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情论 外国文学名著读物 (英)亚当·斯密 新华正版
  • 道德情论 外国文学名著读物 (英)亚当·斯密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道德情论 外国文学名著读物 (英)亚当·斯密 新华正版

8.8 3.1折 28 全新

库存179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亚当·斯密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20491

出版时间2016-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320页

字数216千字

定价28元

货号xhwx_1202651536

上书时间2024-03-28

语欣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在该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道德情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目录:

卷  论行为的适当

篇  适当感

章  论同情

第二章  论相濡以沫的快乐

第三章  论我们的感情与别人是否一致并帮助我们判断其恰当

第四章  续前章

第五章  论和蔼可亲和可敬的美德

第二篇  合适得体的各类激情

引言

章  论源于身体的种种激情

第二章  论源于思维定式的激情

第三章  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章  论友好的激情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论顺境和逆境

章  虽然我们同情悲伤一般要强于同情快乐,但它仍然远逊于当事人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  论野心的起源及社会等级的区分

第三章  论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风气对道德情的败坏

第二卷  论优点和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篇  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引言

章  奖赏任何理应受到感谢的行为,惩罚任何理应得到怨恨的行为

第二章  论合乎情理的感激或怨恨的对象

第三章  如果我们不赞成行善者的义举,难以同情受益者的感激。反之,如果我们同意施暴者的动机,根本不会同情受害者的愤怒

第四章  简要回顾前几章的内容

第五章  试析人们对优点和缺点的判断力

第二篇  正义与仁慈

章  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章  论对正义和悔恨的感觉以及客观的自我情感评价

第三章  论天赋社会结构的效用

第三篇  行为的优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引言

章  论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章  论命运影响所及的范围

第三章  论情感变化无常的根本原因

第三卷  个体评判自身情感及行为的标准,兼论责任感

章  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第二章  论尊崇值得赞扬的品质,摒弃该受谴责的品质

第三章  论良心的影响和

第四章  论自欺欺人的天及普遍原则的起源和作用

第五章  论上帝的则:道德普遍原则的影响和

第六章  论如何诠释责任感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动机

第四卷  效用对赞许感的意义

章  论效用的意义以及广泛影响

第二章  论效用表现赋予人的品质和行为的美,以及这一种美在何种程度上被看成原初的赞同原则

第五卷  论惯和风气对我们的影响

章  惯和风气对我们关于美和丑的看的影响

第二章  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有关美德的品质

篇  个人的品质对自身的影响

引言

第二篇  论个人品质对别人的影响

引言

章  我们的天根据何种次序来关注个人

第二章  我们的天和善心对社群的关注次序

第三章  兼济天下万物的善行

第三篇  论自我克制

结论

第七卷  关于道德哲学的体系

篇  论道德情感

第二篇  关于美德本质的解说

引言

章  试论将美德置于合宜之中的道德学说体系

第二章  试论将美德置于谨慎之中的哲学体系

第三章  试论将美德置于仁慈之中的体系

第四章  试论将美德等同于不羁的哲学道德体系

第三篇  对赞同原则的三种不同解释

引言

章  论从自爱推断出赞同原则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  论把理视为赞同原则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  论把情感视为赞同原则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四篇  论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内容简介:

在道德情论(名家名译)(精)中,作者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道德情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道德情论的问世,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和人的情感,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mith,1723—1790),英国近代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结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发展经验,建构了近代主要的经济学体系,并经济与伦理关系提出了创见。亚当斯密终身未娶,以为生,毕生仅完成两部著作:国富论(1776)与道德情论(1759)。

精彩内容:

