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通史 宋元卷 学术版 中国哲学 田文军,文碧芳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哲学通史 宋元卷 学术版 中国哲学 田文军,文碧芳 新华正版

中国哲学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支持7天无理由

100.2 4.2折 238 全新

库存7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田文军,文碧芳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48619

出版时间2021-0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1004页

字数843千字

定价238元

货号xhwx_1202421531

上书时间2023-08-28

语欣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论

章道学的先驱:韩愈与李翱

节韩愈与

第二节李翱之《复书》

第二章北宋早期道学

节北宋道学的兴起

第二节胡瑗与道学

第三节孙复与道学

第四节石介与道学

第三章李觏的哲学思想

节李觏的生与著述

第二节李觏的《易》学思想

第三节李觏的“礼”学思想

第四章邵雍的象数易学

节邵雍的学术活动与理论著作

第二节宇宙生成论

第三节会历史演变理论

第四节人生哲学

第五章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节周敦颐的生与著述

第二节“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宇宙生成论

第三节“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诚”本说

第四节周敦颐哲学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张载的哲学思想

节张载的生与学术著作

第二节“太虚即气”与“天道神化”

第三节“见闻之知”与“大心体物”

第四节“中正”“至当”“民胞物与”

第五节张载哲学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地位

第七章程颢与道学

节“天理”与“”

第二节“识仁”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八章程颐的心论与工夫论

节程颐的生与学问志向

第二节心论

第三节工夫论

第九章司马光的哲学

节司马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第二节《潜虚》气本论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司马光论情

第四节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第十章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节宇宙论

第二节天人观

第三节人论

第四节新经学

第十一章吕大临的哲学

节吕大临与张载

第二节礼以成

第三节吕大临与程颢

第四节理心之间

第十二章谢良佐的哲学思想

节论

第二节仁论

第三节本心论

第十三章杨时的哲学思想

节理本论

第二节心论

第三节工夫论

第四节结

第十四章朱震及其《汉上易传》

节朱震生与传世著作

第二节朱震易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朱震易学之优选范畴——太极

第四节朱震易学之变化观

第五节朱震卦图及对北宋图书学传承之察

第六节朱震象数之学的义理归宿

第七节结

第十五章胡安国的哲学思想

节明体致用的为学旨趣

第二节正心明道为致用之本

第三节穷理致知、察识持养以正心明道

第四节结

第十六章胡寅的哲学思想

节胡寅的“中道观”

第二节道物一体说

第三节心迹不二论

第四节以史论政

第十七章胡宏的哲学

节胡宏道学思想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胡宏本体论的现实层面——心范畴

第三节胡宏的存在论——体

第四节天命与天道

第十八章朱熹的理学

节理气论

第二节心论

第三节工夫论

第四节朱陆之辩

第五节朱熹在中国哲学与目前的地位

第十九章张栻的哲学

节天道论

第二节心论

第三节工夫论

第四节理欲论与义利之辨

第五节张栻理学的影响

第二十章吕祖谦的理学

节吕祖谦的本体论——“理”与“心”

第二节吕祖谦的工夫论

第三节吕祖谦的实践哲学

第二十一章陆九渊的心学

节“本心”与“心即理”

第二节“发明本心”的工夫论

第二十二章陈亮的事功之学

节陈亮的生与著述

第二节陈亮事功之学的世界观基础:道常行于事物之间

第三节陈亮事功之学的基本主张:事功有理、勉强行道

第四节陈亮事功之学的历史观与人论

第二十三章叶适的功利之学

节叶适的生与著述

第二节叶适功利之学的世界观:“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与“中庸之道”

第三节叶适功利之学的认识论:“格物致知”与“内外交相成”

第四节叶适功利之学的实学内涵:务实不务虚

第二十四章杨简的心学

节杨简的觉悟历程

第二节杨简论“觉”

第三节杨简“以觉训仁”的仁说思想

第二十五章元代道学的演变与发展

节赵复与理学传介

第二节许衡的理学

第三节刘因的理学

第四节饶鲁和吴澄的理学

第五节元代的朱陆之学及其发展趋势

主要参书目

后记

内容简介:

宋、元哲学特别是两宋哲学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个波峰。这一时期的哲学,不论其学术追求还是其理论建构,都是以复兴与拓展儒学的形式完成的。这种复兴与拓展,既涵括哲学家们对儒学自身发展的历史结,又涵括哲学家们对佛学、道家、道教理论的批判、借鉴与吸纳。北宋道学的兴起,即是这种以融会儒、佛、道之学为特征的宋、元哲学成型的标志。因此。本卷论宋、元哲学,既注意把握宋、元哲学演生发展的时代条件、理论趣向、思想渊源与学术追求,也注意清理宋、元哲学演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逻辑线索;既注意以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范畴来概括宋、元哲学的思想内容与理论系统,也注意从本体、功夫,或发展、知识、价值的角度辨析宋、元哲学的理论得失。在这种论与辨析中,本卷作者既注意借鉴已有的宋、元哲学研究成果,尤其是“五四”以来宋、元哲学的研究成果,又注意突显作者自己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宋、元哲学经典的论诠释,以及作者自己与对宋、元哲学理论价值的解析评断。鉴于本卷的学术版质,作者在对宋、元哲学的察论析中,对于宋、元哲学指称的流变、派别的区划,以及各家思想源流的解析、历史地位的评断之类在学术界尚存异议的问题也不取回避态度,而是尽可能地阐释自己的理解;以求对读者深入地了解宋、元哲学的历史发展,能够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田文军,1948年生,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冯友兰学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常务理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