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犁散文 散文 孙犁 新华正版
  • 孙犁散文 散文 孙犁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孙犁散文 散文 孙犁 新华正版

22 5.2折 42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犁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65506

出版时间2022-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380页

定价42元

货号709_9787020165506

上书时间2024-06-19

凡凡图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导读

童年漫忆

父亲的记忆

母亲的记忆

亡人逸事

报纸的故事

乡里旧闻

书的梦

青春余梦

同旧事

黄鹂

石子

一九五六年的旅行

病期经历

原的觉醒

在阜

次当记者

服装的故事

吃粥有感

芸斋梦余

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

关于小说《蒿儿梁》的通信

识字班

个洞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相片

王凤岗坑杀抗属

某村旧事

采蒲台的苇

安新看席记

一别十年同镇

张秋阁

光复唐官屯之战

文学和生活的路

文字生涯

删去的文字

画的梦

戏的梦

猫鼠的故事

夜晚的故事

菜花

新居琐记

老年文字

秋凉偶记(三则)

老家

故园的消失

告别

《孙犁文集》自序

《善室纪年》序

《方纪散文集》序

《刘绍棠小说选》序

谈柳宗元

欧阳修的散文

《红楼梦》杂说

关于《聊斋志异》

鲁迅的小说

耕堂读书随笔(节选)

芸斋琐谈

回忆沙可夫同志

远的怀念

伙伴的回忆

悼画家马达

谈赵树理

记邹明

悼康濯

悼念李季同志

黄叶

夜思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孙犁散文六十八篇,包括青年往事漫忆、中年病期琐记、冀中敌后纪事、文活琐谈、读书序跋、悼念友人等。既有母亲的记忆亡人逸事报纸的故事等脍炙人的亲情佳作,也有在阜服装的故事吃粥有感等敌后生活中的温情篇章,还有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相片采蒲台的苇等白洋淀记录,更有文学和生活的路文字生涯等关于文学与写作的精彩见地,以及回忆沙可夫同志远的怀念伙伴的回忆等追忆友人的作品。全书配有二十幅图片,包括作家旧照、手迹、书影等,全面展示孙犁易自然、散淡隽永的艺术气质和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孙犁散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朴素深沉,沁人心脾,“如橄榄,如醇酒,有一种经得住咀嚼的余味。”两个人勉强爬上山坡,发现了一小片胡萝卜地。因为战事,还没有收获。地已经冻了,我和曼晴用木棍掘取了几个胡萝卜,用手擦擦泥土,蹲在山坡上,大嚼起来。事隔四十年,香美甜脆,还好像遗留在唇齿之间。今晚喝着胡萝卜棒子面粥,忽然想到此事。即兴写出,想寄给自从一九以来,没有见过面的曼晴。听说他这些年是很吃了一些苦头的。——吃粥有感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县孙遥城村人。争爆发后加入中国的队伍,任职于华北联大、晋察冀报,从事文学创作和抗宣传工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担任教员。1945年在解放报发表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等,受到文坛瞩目,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白洋淀纪事铁木前传风云初记等。

精彩内容:

    童年漫忆
    听说书
    我的故乡的原始住户,据说是山西的移民,我幼小的时候,曾在去过山西的人家,见过那个移民旧址的照片,上面有一株老槐树,这是我们祖先早的住处。
    我的家乡离山西省是很远的,但在我们那一条街上,有好几户人家,以长年去山西做小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且一直传下好几辈。他们多是挑货郎担,春节也不回家,因为那正是生意兴隆的季节。他们回到家来,我记得常常是在夏秋忙季。他们到家以后,到地里干活,是叫他们的女人,挨户送一些小玩艺或是蚕豆给孩子们,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其中有一个人,我叫他德胜大伯,那时他有四十岁上下。每年回来,如果是夏秋之间农活稍闲的时候,我们一条街上的人,吃过晚饭,坐在碾盘旁边去乘凉。一家大梢门两旁,有两个柳木门墩,德胜大伯常常被人们推请坐在一个门墩上面,给人们讲说评书,另一个门墩上,照例是坐一位年纪大辈数高的人,和他对称。我记得他在这里讲过七侠五义等故事,他讲得真好,像一个专业艺人一样。
    他并不识字,这我是记得很清楚的。他常年在外,他家的大娘,因为身材高,我们都叫她“大个儿大妈”。她每天挎着一个大柳条篮子,敲着小铜锣烧饼锞子。德胜大伯回来,有时帮她记记账,他把高粱的茎秆,截成笔帽那么长,用绳穿结起来,横挂在炕头的墙壁上,这叫“账码”,谁赊多少谁还多少,他站在炕上,用手推拨那些茎秆儿,很有些结绳而治的味道。
    他对评书记得很清楚,讲得也很熟练,我想他也不是花钱到娱乐场所听来的。他在山西做生意,长年住在小旅店里,同住的人,干什么的人也有,夜晚没事,也许请会说评书的人,费说两段,为长年旅行在外的人们消愁解闷,子长了,他记住了。
    他可能也说过一些山西人的风俗惯,因为我年岁小,对这些没兴趣,都忘记了。
    德胜大伯在做小买途中,遇到瘟疫,死在外地的荒村小店里。他留下一个独生子叫铁锤。前几年,我回家乡,见到铁锤,一家人住在高爽的新房里,屋里陈设,在全村也是讲究的。他心灵手巧,能做木工,并且能在玻璃片上画花鸟儿和山水,大受远近要结婚的青年农民的欢迎。他在公社担任,算法精通。
    德胜大伯说的是评书,也叫话,是只凭演说,不加伴奏。在乡村,麦秋过后,还常有职业的说书人,来到街头。其实,他们也多半是业余的,或是半职业的。他们说唱完了以后,有的由经管人给他们敛些新打下的粮食;有的是自己兼做小买,比如针,在他说唱中间,由一个管事人,在妇女群中,给他完那一部分针是了。这一种人,多是说快书,即不用弦子,只用鼓板。骑着一辆自行车,车后座做鼓架。他们不说整本,只说小段。完针,又到别的村庄去了。
    一年秋后,村里来了弟兄三个人,推着一车羊毛,说是会说书,兼有擀毡条的手艺。天晚上,在街头说了起来,老大弹弦,老二说呼家将,真正的西河大鼓,韵调很好。村里一些老年的书迷,大为赞赏。第二天去给他们张罗生意,挨家挨户去动员:擀毡条。
    他们在村里住了三四个月,每天夜晚说呼家将。冬天天冷,把书场移到一家茶馆的大房子里。有时老二回老家运羊毛,由老三代说,但人们对他的评价不高,另外,他也不会说呼家将。
    眼看要过年了,呼延庆的擂还没打成。每天晚上预告,明天可以打擂了,第二天晚上,书中又出了岔子,还是打不成。人们盼呀、盼呀,大人孩子都在盼。村里娶儿聘妇要擀毡条的主,也差不多都擀了,几个老书迷,还在四处动员:
    “擀一条吧,冬天铺在炕上多暖和呀!再说,你不擀毡条,呼延庆也打不了擂呀!”
    直到腊月二十老几,弟兄三个看着这村里实在也没有生意可做了,才结束了呼家将。他们这部长篇,如果整理出版,我想也有两块大砖头那么厚吧。
    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