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 教学方法及理论 夏丏尊,叶圣陶 新华正版
  • 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 教学方法及理论 夏丏尊,叶圣陶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 教学方法及理论 夏丏尊,叶圣陶 新华正版

17.7 3.7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夏丏尊,叶圣陶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ISBN9787513133012

出版时间2016-04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20页

字数143千字

定价48元

货号736_9787513133012

上书时间2024-06-21

凡凡图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自媒体时代,无数人在期待的一本写作指导书
——从提笔怕到写作高手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怎样说清一个道理?怎样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怎样写出惊心动魄的文案?
——经典民国教材,几代人受益不尽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语文大师合力编著,教你让文字活起来
——多家写作培训班专用教材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讲  文章面面观 / 001 第二讲  文言体和语体(一) / 004 
第三讲  文言体和语体(二) / 006 第四讲  作者意见的有无 / 009 
第五讲  文章的分类 / 011 第六讲  应用文 / 014 
第七讲  书信的体式 / 016 第八讲  书信与礼仪 / 018 
第九讲  书信和诸文体 / 020 第十讲  记述和叙述 / 022 
第十一讲  记述的顺序 / 024 第十二讲  叙述的顺序 / 026 
第十三讲  记叙的题材 / 028 第十四讲 材料的判别和取舍 / 030 
第十五讲  叙述的快慢 / 032 第十六讲  叙述的倒错 / 034 
第十七讲  过去的现在化 / 036 第十八讲  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 039 
第十九讲  记 / 041 第二十讲  游记 / 043 
第二十一讲  随笔 / 046 第二十二讲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048 
第二十三讲  间接经验的证明 / 050 第二十四讲  人称的立脚点 / 052 
第二十五讲  第二人称的立脚点 / 054 第二十六讲  第三人称的立脚点 / 056 
第二十七讲  叙述的场面 / 058 第二十八讲  事物与心情 / 060 
第二十九讲  情感的流露 / 063 第三十讲  抒情的方式 / 065 
第三十一讲  情绪与情 / 068 第三十二讲  记叙与描写 / 071 
第三十三讲  印象 / 074 第三十四讲  景物描写 / 076 
第三十五讲  人物描写 / 079 第三十六讲  背景 / 082 
第三十七讲  记叙文与小说 / 084 第三十八讲  小说的真实 / 086 
第三十九讲  韵文和散文 / 089 第四十讲   诗的本质 / 093 
第四十一讲  暗示 / 097 第四十二讲  报告书 / 101 
第四十三讲  说明书 / 103 第四十四讲  说明和记述 / 105 
第四十五讲  说明和叙述 / 108 第四十六讲  说明和议论 / 110 
第四十七讲  说明的方法 / 112 第四十八讲  类型的事物 / 115 
第四十九讲  抽象的事理 / 117 第五十讲  事物的异同 / 119 
第五十一讲  事物间的关系 / 121 第五十二讲  事物的处理法 / 123 
第五十三讲  话义的诠释 / 125 第五十四讲  独语式和问答式 / 127 
第五十五讲  知的文和情的文 / 129 第五十六讲  学术文 / 132 
第五十七讲  对话 / 135 第五十八讲  戏剧 / 138 
第五十九讲  文章中的会话 / 141 第六十讲  抒情诗 / 144 
第六十一讲  叙事诗 / 147 第六十二讲  律诗 / 150 
第六十三讲  仪式文(一) / 152 第六十四讲  仪式文(二) / 154 
第六十五讲  宣言 / 156 第六十六讲  意的文 / 158 
第六十七讲  议的主旨 / 160 第六十八讲  立论和驳论 / 162 
第六十九讲  议的变装 / 164 
第七十讲  推理方式(一) —— 演绎 / 166 
第七十一讲  推理方式(二)—— 归纳 / 169 
第七十二讲  推理方式(三)—— 辩证 / 172 

附录 
本书提到的选文选辑 
寄小读者·通讯七  冰心 / 174 三弦  沈尹默 / 178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 179 卢参  朱自清 / 180 
五四事件  周予同 / 183 梧桐  李渔 / 186 
朋友  巴金 / 187 书叶机  龚自珍 / 190 
养蚕  丰子恺 / 192 五月三十一急雨中  叶圣陶 / 194 
先妣事略  归有光 / 197 闲情记趣  沈复 / 199 
画家  周作人 / 206 新教师的堂课  [本]田山花袋 
夏丏尊译 / 208 词四首  李煜 / 211 
丛书集成凡例 / 212 图画  蔡元培 / 213 
关于《国文百八课》  夏丏尊   叶圣陶 / 215

内容简介: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一部讲述文章作法的书籍。
      七十二堂写作课书中的文章均选自二人合编的国文百八课。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内容的纯正和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全书一共七十二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记叙、说明、议论、应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每一类别都有十分精到又浅显易懂的见解与指导,是人们学写作、提高写作技能的不可不读的好书。

作者简介:

夏丏尊,浙江绍兴上虞人,我国有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著有文章作法阅读与写作夏丏尊教育名篇等,与叶圣陶合著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有名的教育家、作家、文学出版家,有“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著有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落花书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文章例话等,与夏丏尊合著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

精彩内容:

