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兴衰(上)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英)肯尼迪 新华正版
  • 的兴衰(上)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英)肯尼迪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的兴衰(上)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英)肯尼迪 新华正版

社会科学总论、学术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38.5 6.5折 59 全新

库存256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肯尼迪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7792

出版时间2013-0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288页

字数300千字

定价59元

货号xhwx_1200389611

上书时间2024-02-29

语欣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的兴衰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1500年以降英国、国、德国、美国、俄国、本等国的兴衰,以及在兴衰过程中,对世界格局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尤其是我国读者更愿意关注的1纪初到新中国建立前后各国国力此消彼长的情况。的兴衰也分析比较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外之间的关系,背后涉及到的相关的深层次关系和问题。书中提出的一些数字资料,还有作者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评价,对我国读者而言,可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会接触到传统史学书籍中不曾有过的资料和观点。通过的兴衰,读者会对近代目前的西方崛起和清朝中国衰落的原因;以及20世纪初英衰落和美国的崛起,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目录:

序 兴衰的秘密/许知远
前言
篇 前社会
章 西方的兴起
明代中国
世界
两个特例:本和俄国
“欧洲的”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1519-1659)
角逐的目标与纪年
实力与弱点
国际较量
战争、金钱和民族
第三章 金融?地理?战争(1660-1815)
金融
地缘政治
赢得战争(1660-1763)
赢得战争(1763-1815)
第二篇 时代
第四章 化与力量对比(1815-1885)
欧洲之外
英国充当霸主?
“中等强国”
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的衰落
内战与美国
德国的统一
结论
第五章 “中等强国”的危机(1885-1918)
世界均势的变动
的地位(1885-1914)
联盟与战争趋势(1890-1914)
体战(1914-1918)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1987年出版的书,探讨了1500年到1980年间兴衰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并预测了中国、本、欧洲经济共同体、苏联和美国在20世纪末的发展。该书出版时引起了史学界的轰动,至今仍被认为是一部系统论述近代兴衰国力综合对比的好书。

作者简介:

保罗肯尼迪,英国历史学家,曾获牛津大学博士,任皇家历史学会会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出版有多部有关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在世界史学界享有颇高声誉。

精彩内容:

    章 西方的兴起
    
16世纪初叶,中西欧诸国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脱颖而出,显然未见端倪;东方帝国尽管显得不可一世,组织得,却深受集权之害。
    
公元1500年被许多学者当作近代和现代的分界线,这个时候欧洲的居民们看不出他们的大陆即将统治地球上其余大部分的地区。当时人们对东方文明的认识是支离破碎的,而且常常是错误的。这些认识主要来源于旅行者的故事,他们在重述这些故事时常常添油加醋。尽管如此,许多人对拥有神话般的财富和庞大军队的广袤的东方帝国的想象,还是相当准确的。当初次接触这些社会时,它们必定显得比西欧的和得天独厚。的确,若拿其他重要和经济活动中心同这些社会比较,欧洲的相对弱势比其实力更加醒目。首先,欧洲既不是世界上土地肥沃的地区,也不是人稠密的地区。印度和中国对它们在这两方面的地位都引以为豪。其次,从地缘政治学方面讲,欧洲“大陆”的形状隐含着困难和危险,它的北部和西部与冰天雪地和大海相连,东面容易招致频繁的陆路入侵,而南面则易受到战略包围。在1500年及以前很长时间和这之后,这些都不是抽象的想象。仅仅8年以前,西班牙后一个穆斯林地区格拉纳达才向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军队投降,但这仅表示地区战役的结束,而不是世界和先知1的军队之间更大规模战争的结束。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所造成的震动,仍然影响着大部分西方世界,这一事件似乎孕育着更多的东西,因为它绝不表明奥斯曼土耳其人向前推进的极限。到该世纪末,他们已夺取了希腊和伊奥尼亚群岛、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巴尔干半岛其他大部分地区。到16世纪20年代,情况变得更糟,当时可怕的土耳其军队迫近布达佩斯和维也纳。在南部,奥斯曼的战船袭击意大利港,教皇开始担心罗马可能很快会遭受君士坦丁堡的命运。
    
