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精选 全12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书号9787554548509
9787534495830
¥
562.86
全新
库存50件
作者张宁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4495830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货号600239750703
上书时间2024-03-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名:中国篆刻精选(全12卷) 定价:800元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主编: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 开本:32开 装帧:盒装 书号:9787554548509 前言 我国篆刻艺术的肇始,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秦汉和明清是三次鼎盛时期。这三个时期的篆刻作品给我们留下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与丰厚的文化底蕴,被历代篆刻家奉为圭臬,也为印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章的起源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据史料记载,安阳出土的三件铜玺,形象接近铜器图徽,可能是商代的早期作品。而进入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印章被大量使用,也使篆刻艺术达到了第一个鼎盛时期。到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印制规定“玺”是天子专用,臣以下只能用“印”。玺与印开始了有等级的差别。现在就我们所知道的秦印,分官印、私印两种。汉印,在印章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汉初官、私印章基本沿袭秦代旧制,到汉武帝时代制定出一整套体制,逐步有所改变,都有一定的等级。秦印、汉印使我们认识与诠释古印贮存的篆刻艺术美,也使篆刻艺术到了第二个鼎盛时期。 隋唐以后,虽然经济繁荣,文化的多元化,但是篆刻艺术逐渐走向衰弱。印章文字以篆书为主,也有使用楷书、隶书,其布局错落有致、气韵生动。自唐代以后由实用的印章逐步演变而发展为追求艺术美的“印”艺术,宋代“文人画”盛行,诗、书、画、印逐渐结合起来,成为综合的艺术形式,印章本身也从此变成一种艺术作品。而宋元以后的文人无意中参与了篆刻作,将文人的各种意趣融入印中,印章就开始了新的生命。 明清这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是篆刻艺术的第三次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不同风格和不同流派,可谓芸芸大观。具有代表性的是文彭和何震,世称“文、何”时期,文彭年辈较长,与何震是师友关。据记载文彭治印,初用牙章,自篆其文,请他人篆刻。在南京时,偶得青田石四筐,由于石质印材温润光洁,细密绵腻,容易受刀,从此不再用牙章,改用石章亲自篆刻。石章的应用,对篆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何震继承文彭,精研六书,并创造了很多新的形式。刀痕显露,不加修饰,淳朴厚实,正是他的作品创新之处。邓石如是清代杰出的篆刻家或者说是印学家之一,由于他书法基础雄厚,常用隶书笔法写篆书,加以刀法浑朴,因此篆刻作品显得精神饱满,活力充沛,气象一新。特别是朱文印,其篆刻成就更为突出,更有创造性的发展。以后的篆刻家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等均受其影响。 印章总的名称主要有玺、印、章、印章、印信等,后世还有记、图书、宝、关防等。早期的印章称为“玺”,它的字形写作“鈢”“鉩”“鉨”,战国时代的燕国也有出现“鍴”形的,变化很丰富。秦以后,只有秦始皇用玺为自己的印称,其余的官、私用章都称为印。汉代玺为皇帝、太后、诸侯的用印,其余官私用印有印、章、印章、印信、信印。到唐代武则天改称“宝”,此制沿用到清代皇帝用印,即“玺”和“宝”并用。明太祖时期因官场使用预印空白纸作弊,议定用半印办法,两相勘合,以严关防,这种两合的半印就称为“关防”。后来勘合制度废除,有些不正当设置的官员,此印就称作关防。明代末期还出现了“符、契、信”等异称。 总而言之,篆刻这一门独特的美学艺术,是在历史逐渐沉淀中积累的经验,并逐步形成,逐步推进。《中国篆刻精选》这套丛书,共收录印章近两万方,于明清时期篆刻大家的作品展示得更全面,希望对篆刻爱好者有很大帮助,从而使得大家参与到篆刻艺术作品的收藏和创作中来。 孙海新 二〇一九年季夏 内容版式: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