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及其评价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及其评价

全新正版未拆封

91.12 5.8折 158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新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

版次3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5-29

转角书檐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韩新辉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6
  • 版次 31
  • ISBN 9787030565297
  • 定价 1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8页
  • 字数 413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长期野外实地调查、固定样地监测资料与数据,论述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与社会概况,分析了该区域农林景观布局现状,退耕还林植被类型、群落特征、分布与地形地貌、立地条件的关系;并以典型退耕还林流域为研究实例,论述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植被类型的恢复演变特征和抗水蚀能力,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土壤固碳、养分循环与平衡、生物学特性变化的生态过程与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综合评价体系与模型构建,提出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整体优化方案及农林复合系统构成要素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途径,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健康有序发展提供配套集成技术。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
节 陕北黄土高原概况 1
一、陕北黄土高原自然资源概况 1
二、陕北黄土高原社会经济概况 6
三、研究区域概况 13
第二节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 16
第三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效应评价理论与研究进展 18
一、生态服务功能及评价 18
二、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评价 21
第四节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23
一、流域尺度农林景观配置与布局 23
二、人工植被恢复系统的小气候效应研究 23
三、不同植被模式下的土壤生态效应与机制探索 24
四、不同植被对干旱侵蚀环境的适应 24
五、退耕还林生态工程效益评价 25
参文献 26
第二章 陕北黄土高原立地条件及流域农林景观 28
节 陕北黄土高原地形地貌 28
一、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演变 28
二、黄土高原地理区划 29
三、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单元 31
四、陕北黄土高原区域的代表 37
第二节 流域尺度下的立地条件分析 38
一、典型流域的选择及概况 38
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形态特征分析 39
三、典型小流域范围界定和地貌分析 41
第三节 典型流域农林景观的构成要素和配置模式类型 46
一、农林景观构成要素和分类 46
二、研究区主要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类型 47
第四节 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现状和特征分析 49
一、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现状分析 49
二、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51
三、流域景观功能类型特征分析 53
第五节 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变化的驱动因子 54
一、自然驱动 54
二、人为驱动 55
三、政策驱动 55
四、经济驱动 56
五、科技驱动 57
参文献 57
第三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类型及群落特征 59
节 植被群落类型及地理分布 59
一、植被类型的划分 59
二、人工植物群落类型 64
第二节 人工植物群落特征 69
一、人工植物群落组成 69
二、人工植物群落的植物区系 78
三、人工植物群落的地理区系 79
四、人工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81
五、典型流域人工植物群落生长型 85
六、人工群落植物多样特征 86
第三节 近自然恢复群落特征 101
一、撂荒草地恢复演替群落的组成 102
二、退耕地恢复演替的植物区系 104
三、群落演替的生活型结构与生活史对策 106
四、退耕地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外貌季相 110
五、群落演替的数量特征动态趋势 110
六、退耕地群落演替植物多样研究 115
第四节 近自然恢复群落动态 121
参文献 123
第四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恢复植被水蚀功能 125
节 植被类型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125
第二节 坡度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128
第三节 植被物种多样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131
参文献 133
第五章 不同植被对干旱侵蚀环境的适应 134
节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植物群落功能状特征 134
一、延安流域不同坡向刺槐群落叶功能状的变异特征 134
二、安塞流域不同林龄刺槐群落叶功能状的变异特征 135
三、吴起流域不同林龄山杏群落叶功能状的变异特征 139
第二节  典型流域人工植被功能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 141
一、延安流域刺槐群落叶功能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机制 141
二、安塞流域刺槐群落叶功能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机制 143
三、吴起流域山杏群落叶功能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机制 145
四、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环境适应机制 147
第三节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植物群落功能多样研究 151
一、人工植物群落功能多样 152
二、人工植物群落功能多样与物种多样的关系 159
三、人工植物群落功能多样和物种多样的环境解释 162
参文献 163
第六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的生态效应 166
节 植被恢复土壤水分效应 167
一、不同退耕植被类型土壤水分效应 167
二、退耕植被恢复地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 168
三、退耕植被恢复过程土壤水分时序变化效应 169
第二节 植被恢复土壤固碳效应 169
一、退耕还林(草)工程土壤固碳效应 170
二、退耕还林植被土壤固碳影响因素 171
三、不同退耕植被类型土壤的固碳效应 172
四、不同退耕植被类型土壤碳组分变化特征 175
第三节 退耕植被恢复深层土壤的元素动态与计量特征 184
一、不同植被土壤碳、氮、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185
二、不同植被土壤浅层/深层碳、氮、储量差异特征 187
三、不同植被土壤浅层/深层碳、氮、化学计量学差异特征 188
四、土壤碳、氮、含量与计量比值之间的关系 190
第四节 退耕植被恢复的土壤生物学效应 191
一、土壤酶活特征 191
二、不同退耕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特 200
三、退耕林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特征 207
四、植被恢复土壤生物学特的研究趋势和展望 212
参文献 214
第七章 退耕还林(草)工程社会经济效应 217
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社会效应 217
一、农户调查 217
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220
三、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221
四、劳动力转移 225
五、农户成果维护意愿 226
第二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效应 234
一、农民经济收入和支出 235
二、农村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 236
三、农业产值 237
四、劳动力生产效率 238
参文献 239
第八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 240
节 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40
一、综合评价方法 240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42
第二节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 249
一、数据来源 249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52
三、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模型的构建 262
四、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综合评价 264
五、评价结果分析 267
参文献 267
第九章 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269
节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69
一、构建流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 269
二、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来源和方法 270
三、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75
第二节 评价模型 285
一、评价指标的权重 285
二、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287
三、综合评价的等级标准 287
第三节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评价 288
一、评价结果及分析 289
二、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存在的问题 293
参文献 294
第十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景观配置模式优化 297
节 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整体优化途径 297
一、构建多层水土流失控工程体系 297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298
三、林草布局优化 298
四、适度开发、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299
五、加强管护措施,保障治理效果 299
第二节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配置结构与功能提升途径 300
一、生态林地 300
二、经济林 301
三、草地 302
四、农田 303
五、其他要素 304
第三节 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优化 304
一、配置模式优化的原则 304
二、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优化 306
三、优化前后土地利用类型比较 306
四、优化后配置模式景观特征 308
五、优化前后农户经济收入比较 309
第四节 优化后配置模式评价 310
参文献 312
附录 31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