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常行为读懂孩子内心(图解微动作心理学) 素质教育 ()渡边弥生|责编:龙婧//王丽丽//龚风光|译者:黄少安 新华正版
  • 透过常行为读懂孩子内心(图解微动作心理学) 素质教育 ()渡边弥生|责编:龙婧//王丽丽//龚风光|译者:黄少安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透过常行为读懂孩子内心(图解微动作心理学) 素质教育 ()渡边弥生|责编:龙婧//王丽丽//龚风光|译者:黄少安 新华正版

27.8 5.6折 49.8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渡边弥生|责编:龙婧//王丽丽//龚风光|译者:黄少安

出版社化学工业

ISBN9787122362544

出版时间2020-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189页

定价49.8元

货号702_9787122362544

上书时间2024-06-11

凡凡图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部分 从“关键词”中了解孩子的内心

婴幼儿期(0~3岁)

01 怎么啦?没事的哟!

02 因依恋而认生

03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情特点

04 培养会话与交流的能力

幼儿期(3~6岁)

05 挑战外面的世界

06 想象力的丰富

07 明白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08 体会喜怒哀乐

期前半期(6~10岁)

09 他人也有各式各样的想法

10 积极努力的时期和消极怠慢的时期

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13岁)

11 虽然高兴但有些不忍心,虽然很期待却有些不安

12 明白自己“还有什么不懂”

13 重要的人从父母变为朋友

14 心理成长追赶不上身体的变化

15 想更亲密,也渴望独处

16 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

17 我是谁?

第二部分 从孩子的“表现”中了解孩子的内心

婴幼儿期(0~3岁)

01 认生现象严重,无法离开父母

02 只知道吮吸手指

03 夜间剧烈哭泣

04 拿到什么都往嘴里放

05 不亲近爸爸

06 是说“不要”

07 做一些危险的事

08 抱着布偶不肯撒手

09 连简单的指示也听不进

10 自己的东西不借给别人或别人的东西

幼儿期(3~6岁)

11 频繁眨眼和吃

12 明明做不到还要逞强

13 打滚、哭闹、爱发脾气

14 无法和小伙伴们很好地相处

15 很少说话而且很固执

16 不懂小伙伴的想法和心情

17 是独自一个人玩耍

18 明明在家里很爱说话,在幼儿园却一言不发

19 不

期前半期(6~10岁)

20 闹别扭或情绪低落

21 只在客厅学

22 嚷着“不公”,兄弟姐妹间吵架

23 对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温柔,却欺负其他小朋友

24 是犯同样的错误

25 不开说话

26 没有干劲,变得懒散

27 明明是该开心的时候却心神不宁

28 一到上学的时候肚子痛

29 不想主动说话

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13岁)

30 尽管有朋友,却为朋友的事烦恼

31 是心态消极

32 脸上长了痘痘,心情郁闷

33 不将感情表露出来

34 沉迷手机和游戏机

35 越来越不顾自己的形象

36 变得不怎么吃饭

37 说“我被讨厌了”

38 绝不穿父母特意买的衣服

后记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大部分,部分是用“关键词”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第二部分是用“表现”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
    每一部分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分别阐述,分成了婴幼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期前半期(6~10岁);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13岁)。每一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是不一样的,针对成长中不断产生的新情况,以阶梯分析的方式来帮助家长答疑解惑。

精彩内容:

    01  认生现象严重,无法离开父母
    有不少父母都在烦恼——“我家孩子太认生了”。认生的反应过分激烈或许会让父母担心,但婴儿出生7个月后出现的这种行为,其实是正常发育的表现。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依恋”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孩子认识到“这个人是会保护自己的人”,在有了这种“心灵联系”之后建立起信赖关系的。
    刚刚出生的婴儿在还不能说话时,便用“哭泣”的方式开始与父母交流。孩子会把“肚子饿了”“热了”“冷了”“不舒服了”等情感,通过“哭”这一行为来倾诉。因此,父母用语言回应孩子也极为重要——“肚子饿了吧?”“热了吗?那我们把衣服脱一件吧”“我们把尿布换一下舒服啦”,等等。
    附和孩子表露出来的话语或情绪,带着满满的爱意去回应孩子,这种“回应关联”对于依恋关系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认为“反正说什么孩子也听不懂”冷淡不语,坚持回应孩子,孩子才会渐渐把养育者当作“可以信赖的存在”。
    于是,孩子出生7个月以后,他们开始区分“有依恋关系的人”和“无依恋关系的人”,一旦离开有依恋关系的人他们便会哭泣、惧怕生人,这些都是依恋行为的表现。换句话说,“认生”或“无法离开爸爸妈妈”正是一种健全的依恋关系得以形成的“良好表现”。
    伴随孩子的成长,孩子依恋的情感与俱增,他们开始明白“这个人即使不在眼前,他也会作为自己的‘避风港’一直存在”。
    随着这种回应关联的持续,孩子与父母间的依恋关系进一步加强。那些一会儿看不到爸爸妈妈号啕大哭、爸爸妈妈要离开时追着不肯撒手的孩子,到了3岁左右,会对父母有更加深刻的信赖,他们知道“爸爸妈妈算现在走了也会回来”,于是在父母外出时,他们能够开心地跟父母说:“注意安全,早些回来呀。”
    如过了3岁,孩子还是无法与父母分开,孩子可能是患有“分离焦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的回应关联不足,同时父母又希望孩子早些自立起来,因此孩子对分离有着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这种情况下,不要强行将孩子与父母分开,让孩子跟父母一起度过一些悠闲的时光吧。
    02  只知道吮吸手指
    孩子吮吸手指,有些情况是需要父母担心的,有的则不需要。
    实际上,孩子在母亲肚子中时便开始吮吸手指,但我们并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要吮吸手指。
    婴儿常有一些“反复动作”,比如扭动自己的手、脚或身体其他部位,以此来使自己的眼睛与手协调,并确认自己的身体机能正常。在这样的反复中,孩子会不断学到各种各样的新知识。
    到孩子1岁左右为止,吮吸手指作为“反复动作”中的一个,可以说是一种“无须担心的行为”。    但孩子3~4岁以后还继续吮吸手指的话,是一种“需要加以注意的行为”了。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可以玩各种各样的游戏了。游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从锻炼孩子的体能上来说,还是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上来说,甚至在培养孩子创造力方面,游戏都全方位地培养着孩子的各项能力。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不能将孩子放在那儿不管了,让他自己随便玩儿,父母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游戏的环境。让孩子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准备好适合孩子玩的玩具,父母陪孩子一起玩儿。为孩子创造一个有趣的氛围,孩子受到这样的刺激也会对游戏产生兴趣,之后孩子一个人时可以很开心地玩耍,和朋友一起时也可以自由奔跑,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运动。
    因此,如果3~4岁的孩子还在继续吮吸手指,说明孩子因为手上没有什么可以玩的而感到无聊。如果孩子有其他觉得很有趣的东西可以玩,应该是没有空闲去吮吸手指的。比起警告孩子“不许吸手指了”,不如给孩子营造一个可以让孩子沉浸在其中的游戏环境,并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吧。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我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一起玩儿呀”,那不妨试着去馆、保育所、幼儿园等场所看看吧。看看其他父母怎么和孩子相处,看看专业的保育职员又如何和孩子接触,相信父母会从中受到启发的。
    对于有些喜欢在睡前吮吸手指的孩子,比起告诉孩子“不要吸手指哦”,不如轻轻握起孩子的小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吧。
    如此一来,孩子会感到安心,渐渐改掉吮吸手指的惯。
    p384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