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的起点 党史党建读物 叶永烈
  • 红的起点 党史党建读物 叶永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红的起点 党史党建读物 叶永烈

解读秘密档案,披露九十年前建党的纷纭;还原历史细节,揭秘早期人物的命运沉浮

7.1 1.5折 48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叶永烈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098161

出版时间2016-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98页

字数462千字

定价48元

货号422_9787220098161

上书时间2024-09-13

小矮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序章追寻
红“福尔摩斯”出了好点子
《往矣集》记述了如烟往事
“恒昌福面坊”原来是块宝地
、投来关注的目光
美国发现“一大”文献
在苏联找到了俄文稿

章前奏
出现在奥地利的神秘人物
列宁委派他前往中国
“马客士”和“里林”名震华夏
《新青年》“一枝独秀”
蔡元培“三顾茅庐”
群贤毕至北京大学
初出茅庐的“二十八画生”
大统的午宴被“五四”呐喊声淹没
“新世界”游艺场蹿出黑影
骡车载着奇特的账房先生去天津

第二章酝酿
鲜为人知的“俄国华员局”
来自海参崴的秘密代表团
乔装“新闻记者”访问
三益里的四支笔投奔
渔阳里石库门房子中的密谈
张东荪和戴季陶抽身离去
陈望道“做了一件大好事”
添了一员虎将——
作家茅盾加入了“小组”
出任“小组”的书记

第三章初创
“s.y.”和它的书记俞秀松
新渔阳里6号挂起魏碑体招牌
刷新《新青年》,与胡适分道扬镳
跟张东荪展开大论战
《》月刊和《中国宣言》
穿梭于京沪之间的“特殊”
“亢慕义斋”里成立了北京小组
和刘仁静加入北京小组

第四章响应
“毛奇”和新民学会
从法国给写来长信
“何胡子是一条牛”
湖北出了个
陈潭秋、包惠僧加入武汉小组
山东的“王大耳”
水族青年邓恩铭
斯托诺维奇在广州找错了对象
北大三员“大将”南下羊城
在广州建立小组
周佛海其人
赴法寻求真理
赵世炎加入旅法小组

第五章聚首
维经斯基圆满完成来华使命
伊尔库茨克的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
张太雷出现在伊尔库茨克
共产国际“三大”在克里姆林宫举行
密探监视着来到上海的马林
尼科尔斯基之谜终于揭开
“二李”发出了召开“一大”的通知
15位代表聚首上海
“北大暑旅行团”住进博文女校
查清“一大”开幕之

第六章成立
法租界贝勒路上的李公馆
中国现代划时代的一幕
一番又一番的激烈争论
密探突然闯入会场
子夜作出紧急决定
大东旅社发生凶杀案
匆匆转移嘉兴南湖
中国宣告正式成立
返沪出任局书记
“二大”在上海辅德里召开
国共携手建立统一战线
“三大”的主题是国共合作

第七章锤炼
有人前进,也有人落荒
王尽美积劳成疾,心力交瘁
从容义绞刑架
张太雷血染羊城
李汉俊遭捕后当天即被处决
邓恩铭“不惜唯我身先死”
何叔衡沙场捐躯
杨明斋死因终于大白
马林死于法西斯屠刀
凄风冷雨病殁江津
陈潭秋被秘密杀害于新疆
沦为巨奸,陈公博千夫所指
国求荣,周佛海呜呼狱中
维经斯基花甲之年病逝莫斯科
在“”中蒙难
“九十初度”而逝
离世震撼世界
陈望道脱党又重新入党
“栖梧老人”原来是包惠僧
冻死于加拿大养老院
车祸使刘仁静丧生
终于找到尼科尔斯基的照片

尾声中国历程

内容简介:

不论政见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九十多年前,中国不过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然而,如今它已是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很大政党,是中华共和国的执政党,并且深度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进程。中国当初是怎样诞生,成为一个众所关注的话题。
中国在上海诞生。本书作者叶永烈以“地利优势”,在沪作了长时间细致采访,又专程赴北京及嘉兴南湖访问,历经十余年证,以客观的笔调,创新的“t”字型结构,即既以写横剖面为主──1921年中国诞生的断代史,也写纵剖面──“一大”代表们的后来命运,娓娓道来中国之由来
如何在中国横空出世?
当时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靠前靠前形势?
、为何没有出席一大?
一大代表中的两名外国人是谁?
共产靠前援助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一大代表们后来的命运及结局如何?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靠前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150万字的“红三部曲”——红的起点历史选择了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历程;200万字的长卷“”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的真实写照。改变中国是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全传一支笔——胡乔木钱学森等。新著为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