虽然这些威胁似乎是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及其继任者们新的一个整体大战略的一部分,但欧洲人的反应是分散的、时断时续的。不像奥斯曼帝国和中华帝国,也不像莫卧儿王朝不久前(1526年)在印度建立的统治,从来没有一个各部分都承认一个世俗或的统一欧洲。不,欧洲是一些小王国和公国、边境贵族领地和城邦的大杂烩。在西方出现了一些比较强大的国,主要是西班牙、国和英国,但没有一个能摆脱的紧张状态,而且每个都把其他看成竞争对手,而不是反对世界的盟国。
    
同亚洲的文明相较,也不能说欧洲在、数学、工程学或者航海和其他技术方有显著的优势。之,欧洲和科学遗产的相当大一部分是从世界“借用”来的,恰如穆斯林社会几百年里通过通商、征伐和殖民从中国“借用”一样。回顾历史,你可以看到,到15世纪末,欧洲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发展加快了。然而,或许恰当的一般评价应是:在这前后,每个大的世界文明中心都处在大致相似的发展阶段,有些文明中心在一个领域优选一些,而在别的领域则要落后一些。奥斯曼帝国、明朝时期的中国,稍后是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北印度和欧洲体系及其俄国人旁支,在技术上因而也在军事上,要比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分散的社会优选得多。虽然这意味着1500年的欧洲是重要的中心之一,但看不出有它将出现在很好。因此在研究欧洲兴起的原因以前,有必要查其他竞争者的实力和弱点。
    
明代中国
    
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优选。它有众多的人(在15世纪有1亿-1.3亿人,而欧洲当时只有
    
5000万-5500万人),灿烂的,特别肥沃的土壤以及从11世纪起由一个杰出的运河系统连结起来的、有灌溉之利的原,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这些使会富于经验,具有一种凝聚力,使外国来访者羡慕不已。的确,这个文明受到蒙古游牧部落的严重破坏,并且在忽必烈汗入侵以后被蒙古人统治着。但是,中国惯于同化征服者而不是被后者同化,当1368年出现的明朝重新统一帝国并后打败蒙古人的时候,许多旧的制度和知识都保留了下来。
    
对于接受教育尊重“西方”科学的读者来说,中国文明引人注目的特点必定是其技术上的“早熟”。中国在11世纪出现了活字印刷,大量书籍随后出现。商业和受到运河开凿和人压力的促进,同样很发达。中国的城市要比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大得多,商路也四通八达。纸币较早地加速了商业的流通和市场的发展。到11世纪末,中国北部已有可观的冶铁业,每年能生产大约12.5万吨铁,主要为军队和所用,比如,100万人以上的军队是铁制品的一个巨大市场。值得指出的是,这一生产数字要比700年以后英国早期的铁产量还多!中国也许是个发明真正的,而且在14世纪末,明人曾用大炮推翻蒙古人的统治。
    
对中国和技术进步有了这些了解以后,再听到已转向开发和贸易也不足为奇了。指南针是的另一发明,他们有些底帆船同后来的西班牙大帆船一样大,而与印度和太洋诸岛的贸易,从潜力上说与往返大漠商路的贸易一样有利可图。许多年以前在长江进行过水战。13世纪60年代,为了征服宋朝的船队,忽必烈汗强制组建他自己的备有抛器的大规模战船序列。14世纪初叶,沿海谷物贸易兴旺发达。据记载,1420年明朝的海军拥有1350艘战船,其中包括400个大型浮动堡垒和250艘设计用于远洋航行的船舶。这样一支力量还不包括许多私人经营的船舶,但后者同海军比起来显得黯然失。这些私人经营的船只那时已经在与朝鲜、本、东南亚甚至东非进行贸易,并为中国带来收入,因为试图对这种海上贸易征收
    
捐税。
    
有名的官方海上远征,是1405年和1433年间海军将领郑和进行的七次远洋航行。这支船队有时由数百艘船舶和数万人组成,遍访从马六甲和锡兰(斯里兰卡)到红海和桑给巴尔的各个港。一方面他们向顺从的地方统治者馈赠礼品,另一方面强迫桀骜不驯的统治者承认明朝。曾有一艘船带着长颈鹿从东非返回,以取悦中国皇帝;另一艘船押回了一个锡兰首领,因为他极不明智,竟不承认天子的优选权力(但是应当指出,从不曾劫和杀戮,这与葡萄牙人、荷兰人和其他入侵印度洋的欧洲人不同)。从历史学家和古学家可以告诉我们的关于郑和船队的规模、实力和适航(有些大宝船看来大约有400英尺长和1500吨以上的排水量)来看,他们或许在航海家的探险开始热心地向休达2以南推进之前好几十年,可以绕过非洲并“发现”葡萄牙。
    
