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类专业基础课系列教材)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类专业基础课系列教材)

全新正版未拆封

32.26 4.7折 69 全新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刚平;郭文娟;李凯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5-16

转角书檐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吴刚平;郭文娟;李凯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2
  • 版次 1
  • ISBN 9787576034509
  • 定价 6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80页
  • 字数 687.000千字
【内容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书除了涵括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如教育哲学、课程理解、建构主义、反思性教学、有效教学、差异性教学、发展性评价的理论等)、国际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状况、课程规划与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内容外,还特别从教师专业学习的视角,以学生-方案-教师三要素及其互动关系为内容主线,选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的课程与教学论专题和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评价和教师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教师专业学习方式,全面而有重点地呈现课程与教学论专题内容、实用案例、问题讨论与反思、扩展阅读资料等,构成一本有理论思考和实用价值的专业学习用书。本书可供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职教师使用。
  《课程与教学论》旨在使职前教师或在职教师系统地了解并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了解世界上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状况,明确当代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与新理论,掌握一定的课程与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树立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的意识,为未来有效地从事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工作,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与思想基础。
  在编写上,本书遵循课程与教学的认识基础和行动逻辑思路,尝试建构一种对接课程与教学实际问题、培育课程与教学核心素养的教材话语体系和呈现方式。本书力求:
  第一,突出课程与教学实践议题。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从行动流程来看,主要的工作项目集中于课程与教学规划、课程与教学实施、课程与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治理四大教育实践议题。规划、实施、评价、治理,这四大教育实践议题是一个行动连续体,构成课程与教学的行动主线和主要工作环节。它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共同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其中,课程与教学的规划、实施、评价、治理,每一个教育实践议题,都可以分解成若干更为具体的话题和问题,汇聚相应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概念,形成围绕这一教育实践议题的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进而启发针对课程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操作策略。由此形成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术,既是对课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是课程与教学实践改进所必需的知识基础。
  在四大教育实践议题之外,辅以课程与教学导论、课程与教学研究展望两个认识议题,旨在让课程与教学的规划、实施、评价和治理四大教育实践议题具有更好的认识基础。这也意味着,在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说法与做法之间,应该实现一种相互澄清、彼此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第二,强化课程与教学一体化意识。
  从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课程与教学经历融合、分化、再融合的过程。在当前语境下,课程与教学既有分化——它们可以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研究领域,也有融合——它们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但是,就课程与教学论教材而言,课程与教学首先是一个整体,只有通过整体视野的观照,不断强化一体化意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课程与教学,尤其是课程与教学的规划、实施、评价、治理四大教育实践议题,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区隔与勾连、分化与融合交替运行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原理。
  第三,采用贴近教育实践经验的话语系统。
  本教材突破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常用的概念系统和理论框架思路,转而采用基本议题和话语框架思路,主要是考虑到概念系统和理论框架过于正式与严整,容易产生对于实践的隔离感,而基本议题和话语框架则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包容性更强,更贴近也更容易吸纳教育实践经验,特别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成果。这些经验和成果,更应成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源头活水。
  课程与教学理论需要吸收世界先进教育理论成果,同时更需要立足于中国教育实践,融入更多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话语。采用基本议题和话题框架的思路,不仅不是要否定概念系统和理论框架的意义,而恰恰是要凸显亲近教育实践的理论取向,降低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神秘感,开辟更多实践经验总结凝练成为实用理论的通道和空间,增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实践解释力和指导力。
  第四,注重横向和纵向二维整合分析技术。
  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由规划、实施、评价、治理四大教育实践议题,构成课程与教学知识基础的横向维度,进而形成横向关联互动的内容主题结构。由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行动层次,构成课程与教学知识基础的纵向维度,进而形成纵向衔接贯通的上下层级结构。通过横向维度与纵向维度交叉整合,聚焦于课程与教学的具体议题、话题和问题,架构出解释课程与教学具体议题、话题和问题的话语系统,探析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种二维整合分析技术,并不是要提供固定不变的结论,而是要寻求一种思想路线和探究方式,以便建立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学科思维,找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着力点和突破口。借助这种二维整合分析技术,在学习和探索课程与教学理论时,不必拘泥于僵化的抽象概念,更不需要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是可以自主转化和自我建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观念和话语系统。
  第五,释放学科探究的自主空间。
  本教材在具体内容呈现方面,按照有利于提高认识和改进行动的原则,以课程与教学的认识议题和实践议题为主线,设置课程与教学导论、规划、实施、评价、治理、展望等六大部分共十五章。每一章大致包含三个板块: 一是引发学习板块,涉及本章内容导引、引言、案例等内容;二是掌握核心知识和关键技术板块,涉及认识议题和实践议题的话语表述辨析和原理、概念阐释等内容;三是拓展学习板块,涉及重要概念、讨论与反思、拓展阅读、前沿热点等内容。每一板块都强调议题分析视角的选择和二维整合分析技术的运用,据以展开具体议题、话题和问题的话语表述,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具有参考性的课程与教学知识基础,更多地释放出学科探究的自主空间,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作者简介】
吴刚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资源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参与研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主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计划丛书》《教师新视野丛书》《校本研究丛书》《课程资源与课程管理丛书》《做悟教育丛书》等,著有《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资源论》《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管理实务》《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等;主要研究领域是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教育;主要研究方向是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及校本研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首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目录】
第一部分 课程与教学导论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基础

第一节 当代课程与教学的议题框架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话语

第一节 教学论的话语演进

第二节 课程论的话语发展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话语融合

第二部分 课程与教学规划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功能和目标定位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功能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确定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代价问题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结构设计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结构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素养为纲的课程内容结构改革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方案研制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方案概述

第二节 不同层面的课程与教学方案

第三节 学校层面课程与教学方案的基本规范

第四节 课程设计的主要类型

第三部分 课程与教学实施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多维视角与多种形态

第二节 空间视角下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

第三节 功能视角下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

第四节 新技术条件下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

第七章 课堂教学活动

第一节 课堂形态、品质与教学投入

第二节 教学方式变革

第三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 大单元教学

第五节 专题教育的整合实施

第六节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开展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关键概念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多维视角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主要场域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多元路径

第四部分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九章 课程与教学形成性评价

第一节 形成性评价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形成性评价的发展和演变

第三节 形成性评价的运用

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结果性评价

第一节 结果性评价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结果性评价的形式与利弊

第三节 结果性评价的改进

第十一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二节 校本课程评价

第三节 课堂层面的教学评价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治理

第十二章 课程与教学领导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领导的演变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领导的理论视角

第三节 学校层面课程与教学领导力提升

第十三章 课程与教学管理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管理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管理机制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管理层级与策略

第十四章 课程与教学绩效问责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绩效问责的概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实践中的绩效问责

第三节 素养时代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

第六部分 课程与教学研究展望

第十五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进展

第一节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热门议题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