精彩内容:



中国的诞生,用的话来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每当我徜徉在上海兴业路上,望着那幢用青砖与红砖相间砌成的“李公馆”——中国的诞生地,在肃然起敬之余,我又感到困惑:这样“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什么在漫长的岁月之中,还没有一部长篇细细描述?
作为上海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占着“地利”优势,我在1988 年冬开始着手这一题材的创作准备工作。
我进入“角”之后,很快发现,这一题材错综复杂,在当时有许多“禁区”,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一大”代表评价不一,所以造成多年来无人涉足这一重大题材进行创作。
当我来到“一大”会址进行采访时,他们的句话,使我十分吃惊:“你们上海作家协会又来了?!”
我一问,这才得知:在我之前,两位上海老作家早已注意这一重大的“上海题材”,先后到“一大”会址进行采访。
先是上海作家协会副、老作家于伶在20 世纪50 年代进入这一创作领域。他当时遇到的大难题是如何正确评价。是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写中国的诞生,无法“绕”过。在20 世纪50 年代,还戴着“中国托派”、“右倾机会主义头子”之类大帽子。不言而喻,于伶无法写作这一重大“上海题材”。
接着是上海作家协会的另一位副、老作家吴强在20 世纪60 年代着手于这一重大“上海题材”。吴强除了遇上于伶同样的难题之外,还多了一道难题:当时,中苏两党正在展开“大论战”,而中国是在共产国际、苏俄的帮助下创建的。尽管赫鲁晓夫的苏联并不等同于列宁的苏俄,但是在当时中苏“大论战”的形势下,这一题材仍是“麻烦”甚多。不言而喻,吴强和于伶一样,在作了许多采访之后,也没有写出作品。
创作才华和创作资历,作为后辈的我,远不如于伶和吴强。我十分幸运的是,恰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历史问题倡导实事求是的原则,使我有可能闯入这一久久难以涉足的创作领域。
我一次次访问了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得到了热情的帮助。从初找到这一会址的沈之瑜,到馆长倪兴祥、支部书记许玉林,研究人员陈绍康、陈沛存、俞乐滨、任武雄,还有档案保管人员,都给我以鼓励、支持。
我专程前往北京,访问了九旬长者、王会悟,也得到李书城夫人薛文淑及其子女,还有包惠僧夫人谢缙云的许多帮助。中国博物馆李俊臣研究“一大”多年,与我长谈,给予指点。民大学杨云若教授是研究共产国际与关系的专家,因病住院,她的丈夫林茂生教授陪我前去看望,答复了我的许多疑难问题。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玉贞教授是研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专家,也给我以指教。
在所有的“一大”代表之中,唯刘仁静的资料少。我求助于他的儿子刘威力,他逐一答复了我的有关问题。
我来到嘉兴南湖纪念馆,与馆长于金良长谈,他非常详尽地介绍了“一大”在南湖举行闭幕式的情况。
上海的九旬老人、的机要秘书郑超麟,亲历早期活动,尤其是熟悉的情况。我多次访问他,每一次他都不厌其烦地给予答复。
陈望道之子陈振新,陈望道的高足、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光磊教授,上海市地名办公室,原大东旅社老职工孙少雄等,也给我以帮助。
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一大”的回忆录、访问记、、人物传记、档案等党史专家们做出的众多的研究成果。本书是在党史专家们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们的细致的研究,不会有这本书。例如,邵维正的几篇关于“一大”的,给了我很多启示。
“一大”是在秘密下召开的,当时的档案所存甚少。“一大”的代表们虽然有很多人留下了回忆文章,但大都是事隔多年的回忆,而人的记忆力终究有限,因此对许多事说法不一。陈公博的寒风集中甚至把马林和“斯里佛烈”( 马林的原名) 当成两个人,而包惠僧回忆录中自相盾的地方也有多处。
尤为重要的是,由于这些“一大”代表后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政见不一,回忆的观点也有明显分歧。大致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后来留在中国大陆的,如、、包惠僧的回忆;一类是在的,如的回忆;另一类是成为汉奸的陈公博、周佛海的回忆。仔细、慎重地比较各种回忆录,去除错记之处,剔除虚,删去某些人的自我吹嘘,弄清某些难言之隐,这番“去伪存真”的功夫颇费时间,但这是必不可少的。我力避“误区”,尽量做到本书史实准确,因为所描述的是重大历史事件;然而,错误的窜入有时往往还是难以避的。
