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史讲话(春秋)(精) 中国历史 顾颉刚,童书业撰 新华正版
  • 国史讲话(春秋)(精) 中国历史 顾颉刚,童书业撰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史讲话(春秋)(精) 中国历史 顾颉刚,童书业撰 新华正版

18.6 3.8折 49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顾颉刚,童书业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9917

出版时间2015-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58页

定价49元

货号513_9787208129917

上书时间2024-06-23

凡凡图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正编
章 三代的略史与周的变迁
第二章 春秋以前的列国世系
第三章 郑国独强时代
第四章 郑的中衰与齐的始强
第五章 所谓“尊王攘夷”事业的背景
第六章 齐桓霸业
第七章 晋秦的崛起与其争霸
第八章 楚宋争衡与周室内乱
第九章 城濮之战与晋文霸业
第十章 秦晋的与晋襄继霸
第十一章 晋的中衰
第十二章 楚的强盛与狄的衰亡
第十三章 晋楚次和盟约的订立与撕破
第十四章 晋的内乱与悼公复霸
第十五章 晋楚第二次和盟约的订成
第十六章 中原和时期中的各政的变迁
第十七章 社会组织的变动与学者阶级的出现
第十八章 北方政局的终结
第十九章 南方的混战与吴的衰亡
第二十章 结论

附编
章 春秋时的农民生活与商
第二章 封建社会的组织与其动摇
第三章 男女关系与婚姻惯
第四章 世族与世官制度
第五章 地方制度与城邑建筑及人
第六章 军制
第七章 爵位与官制
第八章 教育与刑法
第九章 与学术
第十章 礼俗及其他