但1433年中国的远征是这条航线的后一次远航,3年以后皇帝一纸诏书禁止建造海船,再以后一道专门敕令竟禁止保存两桅以上的船舶。此后船队船员受雇于大运河的小船。郑和的大战船被搁置朽烂。尽管有种种机会向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诚然,这项决定有一种似合情理的战略原因。大明帝国北部边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胁,把军事资源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资巨大的,无论如何,中国尝试过的南下向安南(越南)的扩张被证明是徒劳的,而且代价很高。但当后来收缩海军的弊端已经显露出来以后,看来它仍未重新虑这个似乎颇为有理的论据。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中国沿海甚至长江沿岸的城市,不断遭到本海盗的袭击,但它没有认真重建帝国海军3。甚至葡萄牙船队在中国沿海的反复出没,也未能使当局重新估计局势。达官贵人们推理说,陆上御够了,因为不管怎么说,中国臣民所进行的海上贸易不是都没有被接近禁止吗? 因此,除去新涉及的耗费和其他起抑制作用的因素外,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纯粹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官吏们的保守,这一保守在明朝时期因对蒙古人早先强加给他们的变化不满而加强了。在这种复辟气氛下,所有重要官吏都关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创造基于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根据儒家学说的行为准则,战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心发生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要重视。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私人资本的积累、贱买贵的做、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冒犯了这些权贵士大夫,程度几乎如同他们激起了劳苦大众的不满一样。虽然达官贵人们并不想接近停止整个市场经济,但经常通过没收商人的财产或禁止他们经商来干涉个别商人。中国民间进行的对外贸易,在达官贵人们的眼里必定显得更加令人疑虑,而这仅仅是因为外贸较少受他们控制。
    
对商业和私人资本的厌恶与上述大量技术成并不。明朝重修了万里长城,发展了运河系统、制铁业和御用帝国海军,因为官吏们上奏皇帝说,这些都是必须的。但这些事业才刚刚开始受到忽视:运河听任淤塞,军队缺乏新的装备,天文仪器(约建于1090年)缺乏管理,铁工场被废弃。这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印刷于学术著作,没有用于广泛传播实际知识,更很少用于社会批评。纸币的使用被中止。中国城市从来也不被容许西方城市所享有的自治,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自治市民;一旦皇宫迁址,帝都亦随之迁移。因为得不到官方的鼓励,商人和其他企业家无兴旺起来。即使那些发了财的人,也宁可把钱用于购置土地和兴办教育,而不情愿投资发展基础。同样,禁止贸易和海洋渔业,消除了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潜在因素。尽管在以后几个世纪里,受官方控制的(虽然无疑会有许多逃避监督的)与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品贸易之类的对外贸易仍然存在。
    
结果,中国明朝时期与400年前的宋朝比起来,活力和进取精神都大为逊。明朝时期农业技术的确有所改进,但即使这种比较集约化的农业和对边沿土地的开发利用,也很难跟上人增长的步伐;中国的人增长只受到马尔萨斯所说的瘟疫、洪水、战争等方式的制约,而这些灾害是很难预测的。甚至1644年以后清朝取代明朝也未能停止这种持续的相对衰落。
    
还有一个细节可以概括这段历史。1736年,即(英国)亚伯拉罕?达比在科尔布鲁克德尔的铁工场开始出名的时候,中国河南和河北的鼓风炉和炼焦炉已被接近废弃了,而鼓风炉的规模在征服者威廉于黑斯廷斯登陆4以前已经很大了。这下子它们要等到20世纪才会重新恢复生产。
    
p3-8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出的,有新颖观点的书它用汤恩比式的写作方,为那些热爱历史的普通读者出除去了错综复杂的琐碎信息,并引导他们关注那些有价值的历史细节。——金融时报这本极富见地的历史书已落入每一个华盛顿政客的公文包中。它除了分析公元1500年以后的世界范围内的国力变迁之外,还以这些分析为基础,宣称要回答一个问题:美国的征程已呈夕阳之势了吗?毋庸置疑,这是每一个观察家都在关注的国际发展趋势。——卫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