由主义源流——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西潮东渐——维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20世纪30、 40年代——50年代后的台湾

    二、 中国自由主义者的“理性崇拜”

“工具合理性行动”与“价值合理性行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参与型知识分子——从“责任伦理”到“理性崇拜”

    三、 社会改造的理论与方法

全盘反传统——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个体自由、民主与自治——“激进型”的自由主义——提倡“文化基因工程”——提倡“社会工程”——析中与调和

    四、 理性的误区

“具体错置的谬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背离——理念与行动之对立——“理”与“势”之冲突——与社会底层民众的疏离

    

第七章  凤凰涅槃的现代之梦——文化激进主义思潮述评

    一、 文化激进心态产生的历史缘由

作为帝国哲学的儒学——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迟滞和激进化——中国启蒙运动的富强主义取向——进化论与文化激进主义

    二、 清末变革思潮与文化激进主义的滥觞

“中体西用”思潮的内在矛盾——激进洋务派的西化主张——严复与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与大同乌托邦——谭嗣同的礼教批判——无政府主义之排孔

    三、 “五四”时代的激烈反传统主义

民初帝制复辟与孔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东西古今”文化观——法国式启蒙运动——民主与科学——反孔教之伦理革命——整体性反传统主义——以科学代宗教——文学革命——废除汉字——反儒之限度:在仁学与礼教之间——反传统主义之困境——文化保守主义的回应

    四、 “五四”以后的“全盘西化”思潮

胡适的“全盘西化”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中国文化建设问题讨论与文化综合趋向

    五、 结语

文化激进主义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挫折反应——激进与保守的孪生性——文化进化中的变革与认同——文化激进主义的思想误区——现代与传统之链

    

第八章  在历史与理念之间——汉宋学术与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一、 瓶与酒的说法

文化保守主义的传统精神资源——宋学的经验:以新瓶装旧酒——清学的见解:保天下高于保国——宋学与清学对道的理解的区别

    二、 辨种性与悼礼俗

史学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据点——辨种性:章太炎、钱穆的民族主义史学——护礼俗:王国维、陈寅恪的传统主义取向——信与疑的对立——悼礼俗

    三、 理念的防线

康有为的教训——从梁漱溟、熊十力到现代新儒家——现代新儒家与宋学的异同——史学与哲学

    四、 摆脱汉宋轮回

历史派与理念派——近的思想冲突——正视汉宋不同的学问功能

    五、 余论

文化保守主义的两种类型——保守、激进与经验现实

第九章  向着“无何有之乡”——无政府主义思潮研究

    一、 近代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西方社会的矛盾——普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各派无政府主义共同的思想根基

    二、 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的思想特征

俄国民粹派对中国人的影响——日本成为“中转站”——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三、 《新世纪》和《天义报》

两个海外中心:巴黎和东京——《新世纪》和《天义报》的传播特点——对国内无政府主义传播的影响

    四、 民国初年的传播

从海外移到国内——刘师复的活动——虔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五、 “五四”时期的热潮

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各地组织与刊物——无政府主义在五四时期的巨大影响

    六、 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主张

反对强权压制和政治组织——鼓吹个人主义——仇视私有制度——平等至上——对宗法家族制度的抨击——革命即日成功的幻想——暴动和暗杀

    七、 无政府主义何以影响中国

深厚阶级基础——历史的思想袭传——传播主体——特定的历史环境

    八、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

同时传入中国的两种思想——初的相互合作——后的分道扬镳——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九、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衰落

五四后的衰落——严重的民族危机——破碎的理论与缺乏可行性的主张——个人声誉欠佳——“桃花源”的幻梦及其破灭

    

第十章  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民族主义思潮

    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脉络

民族国家的两种共同体——晚清的民族主义建构——自由主义内部的分野

    二、 梁启超:国民国家一体化的民族主义

从天下到国家——政治美德为核心的国民共同体——个人与群体——转向文化民族主义

    三、 张佛泉:“去民族性”的民族主义

民族性与邦国主义的二元对立——自治的核心原则——共和主义式的公民宗教共同体

    四、 核心文化之争:什么是民族国家的文化本位

“中国在文化的领域中是消失了”——张佛泉:“从根本处西化”——张君劢:“必须恢复主体的健全”

    五、 张君劢:民族文化本位的民族主义

反思理性主义的主流启蒙——自信和反省的民族主义——自由与权力的平衡——从法共同体到道德共同体

    六、 政治认同,抑或文化认同

政治性的爱国主义和文化性的民族主义——政治与伦理、“好”与“正当”——民主的政治共同体如何与民族文化传统接轨

    

第十一章  中兴与嬗变——佛教复兴思潮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一、 清末佛教复兴的社会文化背景鸟瞰

清末佛教的相对有利地位——宗法统治思想之衰弱——思想界“真空”——儒学暗淡与佛学闪亮——基督教扩张的刺激——佛教救国论

    二、 近代佛学复兴理路之剖析

近代代思想家的抗议——第二代思想家开辟的通道——第三代借佛学发起的思想领域争夺战——第四、五代学者研究的深入与“由显归隐”

    三、 佛教改革及其社会影响

佛学复兴与佛教改革——僧伽重新赢得主导地位——建立近代形式的佛教团体——新式佛教教育推行全国——各宗派面貌有所改观——佛教传播手段更新与受众面扩大——融和中外的佛教文学艺术——佛教慈善事业的大规模展开

    四、 中西宗教改革成败的启示

佛教改革遭受致命冲击——中西宗教改革的社会基础比较——成败与实力对比——新佛教与新教伦理内在机制比较——新儒家伦理的困局——“精神动力”并非基督教文化的专利——佛教现代化的后继者——多元共生与一元互抑结构

    

第十二章  基督教传教与晚清“西学东渐”——从《万国公报》看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一、 “伟大世纪”的基督教

“灵性奋兴”与人道主义的新趋势——海外布道与对华传教热潮——从益智会到广学会——兼行文化使者职能的几位牧师

    二、 “广西国之学于中国”

一个圆圈:西学介绍和传播的轨迹——“性理之学”:神哲学——科学技术与培根的《新工具》——“富强之术”:经济学说——“西国训蒙新法”: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安民新学”:社会政治学说

    三、 “东渐”与“涵化”

“东渐”与“涵化”——对中学的比较与批判——西学的变异和中国化——熔冶中西的失败尝试

    四、 传教士与近代思潮的演化

传教士周围的三代变革者——中西文化关系的初省思——传教士对近代思潮的若干影响

索引

初版编后记

鸣谢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