章  论同情    人的天中,有一些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却是根深蒂固的东西。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无论人们认为某人如何自私刻薄,他却可能对别人的某些遭遇十分关心,对那些与他接近无关的事情非常热心,即使他自己从中捞不到什么好处,却也由衷地为别人的感到高兴。这看上去实在不可思议,但是,当我们亲眼目睹或者仅仅是设身处地地想象了他人的不幸,我们的内心便常常会泛起怜悯之情。这种感情,正如人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绝不专属于正人君子――虽然他们可能对此为敏锐――因为即使是一个罪大恶极的无赖,无视社会规范,却也不会接近丧失同情心。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    我们并非他人,因此要想对他人所处的境遇有所体会,只能通过想象这个途径。而当我们关闭想象的大门时,即使是我们的亲兄弟正在忍受酷刑折磨,我们也会因为感受不到他的痛苦而无动于衷。因为人们的感官不可能自身直接经验的去感受他人的痛苦与愉悦,只有通过想象,我们才能对他人的感受略有所知。但是想象也并非是的,它除了告诉我们如果身临其境会怎么样,其实也没有别的作用。因为想象只是一个模拟的过程,我们由此得出的印象并不是他人真实的感受。在想象过程中,我们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境遇,自己仿佛进入他人体内,与他合二为一,经受着同样的痛苦。于是,当我们全然接收了他的痛苦并且在意识里,把它变为自己的痛苦时,我们开始为之所动,一想到他的感受(事实上,此时已经成为了我们自己感受)不由得浑身颤抖。因为,任何的痛苦或者忧伤都有可能激起悲伤的情绪,当我们在头脑中为自己模拟出这样一种受苦的情境时,会产生相应的情绪,进而影响到我们的行为。    人类的同情心正是产生于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别人的痛苦,并由此产生与他们相似的感情。当我们看到别人的手脚将要被鞭打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缩缩自己的手脚,仿佛这一下会打在我们自己身上。当一个舞蹈者在松弛的绳索上表演着翻腾、摇摆动作,努力保持身体衡,紧盯着他的观众也会不自觉地做出类似的轻微举动,因为下意识里他们觉得自己仿佛也正在绳上做着上述动作。那些身体较弱的人还常常抱怨,当他们在街上看到乞丐暴露在外的脓疮溃疡时,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也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由于他们联想到自己也有可能经受这种痛苦,而对这种痛苦的恐惧会在身体的相应部位造成强烈的反应。这种意念的力量足以让他们本虚弱的身体感到搔痒和不适。同样,再刚强的人看到别人疼痛的眼睛时,自己的眼睛也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不舒服,因为眼睛是人身上脆弱的器官,无论强者的还是弱者的,都一样脆弱。    其实,让我们产生同情的不仅仅是别人的痛苦和悲哀。对于一个敏感的旁观者来说,他所关注对象的任何一种激情都能让他产生相应的反应。因为一旦联想到自己正身临其境,他的心中会涌起一种类似的情绪。当我们看到悲剧或浪漫故事中自己喜爱的人物成功地脱离险境,是会不由自主地感到高兴。我们对那些与他患难与共的朋友抱有与主人公同样的感激之情,对那些陷害他、背叛他的恶徒痛恨不已。我们为他的感到欣慰,对他的不幸抱有深切的同情。而这感情的产生,都来自于人类的同情。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旁观者产生与当事人一致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了震撼人类心灵的每一种激情。    当我们对别人的忧伤表示同感的时候,常常使用“悲悯”“怜恤”这样的词。“同情”跟它们几乎是同义词,只不过现在“同情”也可以用来表达对各种情绪的同感了。    有时候“同情”来得很突然,我们受到别人的情绪的感染会产生与他们相似的情绪,即使还不知道当事人为什么如此激动。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激情往往在瞬间从一个人身上传染到另一个人身上。明显流露的大喜大悲的情绪很容易在旁观者心中激起共鸣。和蔼的笑脸使人如沐春风因而处处受到欢迎,而忧戚的面容则令人倍感沮丧、压抑。当然这并不是说同情是盲目的,有时候一些情绪,如果我们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不会接受它。因此也不难理解,面对愤怒者的出格的行为,我们的感情往往是反感,觉得这个人无理取闹,没有理智。此时对他们,我们非但不会报以同情,反而可能觉得这个人非常讨厌。而对于那些成为他撒气的对象的人,不管此前原因如何,他们现在正是受害者。出于对弱者的同情,我们往往站到他们这一边,去反对那个不知何故而怒气冲冲的人。    我们了解好运或厄运会给人们的常生活带来什么,因此我们会格外关心身处其中的人。正是那些快乐或悲伤的表情,让我们判断出别人的情绪是好是坏,进而使我们产生快乐或悲伤的感情。而这些情绪只会对有心去感觉它们的人产生影响。但是人们对待怨愤的态度则不同,出于素对愤怒的不佳印象,我们常常不会去同情那些发怒的人。因为怨愤使我们联想起所有我们关心的人以及同他作对的人可能在别人的愤怒之下受到的伤害。这样看来,似乎人们天生对愤怒这种感情抱有反感,因而如果不知道发怒的原因,大概都会持反对态度。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