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外国历史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外国历史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新华正版

外国历史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50.9 6.5折 78 全新

库存23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4605

出版时间2017-08

版次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页数408页

字数409千字

定价78元

货号xhwx_1201517597

上书时间2023-09-08

语欣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很重要的代表作,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从1789年到1991年,从国大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多年以来现代世界的巨变进程,被赞誉为一套“无与伦比”“史诗般的”“殿堂级的历史杰作”。“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很好的叙事技巧”结合,简洁、生动、优雅并极具洞察力,普通读者了解现代世界史的很好入门读物。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突破500万册,成为优选持续的经典名著。入选英国卫报“有史以来100部很的非虚构图书”、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开放30年很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目录:

序言
序曲
章 百年
第二章 经济换挡
第三章 帝国的年代
第四章 政治
第五章 世界的工人
第六章 挥舞国旗:民族与民族主义
第七章 资产阶级的不确定
第八章 新女
第九章 文艺转型
第十章 确定的基石:科学
第十一章 理与社会
第十二章 走向
第十三章 由和到战争
结语

内容简介:

帝国的年代:1875—1914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资本年代的矛盾渗透并支配了1875年至1914年这帝国的时代。一方面,凯歌高奏的资本主义迎来了趋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实现了科学、艺术的革新,并将其经济和军事上的霸权正式转化为有系统的征伐、兼并和统治,使世界进入一个殖民帝国的时代。另一方面,这又不可避地激起了反叛和的合并力量。工人阶级大规模、有组织的运动在这一时期突然出现,并且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帝国格局也慢慢演变成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超出各国控制能力的靠前形势,很终导致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西方世界,这是一个靠前的和、繁荣的时代,而又同时孕育了靠前的优选战争和对的恐惧。之后的世界所面临的希望和恐惧都直接根源于此。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优选互动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特别的年代:1914—1991瘟疫与人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1913,一战前的世界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和现代中东的诞生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从黎明到衰落:西方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科学的发明:科学新史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无义之战:太洋战争中的种族与权力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冲击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优选文明的互动......

作者简介: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m,1917—2012)英国有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巴尔扎恩奖(balzanprize)得主。霍布斯鲍姆研究的历史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大陆,扩至拉丁美洲。他一生著作颇丰,在劳工运动、农民叛乱、民族主义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很好水准。霍布斯鲍姆也是叙事体史学的大家,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很具代表便是“年代四部曲”,其结构恢弘,叙事晓畅,成为当代极为流行的历史著作,让优选数以百万计的普通读者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他还另著有民族与民族主义霍布斯鲍姆自传论历史等书。

精彩内容:

