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湮没的辉煌 全新修订版 散文 夏坚勇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湮没的辉煌 全新修订版 散文 夏坚勇 新华正版

散文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8.5 4.7折 39 全新

库存21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夏坚勇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8461

出版时间2021-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264页

字数210千字

定价39元

货号xhwx_1202438598

上书时间2023-08-28

语欣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编注者说



师生的n个理由

“悦读”好书,寻找“辉煌” 进才中学 王云帆 

点亮你我心中的不灭之火 华师大二附中 高健岭(学生) 

踏上追忆的旅途 进才中学 董菁(学生)

单元

东林悲风

湮没的宫城

走进后院

单元链接

第二单元

石头记

瓜洲寻梦

驿站

单元链接

第三单元

百年孤独

文章太守

童谣

单元链接

附录 自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家夏坚勇来对中国历史和文人、进行深入察和体悟之后创作的系列散文的结集。全书以残存的漫灭不清的断垣残简为出发点,追述历史现象,描绘文人行状,解析文明兴衰,感叹命运,以感的笔触探讨了与政治、与社会变革、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作者以敏锐的感悟所写下的这组系列散文,既揭示中国的巨大内涵,使行将湮灭的文明碎片重现辉煌,同时也有助于当下进行的人文精神的反思与批判,有助于民族和民族精神的重建。配以有名中学老师的点评和数篇同龄人的,旨在更好地把中国的精髓介绍给中学生朋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试。

精彩内容:

        江南的仲秋还是丰腴健朗的,大略望去,草木仍旧苍郁葱茏,只是泽不那么滋润饱满,有如晚间落尽铅华的少妇,稍稍显出疲惫和松弛,那当然需得细看。但茂林秋风的磅礴却是四时独有的,要说肃杀,那不光是山水的意味,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由憔悴人生而触发的心境。
    东林书院的名字会令人想到秋林古的气韵,只是眼下林木已不多见,而且那横贯在“东林旧迹”石牌坊后的大红会标也过分耀眼了,很有点艳帜高悬的做派。书院刚刚修葺一新,有一个揭幕仪式要等到下午。四周很静,只有飒飒的秋声,渲染出秋风入户、秋草绕篱的冷寂。正是上午巳牌时分,一个老人在书院内踽踽独行,枯瘦的身影映在铺地的方砖和嵌着联语的门柱上,庭院深深,廊庑曲折,老式的布底鞋缓缓地踱来又悄悄地逸去,有如微风中瑟瑟飘动的落叶。后,他站在回廊上一块不大的碑刻前,指着上面的一个名字,说:“这是我。”
    这是一块民国三十六年重修东林书院的记事碑,密密麻麻地刻满了者的名字和钱款数。老人指点的那个名字是这次活动的首倡者,叫“顾希炯”。博物馆的同志跑过来介绍道:这位顾老先生是顾宪成的4代孙,今年83岁。
    我不禁肃然。顾宪成这个名字,是与一个天崩地坼的历史大时代,与一代精英的探求、呼喊、抗争和彪炳千古的气节,与一场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改革壮举和悲剧维系在一起的。这些年来,我因为留意于史方面的资料搜集,曾有幸见过不少历史名人的后裔,其中有几位的祖先甚至是中国历有相当大影响的大人物。例如,在离我住所不远的一个乡村里,两年前发现了苏东坡的家谱和后裔,我曾专程探访,在树影婆娑的农家小院里与一位苏姓乡民进行过相当愉悦的交谈。在南方某省,我也曾见过民族英雄岳飞的三十几代孙,那位文质彬彬的政协委员据说是岳钟琪一系的嫡亲传人。岳钟琪是清雍正年间的川陕督、奋威将军,在定青海时立过大功。但说实话,那几次我的心灵都不曾像这样颤动过。那不仅因为过分遥远的血缘流泽多少冲淡了我的景仰,我无把一个农家小院里的乡民和历铜琵铁板唱大江的文坛联系在一起;也不仅因为岳钟琪曾协助雍正制造过那桩震惊朝野的文字大狱——曾静、吕留良案,那件事情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我们不能用僵化的民族意识来评判他的气节;更因为这种特殊的情境。我和他——顾宪成的14代孙——面对面地站在东林书院的回廊里,握着老人枯骨棱棱的大手,我仿佛握住了一段冷峻的历史,在这一瞬间,自己也似乎和这座书院产生了某种庄严的联结。秋满目,秋声盈耳,漫天的浮躁已经消退,化作了凝重的思索,眼前恰是那副脍炙人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古往今来的书院联或许成千上万,其中亦不乏大师名流们运思精巧的杰作,但我敢断言,没有哪一副比眼前这副对联更加深刻地楔入了我们民族的政治史。再看看落款:“公元一九八二年廖沫沙书。”一般来说,落款是用不着这么冗繁的,他接近可以简略得很潇洒,例如,用“壬戌”或“壬戌年”便足矣。之所以这么不潇洒地写出“公元一九八二年”,其中的意味恐怕不难揣测。是的,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大坐标上,“公元”比天干地支的“壬戌”更具有严格的确定,在这里,“公元”体现的是一种恢宏而沉重的历史感,而刚刚从一场浩劫中苏醒过来的“公元一九八二年”是多么需要这种历史感的提示!众所周知,那场浩劫恰恰是从这副对联开始发难的。对联的落款没有名章,也没有闲章,只有淋漓的墨迹。廖公显然不想让它太艺术化,太艺术化会排斥艺术以外的负载,因而显得太轻飘,不足以体现“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的情怀。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顾宪成。当初,他把这两句大白话写在东林书院门前时,或许没有想到它会千古不朽,也没有想到后它会惹出那么多的政治事端。
    时在明万历三十二年。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