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向善 中国哲学 傅佩荣
  • 人向善 中国哲学 傅佩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向善 中国哲学 傅佩荣

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20.6 3.7折 56 九五品

库存10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傅佩荣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50647

出版时间201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414页

字数300千字

定价56元

货号315_9787506050647

上书时间2024-07-12

小丑鱼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正版特价书籍
商品描述
目录:

自序
绪论
卷一 《梁惠王篇》上
卷二 《梁惠壬篇》下
卷三 《公孙丑篇》上
卷四 《公孙丑篇>下
卷五 《滕文公篇>上
卷六 《滕文公篇>下
卷七 《离娄篇>上
卷八 《离娄篇>下
卷九 《万章篇》上
卷十 《万章篇》下
卷十一 《告子篇》上
卷十二 《告子篇>下
卷十三 《尽心篇》上
卷十四 《尽心篇》下

内容简介: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每篇再分为上下,记载孟子的言行事迹和思想,是中国中的珍贵遗产。人向善(傅佩荣谈孟子)是一部详说经典的巨作。 人向善(傅佩荣谈孟子)根据作者傅佩荣孟子系列讲座整理而成,突出地体现了傅教授对儒家哲学数十年的研究心得。让一般读者均能跨越文字的障碍,借以欣赏傅佩荣教授谈古说今、中西贯通的文风。生活在这个充满巨变与喧嚣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股安定身心的坚强力量。而汲取孟子的智慧,即可获得此种力量。

精彩内容:

孟子见梁惠王,这里的“见”,我译成“谒见”,代表礼貌。有人翻译成“孟子去见梁惠王”,好大的气!哪有读书人去“见”国君的?即使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是要讲究礼仪的,尤其是孟子。所以不译成“去见”或“拜见”,而译成比较合乎礼仪的“谒见”。 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其他诸侯是不能称“王”的。但是在南方的楚国,天高皇帝远,率先大胆地自称为王,还让楚国比周朝各国都高了一阶。在战国七雄――韩、赵、魏、燕、齐、楚、秦的争霸过程中,紧接着称王的是魏国国君,是为魏惠王,后来迁都大梁(的开封),又称梁惠王。之后其他各国势力逐渐扩张,也相继称王。 “叟”是古代对年纪比较老的人的尊称,并没有轻视之意,更何况梁惠王怎么敢轻视孟子?当时的都以“卑礼厚币”邀请学者,希望能帮他富国强兵,而学者也渴望“得君行道”――觅得好国君,去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所以梁惠王一见到孟子,还是尊敬地称呼他为“老先生”,其实,梁惠王的年纪比孟子大多了。“不远千里”,其实是一种比喻,因为各国间有很多阻隔,并不是真的有千里之远。 孟子喜欢演讲,别人问一句,他会回十几句,甚至把整套道理都说出来。这里要注意的是,“孟子对”的“对”字,指下级回答上级问题。孟子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用“孟子”,直接说了;只有对国君或地位比较高的人,会用“对”,表示礼貌。原则唯有“仁义”二字 孟子接下来说的大道理,重点即在强调“仁义”二字。 “仁义”是孟子的原则,无论做人处事还是治国天下,都以此为准则。而且孟子特别强调“仁义”源于人,人的一生不行仁义,那要走什么路?不仁不义吗?这显然走不通,所以人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我特别将“仁义”译成仁德与义行。“仁”可以用仁政、仁者、仁民爱物等很多方式解释,之所以译为“仁德”,是因为在孟子里,仁和内在的“德”有关,亦即仁要靠自觉之德由内而发。 “义”当然也是由内而发,不过它指的是正义的行为。告子与孟子优选的差别,在于告子认为“仁内义外”,而孟子则认为“义”也是由内而发,因为任何道德行为都不可能离开主体。如果不是“我”这个主体愿意做某件事,而是受到别人的胁迫,那么我的行为不能说是有价值的。譬如,有人拿逼着我到孤儿院捐钱,我迫于情势只能认捐,这并不是我在行善。 此外,“义”字原来有“宜”之意,是指一个人根据情况不同,说话、做事,都要随时调整到适宜的程度,因此“义”包含了对行动的判断与实践,亦即牵涉到行动,没有行动不能称作“义”了。 提出仁义之后,孟子接着探讨当时处境的问题。 古代以兵车来衡量的大小,战国七雄皆为万乘之国,代表有一万辆兵车,是有武装力量的。另外还有五个千乘之家:宋、魏、中山、东周、西周,都是小国。“千乘之家”的“家”是指卿大夫的封邑,又称采邑,他们也拥有数目的兵车。 如果忽视义行而重视利益,那么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夺去,是不会满足的,因为大夫“后义而先利”,后和先,一个代表忽视,一个代表重视。“不夺不餍”,因为讲利益,当然希望取而代之。 利益是资源,而且是有限的,如果在上位者得到好处,底下的人被剥削了;同理,底下的人得到好处,在上位者没有什么可以拿取了。所以如果从上到下的各阶层“交征利”,整个会乱成一团。 所以孟子针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举了一个很好生动的例子,他说:“在拥有万(千)辆兵车的里,能杀掉国君的必定是拥有千(百)辆兵车的大夫。”因为当这些卿大夫联合其他大夫,有机会胜过君王一人的力量时,有可能成功。 那么,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治国之道究竟是什么?p13a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