    序曲
    回忆是人生。由于是一群活人在回忆,它遂成为永恒的演进。它受限于记忆和遗忘的辩证,觉察不出自己连续的变化,它可以有各种用途,也可以做各种控制。有时它可以潜伏很长的时间,然后突然复苏。历史永远是为已不存在的事物所做的片面和有问题的复原。记忆永远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并与无穷的现在依偎相连。历史是过去的再现。
    ——诺拉(pierre nora),1984年
    除非我们同时也明白基本结构上的变化,否则只描述事件的经过,即使是以全世界为范围,也不大可能使我们对世界上的各种力量,有较佳的了解。我们很需要的是一种新构架,一种新的回溯方式。这些也是本书所想要呈现的。
    ——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1964年
    1
    1913年夏天,有一个年轻女孩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所中学。对那时的中欧女孩来说,这是相当不寻常的成。为了庆贺她,她的父母决定送她出国旅行。不过在当时,让一个富裕人家的18岁女子单独暴露于危险和诱惑之下,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因此他们想找一位适当的亲戚来照顾她。幸运的是,在过去几代由波兰和匈牙利西迁致富而且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亲戚中,有一家过得特别好。奥尔(albert)叔叔在地中海东部各地——君士坦丁堡、士麦那(smyrna)、阿勒颇(aleppo)和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开了一家连锁商店。在20世纪早期,奥斯曼帝国和中东有许多生意可做,而奥地利长久以来便是中欧对东方贸易的窗。埃及既是一个适合自修的活博物馆,又是一个靠前的欧洲中产阶级不错聚居地。在当地用文很容易沟通,而这位小姐和她的姐妹,在布鲁塞尔附近的一家寄宿学校已学会流利的文。当然,埃及有许多阿拉伯人。奥尔叔叔欣然欢迎他的亲戚。于是这位小姐乘坐一艘轮船由的里雅斯特港(trieste)前往埃及。该港是奥匈帝国的主要港,碰巧也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寄居地。这位小姐便是作者未来的母亲。
    若干年以前,一个年轻男子也旅行到埃及,但他是从伦敦去的。他的家庭背景普通得多。父亲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俄属波兰移民到英国,以制造家具为业。他在伦敦东区和曼彻斯特(manchester)过着不稳定的生活,尽量设养育他原配所生的一个女儿和继室所生的八个儿女(其中大多数是在英国出生)。除了一个儿子以外,其他的孩子都没有经商的天分或意愿。只有很小的孩子有机会受到一点儿教育,后成为南美的采矿工程师,当时南美尚是大英帝国一个非正式的部分。然而,所有的孩子都热衷于学英文和英国,并且积极地英国化。其中一个后来成为演员,一个继承家中的家具制造业,一个成为小学教师,另外两个进入当时正在发展中的邮政服务业。那个时候,英国刚占领埃及不久(1882年),因此,其中一个兄弟便到尼罗河三角洲上代表大英帝国的一小部分——埃及从事邮政和电信工作(egyptian t and telegraph service)。他认为埃及很适合他的另外一个兄弟,这个兄弟很好聪明、和气,有音乐天分,运动样样精通,并且具有轻量级拳赛优选的水准,如果不需要靠自己谋生,他的特质可让他的生活过得十分惬意。事实上,他正是那种在殖民地的运货业事务所工作远比在任何其他地方工作更容易的英国人。
    这个年轻人便是作者未来的父亲。因此,他是在帝国年代的经济和政治活动使他们相聚的地方遇见未来的妻子的。这个地方便是亚历山大港郊外的运动俱乐部,后来他们的个家便在这个俱乐部附近。在本书所谈的时代之前,在这样的地方发生这样的邂逅,并使这样的两个人缔结姻缘,都是特别不可能的事。读者应该知道原因何在。
    然而,我以一件自传式的逸事作为本书的开始,有更严肃的理由。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在历史和记忆之间都有一块不太明确的过渡区。这块过渡区是介于两种过去之间,其一是可相对不带感情予以研究的过去,其二是掺杂了自身的记忆与背景的过去。对于个人来说,这块过渡区是由现存的家庭传统或记忆开始的那一点起,一直到婴儿时代结束——也是,比方说,从很老的一位家人可以指认或解说的很早的一幅家庭照片起,到当公众和私人的命运被认为是不可分开而且互相决定的时候止[“我在战争结束前不久遇见他”;“肯尼迪统(kennedy)是在1963年死的,因为我那个时候还在波士顿”]。这块过渡区在时间上可长可短,它特有的模糊和朦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永远会有这么一块时间上的无人之地。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或对于任何人来说,它保证是历史很难把握的一部分。对于作者本人而言,由于作者在接近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出生,而父母在1914年时分别是33岁和19岁,帝国的年代正好处于这个不太明确的区域。
    但是,不仅个人如此,社会也是这样。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其男男女女大致是在本书所讨论的这个时代成长,或在其直接的影响下成长。或许在20世纪将要结束的此刻,情形已不复如此(谁又能确知),但在20世纪的前2/3,情形确实是这样。