本书采用“t”字形结构:章至第六章,写的是历史的横剖面,即1921 年前后,而第七章则是纵线,写了“一大”代表及与“一大”有关的重要人物自1921 年至谢世的人生轨迹,其下限一直写到1987 年刘仁静之死。另外,尾声一章以粗线条勾勒的历程。
这样的“t”字形结构,为的是使这本书有纵深感。
当本书正在写作之中,1990 年2 月12 ,我在上海作家协会出席专业作家会议,有关传达了上海市传部的意见:“希望上海的专业作家能完成一部关于‘一大’的长篇,以庆祝诞生70 周年。”这一意见与我的创作计划不谋而合。新民晚报很快报道了我的创作情况。这样,也更加紧了本书的创作。
红的起点初版本在1991 年1 月,由上海出版社出版。当时,正值中国诞生70 周年前夕,而这本书在当时又是关于中国建党的一部纪实长篇,正因为这样,书一出版,引起强烈反响,进入“热门书排行榜”前五名。数十家报刊选载、摘载、连载了这部长篇,内中有文汇报羊城晚报报刊文摘文摘报海上文坛与法制,等等。社会科学报则连载了作者关于红的起点的采访手记。
1991 年6 月28 ,上海作家协会和上海出版社联合召开了红的起点作品讨论会。作家、党史专家、家热情地肯定了这部纪实长篇。
党史专家、民大学党史系杨云若教授指出:
“红的起点一书收集了有关‘一大’的大量资料,集中解决了若干含糊不清的问题,把党成立之前的有关事件和人物交代得一清二楚。全书才思横溢,文笔流畅,可读很强,我几乎是一气读完的。它既是一本的报告文学著作,又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多年致力于“一大”研究的党史专家邵维正教授指出:
“看了红的起点,大有清新之感,这样生动地再现建党的历史,的确是一个突破。”
红的起点在港台的反响,颇为出乎意料。
在、台湾,我曾发表过许多文章,出版过很多著作,但是红的起点能够打入港台书市,出乎意料——因为这本书在海峡此岸,列为中国建党70 周年献礼书。这样的献礼书,居然堂而皇之由和台湾出版社分别印行港版、台版。
初,在1991 年7 月1 ,中国70 周年大庆之际,7 月号和台湾传记文学第7 期(及第8 期),分别发表了红的起点的序章。
接着,印出了版本,书名用中的书名之初。
接着,台湾版则用了大机密这样耸人听闻却又不具政治彩的书名。
从红的起点之初到大机密,反映了中国大陆、、台湾三地出版界的不同视角和心态。
台湾版封面上印着红的大机密三个大字之外,在书名旁边,还印着“国共?军政秘档”。封面上方,有一行醒目的字:“一举揭露70年来国共政争的始源!”
这样一部充满神秘感的长篇,其实,是红的起点!
虑到红的起点是政治很强的书,我与港、台出版社签约时,都说明如作修改,必须事先征得作者同意。对方遵守诺言,除了改换书名之外,内文一字不改,只是删去了原卷首语“谨以本书献给中国70 华诞”,由我另写了适合港、台读者的卷首语。
台湾版的内容提要,是台湾出版商写的,印在封面勒上。那措辞虽然是从台湾商业视角写的,大体上还是可以的:
“15 个赤手空拳的年轻人竟然改变了现代的命运!”
“对于中国漫长的历史而言,1921 年7 月23 至31 ,确实是不常
的一周。这一周是中国现代‘红的起点’。”
“虽说那15 位出席‘一大’的代表,在离开李公馆那张大餐桌之后,人生的轨迹各不相同,有人成钢,有人成渣,然而,中国却在70 年间,从初的50 多个党员发展到拥有4800 多万党员。不仅是一大党,也是世界大党。中国党员的人数,占世界党员数的一半以上!
“70 年前在上海法租界李公馆所召开的‘一大’,虽只15 个人出席,却影响深远”
这样的内容提要,一字不易,移作大陆版用,也未尝不可!
韩国一家出版社要出红的起点的韩文版。他们说,韩国要与中华共和国建交,由于中国是中华共和国的执政党,所以对于韩国来说,要了解中华共和国,首先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是怎么诞生的,需要读红的起点。
在红的起点初版本出版之后,我又对红的起点作了许多修改和补充,使这本书不断以新的面目与广大读者见面。
2013 年1 月,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社出版了红的起点英文版red origin。
接着,在2013 年,美国全球按需出版公司demand global 出版了红
的起点法文版de point de depdrt rouge。
这次,我再度对红的起点进行修改和补充,由四川出版社出版。

叶永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