附录一 春秋史课试题(民国二十六年一月)
附录二 春秋史课试题(民国二十六年六月月)
编后记

内容简介: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公元前712年,鲁国大臣羽父派了一个刺客,将鲁隐公刺死。公元前年,襄夫人派了一位刺客,将自己的孙子宋昭公刺死。公元前607年,晋国权臣赵盾的族人,将晋灵公刺死。类似这样的弑君故事,在春秋时期为什么频频上演?春秋五霸谁名副其实,谁是徒有其名?戎狄是如何渐渐融入而的“华夏”?古代的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还是赳赳武夫?春秋的美食是什么?       钱穆的伯乐,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白寿彝等史学大师的老师,在民国史学界坐着首把交椅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与其弟子历史学家童书业一起,带着满腔诚意轻松开讲。原来,春秋,是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是不同混合而成中华民族的时代,是封建制度走向奔溃的时代       作为庶子的小白,是怎么当上齐桓公的?流亡在外的重耳,是怎样逆天改命,当上晋文公的?好的夷君楚庄,又是怎么成为一代霸主的?好故事尽在国史讲话:春秋。                        内容简介                    国史讲话:春秋是1940年代顾颉刚与童书业合作撰写的春秋史讲义,正编按时间讲述,附编按专题撰写“世族与世官制度”、“军制”、“爵位与官制”、“教育与刑法”、“与学术”、“礼俗及其他”等。由于中国在政治、、、礼俗等方面的制度基础奠定于春秋时期,因此,阅读这段历史,等同于探索中华民族的根源。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学术大师,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中国现代民俗学、历史地理学奠基人。先后在厦门、中山、燕京、北大等多所大学任教授,首届研究院院士,曾创办朴社、民俗学会、禹贡学会,主编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等。195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持点校资治通鉴、“二十四史”。                       精彩书评                    “五四”以来,史学界有许多大明星,但都没有建立一种学派、学风;真正建立学派、学风的是顾先生,是古史辨学派、学风。       ——邓广铭              在民国时期的史学界,事实上坐首把交椅的是顾颉刚。顾颉刚不但以古史名世,更以善于识拔、奖掖、培养青年学人蜚声士林。在培养学术传人方面,顾颉刚可以说前有章太炎、胡适,后无来者。       ——学典                       目录                  正编     章 三代的略史与周的变迁     章 春秋以前的列国世系     第三章 郑国独强时代     第四章 郑的中衰与齐的始强     第五章 所谓“尊攘夷”事业的背景     第六章 齐桓霸业     第七章 晋秦的崛起与其争霸     第八章 楚宋争衡与周室内乱     第九章 城濮之战与晋文霸业     第十章 秦晋的与晋襄继霸     第十一章 晋的中衰     第十二章 楚的强盛与狄的衰亡     第十三章 晋楚次盟约的订立与撕破     第十四章 晋的内乱与悼公复霸     第十五章 晋楚次盟约的订成     第十六章 中原时期中的各政的变迁     第十七章 社会组织的变动与学者阶级的出现     第十八章 北方政局的终结     第十九章 南方的混战与吴的衰亡     十章 结论          附编     章 春秋时的农民生活与商     章 封建社会的组织与其动摇     第三章 男女关系与婚姻brgt;第四章 世族与世官制度     第五章 地方制度与城邑建筑及人     第六章 军制     第七章 爵位与官制     第八章 教育与刑法     第九章 与学术     第十章 礼俗及其他          附录一 春秋史课试题(民国二十六年一月)     附录二 春秋史课试题(民国二十六年六月月)     编后记                           精彩书摘                    商代以前的中国历史,我们已不能详确知道了。大约在耶稣纪元前二千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中部,有一种比较文明的民族在那里居住着,发展着,这所建立的,是那历有名的“三代”的代夏。不知在什么时候,出来了一个商民族,在现在山东省的境内发展势力。约在耶稣纪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商民族出来了一位很能干叫做汤,统一了东方诸部族,举兵西向,把夏国灭了。       商民族灭夏以后,势力格外强盛,便成为中原的宗主邦。代在河南安阳县发掘出来的甲骨卜辞同铜器铭文等看来,商民族已有较完备的文字,较高尚的。