    比方说,让我们来看一看对20世纪很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名单:1914年时,列宁[vladimir ilyich ulyanov(lenin)]44岁,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dzhugashvili(stalin)]35岁,小罗斯福统(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30岁,凯恩斯(jmaynard keynes)32岁,希特勒(adolf hitler)25岁,阿德勒(konrad adenauer,1945年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38岁,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40岁,甘地(mahatma gandhi)45岁,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25岁,21岁,胡志明22岁,铁托[josip broz(tito)]与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bahamonde)同岁,也是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小两岁,比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小9岁。再看一看领域内的重要人物。比如根据1977年出版的《现代思想辞典》(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所选录的人物为抽样标准,其结果如下:
    1914年或之后出生者23%
    活跃于1880~1914年间,或在
    1914年已是成.人者45%
    出生于1900~1914年间者17%
    活跃于1880年前的15%
    由此我们可明显看出,即使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仍认为帝国的年代对这个时代的思想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我们同不同意这个观点,它在历目前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因此,不仅是少数与1914年前直接有关的在世者,面临着如何看待他们的私人过渡区的问题,而且,在比较非个人的层次上,每一个活在1980年的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为1980年乃是由导致次世界大战的那个时代所塑造的。我不是说较远的过去对我们而言较不重要,但是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处理遥远的时代时,我们知道自己基本上是以陌生人和外来者的身份面对它们,很像西方的人类学家着手调查巴布亚(papuan)的山居民族一样,如果它们在地理上、纪年上或感情上是足够遥远的,这样的时期,便可以接近通过死者的无生命遗物——书写、印刷或雕刻、物品和形象而存在到。再者,如果我们是历史学家,则我们知道我们所写的,只能由其他这样的陌生人来判断和纠正——对于这样的陌生人而言,“过去也是另一个国度”。我们的确是借由我们自己的时代、地点和形势来设过去,也倾向于以我们自己的方式重新塑造过去,去看待那些我们的目光可以洞悉的事物,以及那些我们的看允许我们认出的事物。不过,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也带着我们这一行惯用的工具和材料,研究档案和其他一手资料,阅读数量庞大的文献,一路走过我们前辈学者许多代以来所积累的辩论和异议,走过不断变化的风尚和不同的解释与重要的阶段,永远好奇,(也希望能)不停地问问题。但是,除了那些以陌生人身份争论一个我们不复记忆的过去的其他当代人以外,我们的工作也不会遭遇什么阻力。因为,甚至我们以为我们所知道的1789年国或乔治三世英国,也是我们通过官方或民间学究所学得的第或第五手知识。
    当历史学家想要努力钻研仍有目击者存活的时代时,两种相当不同的历史概念便互相,或者,在很好的情形下,互相补充:学术的和实际存在的、档案的和个人记忆的。由于每个人都已在心中与自己的一生达成妥协,因此每一个人都是他们身处时代的历史学家。如同冒险进入“述历史”领域的人所知道的,从绝大多数人的观点看来,这样的历史学家都是不可靠的,但是他们的贡献,却有基本的重要。对那些访问老兵和政客的学者而言,从印刷品上所得到的资料,将较接受他们访问者记忆中的资料更多也更可靠,但是他们却可能误解这些文字上的资料。而且,不像研究十字军东征的历史学家那样,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学家,可能会被那些曾经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加以纠正。这些人回忆往事,摇摇头说:“但是事情根本不是这样。”不过,彼此对峙的这两种历史观点,在不同的意义上都是对于过去的合乎逻辑的重建。历史学家有意识地以为它们是如此,这样至少可以予以说明。
    但是,不明确区域的历史则不同。其本身是有关过去的自相矛盾未能接近理解的形象。它有时比较模糊,有时显然准确,永远是由学术与公众和私人的记忆所传达。它仍是我们的一部分,但不再是我们个人所能影响的。它所形成的,类似那些斑驳的古代地图——充满了不可靠的轮廓和空白,搭配着怪物和符号。这些怪物和符号被现代的大众媒体所夸大。正因为这个不明确的区域对我们而言很重要,遂使媒体也对它全神贯注。多谢媒体的恩赐,这种片段和象征的形象至少在西方世界已成为持久记忆的一部分:“泰坦尼克”号邮轮(titanic)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在沉没后的75年,还具有很初的冲击力,不断出现在报纸杂志的大标题中。而当我们为了某种原因想起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那一时期,我们心头闪过的这些形象,比起以往那些常使非历史学家联想起过去的形象和逸事[当舰队接近英国时,德雷克(drake)在玩滚木球游戏,玛丽-安托瓦妮特(marieantoite)的钻石项链或“让他们吃蛋糕”,华盛顿特拉华河(the delaware)],与时代的联系更密切。后面这些形象和逸事没有一件会片刻影响到严肃的历史学家。它们超出了我们的领域。但是,即使我们是专业人士,我们能保证以同样冷静的态度,看待帝国时代那些已成为神话的形象,如“泰坦尼克”号邮轮、旧金山大地震和德雷福斯案件(dreyfus)吗?
    与历目前的任何时期相比较,帝国的时代都更大声疾呼要求脱去神秘面纱,正因为我们(包括历史学家在内)已不再置身其中,但是又不知道它有多少尚在我们里面。这并不意味着它要求揭露或揭发贪污腐败(它所肇始的一项活动)。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