讲  文章面面观

    文章是记载世间事物、事理和抒述作者意思、情感的东西。每一篇文章有着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某篇文章记载着什么事物、事理或抒述着什么意思、情感,那事物是什么样子,事理是否真确,意思是否正当,情感是否真挚,又,那些事物、事理或意思、情感对于世间有什么关系,对于我们有什么益处:诸如此类是内容上的探究。同是记载事物、事理或抒述意思、情感,在文章上有多少方式,怎样说起,怎样接说下去,什么地方说得简单,什么地方说得繁复,到末了又怎样收场,以及怎样用词,怎样造句,怎样分段落,怎样定题目、加标点:诸如此类是形式上的探究。

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的与形式的两种探究。文章的内容包括世间,它的来源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不但在文章上。至于文章的形式纯是语言、文字的普通法式,除常的言语以外,便利的探究材料是所读的文章。

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是阅读的学和写作的学。这两种学,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

从古到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读也读不尽这许多。取少数的文章来精读,学得文章学上的,这才是经济的办法。你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对于各个项目能够逐一留意到,结果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的知识。

一、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和共通式样?(文章的体制)

二、文章里用着的词类,有否你所未见的或和你所知道的某词大同小异的?(语汇的搜集)

三、文章里词和词或句和句的结合方式有否特别的地方?你能否一一辨认,并且说出所以然的缘故?(文法)

四、文章里对于某一个意思用着怎样的说法?那种说法有什么效力?和别种说法又有什么不同?(修辞)

五、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

六、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的东西有什么不同?你读了起什么感觉?(风格)

七、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

别的项目当然还有,以上所举的是重要的几个,每个项目代表文章的探究的一个方面。能从多方面切实留意,才会得到文章上的真实知识,有益于阅读和写作。

第二讲  文言体和语体(一)

现在我国的文章有文言体和语体两种。小学里读的都是语体文,一到中学校,要兼读文言体的文章了。

文章本是代替言语的东西,凡是文章,应该是言语,不过不用声音说出来而用文字写出来罢了;言语以外决不会另有文章。所谓文言,其实是古代的言语。

言语是会变迁的。古代的人依了当时的言语写成文章,留传下来,后代的人依样模仿,不管言语的变迁不变迁;于是言语自言语,文章自文章,明明是后代人,写文章的时候偏不依当时的言语,定要依古人的言语才算合式。因而有了文言体。这情形各国从前也曾有过,不但我国如此。

我国现在行用语体文了,但年数还不长久,从前传下来的书籍都是用文言体写的,社会上有一部分的文章也还沿用着文言体。所以,我们自己尽可以不再写文言体的文章,但为了要阅读一般书籍和其他用文言体写的文章,仍非知道文言体不可。

文言体和语体的划分,越到近代越严密,这显然和科举的试制度有关。古人所写的文章时时流露着当时言语的分子,近代的文章,只要是与科举试无关的,也常常可以在文言里看出言语的成分来。文言体、语体混合的文章,自古很多。

举一个例说,曲剧里的词曲大都是文言体,而说白却大都是语体,白话的“白”字是从这里来的。这显然是文言体和语体混合的明证。此外如演义体的小说,如宋元以来的语录,如寻常家书等类的文章,里边都保存着许多言语的原样子。

这文言体和语体的混合,可以看作从文言体改革到语体的桥梁。

第三讲   抒情的方式

抒情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明显的;又一种是含蓄的。作者在记叙事物之后,情不自禁,附带写一些“快活极了”“好不悲伤啊”一类的话,教人一望而知作者在那里发抒他的感情,这是明显的方式。作者在记叙了事物之后,不再多说别的话,但读者只要能够吟味作者的记叙,也会领悟作者所要发抒的感情,这是含蓄的方式。

我们试取归有光的文章作为例子。归有光作先妣事略,琐琐屑屑叙述了一些关于他的母亲的事情,末了说:“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这明明是感情特别激动时所说的话。不然,若母亲生子的关系说,世界上哪一个人没有母亲?若母亲死了以后的时期说,哪一个人死了母亲还会有母亲?“世乃有无母之人”岂不是一句毫无意义的话?唯其在感情特别激动的时候,才会有这种痴绝的想头;把这痴绝的想头写出来,更号呼着天诉说自己的哀痛,才见得怀念母亲的感情尤其切挚。这是明显的抒情方式的例子。再看项脊轩志,归有光在跋尾里叙述了他的夫人和项脊轩的关系,末了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骤然看去,这一句只是记叙庭中的那棵枇杷树罢了,但是仔细吟味起来,这里头有人亡物在的感慨,有死者渺远的怅惘,意味很是深长。如果那棵枇杷树不是他夫人死的那一年所种下的,虽然“今已亭亭如盖”,也只是无用的材料,不会被写入文章里了。这是含蓄的抒情方式的例 子。

以上所说两种方式并没有优劣的分别,采用哪一种,全凭作者的自由。不过,如果采用明显的方式而只写一两句感情激动的话,如作先妣事略只说:“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而前面并没有琐屑的叙述,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人家不能明白你为什么要说这种痴绝的话。如果采用含蓄的方式,而所取的材料与发抒的感情没有关系,如作项脊轩志的跋尾而说起庭中的几丛小草,那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人家从这几丛小草上吟味不出什么来。所以,选取适宜的事物,好好地着叙,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是必要的。

从情味说,两种方式却有点儿不同,明显方式比较强烈,好像一阵急风猛雨,逼得读者没有法子不立刻感受。含蓄的方式比较柔和,好像风中的柳丝或者月光下的池塘,读者要慢慢地凝想,才能辨出它的情味来。

还有一层,作者在一篇抒情文里头兼用着两种方式也是常见的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