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歌谣 歌谱、歌本 王焰安
  • 红歌谣 歌谱、歌本 王焰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红歌谣 歌谱、歌本 王焰安

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5 2.1折 23.8 九五品

库存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焰安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071312

出版时间2010-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177页

字数170千字

定价23.8元

货号412_9787218071312

上书时间2024-06-25

贝塔图书专营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正版特价书籍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言——永远的红歌谣/001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013
大生产(呀么嗬咳)——军民大生产/021
拿起刀土炮——东兰有个韦拔群/031
挑粮上坳,粮食可靠——挑谷歌/041
鲜红的旗帜竖起来——八月桂花遍地开/047
不要茶水喝,不惊老百姓——军/057
切莫想家庭,妹妹会小心——送郎当红军/063
东方红,太阳升——东方红/071
韭菜开花一管子心——韭菜开花/081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十送红军/087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097
正月里闹元宵——绣金匾/103
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请茶歌/109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浏阳河/113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北京的金山上/121
阿佤唱新歌——阿佤唱新歌/127
英雄方志敏、邵式——两条半闹/135
红旗插遍大别山——回黄安/141
海丰出了阿彭湃——歌唱三雄/149
苗家的桂花年年开——桂花开放来/155
红歌谣选萃/161
后记/176 

内容简介:

红记忆丛书讲述中国在和建设中的红故事、红经典、红符号、红歌谣、红艺术、红诗文、红书简,以新颖的视角、别致的体裁、通俗的语言,展示红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独优惠值。该丛书由广东传部策划,被列为广东传部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出版项目,是广大读者特别是青了解红历史、增强红记忆的精品读物。
红歌谣为该丛书中的一本,由王焰安编著。
红歌谣选取了产生并传承于中国旧主义、新主义、社会主义时期的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东方红、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北京的金山上、浏阳河等20首具有代表的歌谣,展现了这些歌谣产生、完善与流传过程中的故事,通过民众的视角,表现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中的生活实际与面貌。 

作者简介:

王焰安,韶关学院学报编辑审、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员,主要从事民间学和编辑学研究。出版有安徽百科全书民俗卷、世界风俗传说故事大观、民间故事、民间学新论、桃研究、张清水与粤北民间等。 

精彩内容:

大生产运动时,男女老少,人人参加劳动。开荒种地、学纺线的故事广为流传。
当时,在离他住的窑洞不远的地方,也亲自开了一块荒地。
同志们对他说:“您工作那么忙,不必要参加生产啦!”
坚定地说:不行!生产是党的号召,我应该和同志们一样响应号召。
每当下午休息的时候,拿起镢头挖地去了。警卫排的战士们一见下地,急忙回到窑洞,也拿起镢头赶上来,和一起挖地。
立即制止大家说:你们有你们的生产计划,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点地,你们都挖了,我没有挖的了。
一镢头、一镢头地把地挖好,干得满脸是汗,衬衣也湿透了。同志们关切地说:“您太累了,该休息休息了。”
笑嘻嘻地说,不要紧,这算什么累,劳动锻炼是要出点汗水。
休息的时候,谦逊地问大家:“你们谁会种菜?”
古排长指着张班长说:“他在家种过菜。”
高兴地说:“那很好,我拜你做师傅。西红柿我还不会种,你教教我好吗?”
张班长有点不好意思,低声对说:“菜,我种过,种得也不好。”
说:“不要紧,我们大家一齐来研究研究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啊!”
以后,在地里种上了西红柿和辣椒。等苗长出土了,又和十几岁的小勤务员小王一起给秧苗施肥、浇水、锄草、捉虫,一样也没少干过。
到了收获的季节,亲手种的西红柿长得又红又大,辣椒结得又多又好。把这些果实分送给了老乡们。
亲自开荒种地的模范行动,激励了边区军民。一个大生产运动的很快出现了。
办公室的窑洞里放着一架纺车,有空,他坐到那里纺线。这天,又坐到纺车前,挽起袖子,左手握住摇柄,慢慢地摇动纺车,左手扯住棉花,纺车越转越快,发出一阵阵“嗡嗡”的响声,纺了一阵子,抡了抡右胳膊,这只胳膊受过伤,伸屈困难,但他不顾伤痛,休息了一下,又干了起来。
这时,警卫员进来,见双手配合灵活,纺车转得飞快,不高兴地叫起来:“周副,你一只胳膊受过伤还纺得那么好,那么快,真棒!”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大声说:“我还敢跟你们小伙子比一比呢!”
3月的,在延安枣园书记处的礼堂里,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纺线比赛。礼堂里几十架纺车排列成行。用送给他的纺车和一起也参加了比赛。
裁判员一声令下,几十架纺车一齐飞转起来,用他那只受过伤的胳膊和同志们一起,进行了整整三个小时的比赛。
比赛一结束,当场举行了颁奖仪式,被评为纺线能手,纺的线被评为甲等,送到展览馆展出。
周副参加纺线比赛的消息,给陕甘宁边区的军民以极大的鼓舞,军民大生产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
打夯之歌
军民大生产的艺术形式,取法于民间的打夯歌。打夯歌是劳动号子,由一人领唱,众人附和,歌词浅显,曲调简单。歌词有现成的,但大多是即兴编唱的,内容不一,调子相同。目的在于排遣重复动作所带来的无聊和寂寞,消除疲劳,提高凝聚力,协调众人的动作,增加欢乐和喜庆的气氛。乡俗认为,打夯如果不唱打夯歌,是打哑巴夯,这样会带来晦气。
甘肃庆阳打夯歌,词由掌夯的把式即兴填词并领唱,其他抬夯的人以“嗬咳”和“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呔”之类固定句式来应和。因此,当有人说军民大生产是陕北民歌时,甘肃人会出来校正,强调这是一首甘肃民歌。
军民大生产的产生,现在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军民共同创作的。那是1942年,抗大七分校及七七。团的战士们进驻到华池县东华池镇,在这里,他们听到了当地优美铿锵的劳动号子,于是,便与当地群众中的掌夯把式一道,以大生产运动为背景,用东华池镇的打夯歌调子,编出了十唱边区的歌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