诗经里说在成汤的时候,一直到西方的氐羌,都没有敢不来朝贡的。在甲骨卜辞里也发现了“令周”,“令周侯”的记载。可见商国虽不必如后人所说的那样“赫赫天朝”的样子,也自成个的规模。从汤传了二十九代,出来了一个不成材叫做纣,贪酒好,把商国的政治弄得一团糟。同时商民族的民族也堕落,沾染了贪酒的恶诗经里说,殷商的人好喝酒,喝醉了整夜呼叫,甚于拿白天当作晚上,同现在吸雅片烟的人真差不多来在河南地下发掘出来的商代器物中也有很多酒器,可见商民族好酒的风俗。商民族正在衰微的时候,西方已有一个新兴的民族叫做周的在等待,他们起来渐渐的代执了中原的宗主权。       周民族是个很晚起的民族,据史记的记载,从他们的始祖后稷算起,到代商而兴的文,还只有十四代,比了商国从汤到纣已有二十九代的还要减少_半。大约这个民族成立的时代在商。周民族的根据地,大约在现在的陕西省西部,诗经上说周民族初的时候从杜地搬到漆地,到公亶{音dan}父时又搬到岐山下的胥地(周原)。杜为汉的杜阳县,在今陕西省麟游县的西北。漆是漆水,漆地也在现在麟游县的西边。胥不知在何处离开不了岐山。杜、漆、胥都在陕西省的西部。到公刘的时候,周民族开拓的地域广了,除了原有的胥以外,又有京和豳{音bin},渭水芮水地都归了他们。传到太,势力更向东方发展,开始于翦商。再传到了文,是个很有材干,又有许多的好辅佐,渐渐统一了西方诸部族,东作邑于丰(在今陕西鄂县东),自称受了的命而伐商,于是戡定了黎国,给商国的畿以很大的威胁。不幸伐商绩没有做成,他死了。他的儿子武继起。顺天命以伐商,和商国的兵旅在牧野地方开战,勇将师尚父奋力战斗,把商国灭了。       武灭商以后,不久去世,他的儿子成年幼,便由成的叔父周公旦摄政。在这个时候,周室的忽然发生变乱,原因是武的其他弟弟管叔蔡叔们妒忌周公摄政,造出,说甩公要想自己,引得起了猜疑。于是纣的儿子武庚乘这机会联络了反对周公的周室宗亲和商民族与国淮夷奄等举兵反周,声势很是浩大。这时周室的地位实在危险到万分,幸而周公是个很能干的人,亲自带了人马东征,打了好几年的仗,结果把敌人扑灭,东方也因定了。       原来武灭殷,只灭了殷的本邦,并没有把殷民族的地盘收归己有,不但东方未全归周民族的势力范围,是殷的本邦也还让纣子武庚居住着,不过派人监视着他罢了。武一死,周既发生内变,殷人自然想乘机重新抬头,与周对抗,不幸既衰败了的民族终究敌不过新兴的民族,所以结果反给了周民族定东方的机会。       周公东征胜利以后,在东方大封同姓臣为诸侯以殷民,又把一部分顽抗的殷民迁到洛水流域,叫他们建筑洛邑,以为周的东都;洛邑建成,叫他们居住在那里,以便监视他们的行动。在这时,周公把政权奉还了成。周公从摄政到归政,首尾共历七年,周室的基业也在这时期内确立。       从成到康是周室的全盛时代,后世的传说甚于说那时候刑罚停止了四十多年。从这过甚的言词里也可测量出那时的是何等享受。       康七传到厉。厉是个很,政令暴虐,却不许批评他。他竭力压制舆论的结果,引起的大,首都起了,厉被赶到彘地去,由一位共国的诸侯名字叫做和的来代做。过了十四年,位才归给厉的儿子宣。这次,可以说民的开始,然而政权始终在的手里。       宣是周室的一位中兴之主,他即位以后,内修政事,外攘夷狄,西北方的猃狁{音an yun}和东南方的淮夷、徐方、蛮荆(是后来的楚)都定,室的威灵为之一振。可惜到了晚年,渐渐衰颓,对外打了好几次败仗,丧失很多,甚于有“料(数)民”的举动,数数究竟还剩多少。在这里可见周的衰微,在宣时已开始了。       到了宣的儿子幽嗣位,比了他的祖父厉还要不如,他宠爱一个妃子叫做褒姒的,把政治弄得一塌糊涂。加以这时候天灾流行,。在流亡的当儿,外侮仍是不息,诗经上说那时候“蹙国百里”,可见周国受戎、狄侵陵的厉害。在这天人两重灾患交逼之下,政治又不上轨道,周国本来已岌岌不可终了。但幽还不觉悟,因为宠爱褒姒,想立她为后,立她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把原来的后姜氏废了,又把原来的太子赶到外舅家西申国去,于是触怒了申侯,联合缯国和西夷、犬戎等一同起兵攻周,打破了周都,把幽杀死在骊山下,周室亡了。       幽死后,室在西方的领土已全被戎族占据,那时申、鲁、许等国诸侯奉太子宜臼在东南方的申地即位,这是东周代。同时虢公翰也奉子余臣在携地即位,后来称为携。二并立的结果,携的党晋文侯所杀,于是周室又归统一;但是在西方已不能立国,于是诸侯东迁到周公所营建的洛邑,后人称作东周。周室初遭戎难,刚东迁时,国力微弱,只得依附诸侯以立国,灵衰落,于时列国并峙的形势顿时造成。那时晋、郑两国与东周的室是有关系的。等到晋国因分化而发生内乱,于是东周室的屏藩只有郑国了。                                  前言/序言                    教育的现代转型与历史的“说法”       言及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转型,人们每每联想到的是胡适等一系列学术大师联缀的精英系谱,以及新旧不同学派交错分布的学术“地图”,殊不知其时的史学转型,作为社会整个转型的一部分,还有着另一些面目。且不说伴随新运动掀起的科学和思潮带来的观念变化,不说学术载体和知识传播媒介的变化,仅以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教育的变革讲,其于史学的震荡即足可以“”视之。从初级到学校教育的建立,不仅标志着知识预期受众的变化,输出与接受知识之方式的变化,以及知识体系与内容的变化等一系列的改变,而且连知识的言说与书写的方式亦发生了与传统颠覆的变化。在20世纪初年会转型、现代教育建立的语境下,即使是中国学术中传统、为人们所标榜、认为可与西方学术之科学有一拼的历史学,也不得不面临对于所授知识“说什么”和“怎么说”等等基本问题的思和尝试。应该说,新的历史知识的解释、言说与书写方式的建构,对于社会一般知识世界中的历史观的形成,其重要和影响因子,绝不亚于那些学术精英的成果。而说起新史学这方面的转型,那位曾高擎“古史辨”旗帜,以“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胡适语)的顾颉刚,无论是理论思还是具体实践,都同样扮演了不容小觑的筚路蓝缕者的角。       按20世纪之幕甫揭之时,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程之时。先是清在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开始初步形成现代教育管理、学校、试制度和课程设置等现代教育雏形。继而是刚成立的国民在1912年到1913年先后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以及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将现代教育一步修订、落实。因为此时也是标榜科学的新运动轰轰展开之时,于是在新的教育学科对新的受众,历史课程“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便理所当然地提到了人们思与实践的程上。       事实上,早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年,受科学、精神感召的顾颉刚先生,受罗家伦之约,在北京晨报所办“五四纪念增刊”发表了我们要紧着手的两种运动。该文指出,要改造中国,要紧的行教育运动和动。顾颉刚认为,教育运动的开展,能使全体国民得到受教育和开心智的机会,而教育运动的深入展开,则又有赖于动的推动。理的、科学的学术通过教育得到普及,“自然使恶势力都失掉了原来在糊涂脑筋里的根据,更使世界上的好势力,在清明的脑筋里确定了他的根据”,顾颉刚如是说。       顾颉刚的这一认识,也可说是他当时对于社会启蒙与改良认识的基本思路。事实上,自打1920年由北大哲学系留校开始,顾颉刚一直沿着这两项运动的方向做努力——一方面由姚际恒而崔述而郑樵,由疑古书到疑古史,逐渐深入对于中国古史的认识;一方面也在思新的学科教育下如何将“教科书做成一部活的历史,使得读书的人确能认识历史的整个的活动,得到真实的历史观念和研究兴味”(古史辨册自序)的问题。从1921年7月给李石岑书信中所附“拟编中学本国地理历史教科书的大纲”,到1922年4月在教育杂志所发表的中学校本国史教科书编纂法的商榷,顾颉刚逐渐提出、完善了他对现代历史学科教育体系下“说什么”和“怎么说”的一些设想,并在此基础上,于1923年9月到1924年2月间,撰写了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初自撰,后邀钟麒合作)。       作为民国时期影响大的历史读本,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的编撰,也是顾颉刚要民众“初学得承受较正确之古史常识”,以科学的历史知识替代“原来在糊涂脑筋里的根据”而“在清明的脑筋里确定了他的根据”,这一社会改良思想的实践。其无论是内容上的“说什么”,还是形式上的“怎么说”,都为现代历史课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尽管后来这部教科书因摈弃了传统以“五帝三皇神圣事’’为信史开篇的叙事而遭禁,但顾颉刚以现代科学的方式尝试中国史“说什么”和“怎么说”的努力并未改变,这有了国史讲话中国上古史讲义春秋史讲义等一系列的作品。       一部以现代科学精神撰写的中国史应“说什么”和“怎么说”?按照顾颉刚1925年的设想,举其要大致是这样一些:       ——主子把人类的活动的,拣取精彩的部分,作亲切的描写;避去呆板的叙述。       ——所拣取的故事必要能表现“时代精神”的:时代精神各各不同,我们应当写出它们各各不同的面貌。       ——用“打统账”的眼光去作叙述,使提出任何部分时都可见出它的关联之点,都可见出它在全体中的位置;使读者对于历史有整个的认识。       ——从向来沉埋于史书下层的记载与器物中寻出各种社会的事实与心理,使叙述的方面不偏重于政治社会和智识阶级。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学术大师,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中国现代民俗学、历史地理学奠基人。先后在厦门、中山、燕京、北大等多所大学任教授,首届研究院院士,曾创办朴社、民俗学会、禹贡学会,主编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等。195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持点校资治通鉴、“二十四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