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氍毹上的尘梦 孟小冬全传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万伯翱,肖瑶 新华正版
  • 氍毹上的尘梦 孟小冬全传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万伯翱,肖瑶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氍毹上的尘梦 孟小冬全传 中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万伯翱,肖瑶 新华正版

26.5 4.6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万伯翱,肖瑶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25317

出版时间202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480页

字数205千字

定价58元

货号300_9787220125317

上书时间2024-06-05

凡凡图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本书是20世纪20—40年代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女老生”孟小冬的传记。
2、本书既有对孟小冬艺术成的结,同时也对孟小冬的两段感情进行了梳理和还原。
3、本书从“知人论世”的准则出发,以孟小冬一生的戏曲之路为主,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这位在中国戏剧目前堪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相媲的老生的传奇人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梨园皇后”。

目录:

回 无关风月 不论输赢/1

第二回 氍毹之上 极速成长/11

孟家之后 天选之女/18

拜师学艺 更近梨园/22

初登氍毹 一鸣惊人/26

锡城挑帘 梅开二度/30

大小世界 舞台/36

转战汉 初识玉兰/48

北闯津门 名震京师/52

第三回 梅孟之恋 龙凤之争/ 65

游龙戏凤 暗生情愫/69

梅孟结合 金屋深藏/88

突发命案 爱侣情变/97

风波不断 王皇决裂/107

吃斋念佛 紧要启事/117

第四回 立雪余门 师徒情深/125

正式拜师 得偿所愿/132

义无反顾 深造五年/147

情深义厚 师徒永诀/153

第五回 随杜迁港 终成眷属/159

杜寿义演 广陵绝唱/163

随杜迁港 杜孟大婚/174

痛失爱人 在港收徒/183

大千“动手” 小冬“动”/193

第六回 台北晚年 人间绝唱/207

屡次劝归 无功而返/209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211

另觅庇护 迁居台湾地区/215

台北十年 多半病中/223

“冬皇”遗音 人间绝唱/229

附录/231

《谈余叔岩》序言/233

纪念先师余叔岩先生/234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世纪2040年代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中国女老生”孟小冬的传记。全书以孟小冬的戏曲之路为主线,同时展现其温馨感人的亲情、真挚温暖的友情、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在艺术追求上的执着与坚韧,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气质若兰、孤傲如莲、有艺德有温度的京剧艺术家形象,而孟小冬身上表现出的对传统的坚守、高尚艺德、匠人精神,在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万伯翱,祖籍山东省东县。1962年秋,其父万里 同志送他到自然条件艰苦的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劳 动锻炼,曾受到、元帅、委 员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赞扬,成为当时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典型。1972年春入读河南 大学。后分配到参炮兵学院,后调入北京 武警队任团政委。1987年从部队转业到闷家 体委,任对外宣传出版处处长,中固体育杂 志社社长兼编辑、体育局人力资源开发 中心主任。2007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 学会会长。作者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 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出席了第六、七、 八届在北京举行的作协代表大会。 
    出版有散文集三十春秋四十春秋 五十春秋六十春秋元戎百姓共垂竿纵 谈梨园春秋我看红墙内外等;传记文学孟 小冬:氍毹上的尘梦粉墨春秋绝代佳人言 慧珠等:影视剧本贺帅夜擒大鱼少林 将军三个少女和她的影子等。 2012年9月,中国作协等单位在中国现 代文学馆主持举办“万伯翱文学创作五十周年暨 六十春秋新著研讨会”,政协副何鲁 丽、中国作协铁凝等和专家学者出席, 并对其人品和作品一致给予高度评价。

精彩内容:

    这一,来得有些迟,却又似乎刚刚好。
    孟小冬推着坐于轮椅之上的杜月笙,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大厅。厅堂虽只是简单地贴上了几个大红喜字,但里的冷清气氛却被到来的宾客们化为了非凡的热闹。
    自从迁至后,杜家的声势已大不如前。当年在上海一呼百应的盛况如同过眼云烟,变成了病榻之上的杜月笙在梦中才有的盛景。如今,莫说门庭冷清,连杜家几房太太、儿女也都是房门一关,互不往来。一三餐更是按照各自的味单独进行,着实忙坏了杜家的厨师和佣人们。
    来自上海的厨师汤永福师徒,每早、中、晚三餐都得按照顺序备好五六种不同的餐食,再分别由佣人送至各房间。除了偶尔有客光临,四房太太姚玉兰会主持在大厅开一两桌饭菜招待客人,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食药多过食饭”的杜月笙只能在病床上被人服侍着吃些清淡的上海烂糊面;姚玉兰则惯一个人吃些水饺;孟小冬因患有胃疾,常常只需食块西点、冲杯牛奶便已是一餐;而其余各人也都紧闭房门,自顾自地待在卧室用餐。在这三室一厅的公寓里,众人不仅鲜少同桌吃饭,甚至连见面交谈的次数也寥寥无几。时间一长,坚尼地台18号的杜公馆真的如同一间挤满了住客的旅店,毫无半分冢族感可言了。
    1950年11月29,一潭死水般的杜公馆像是迎来了新的生命,原本杂乱无章的厅堂被收拾得整齐妥当,堆满物品的走廊也被整理得宽敞亮堂。为了让这场仓促的婚礼尽可能显得体面一些,杜月笙早前特意委托他的门生在戏剧新报上刊登了一则关于“杜月笙与孟小冬大婚”的启事,mh~y嘱咐管家万墨林渡海到九龙,在品质的九龙饭店订了十桌贵的酒席,一桌高达九百港币。为确保饭菜的品相,更是加钱请饭店的几位大厨当亲赴公馆出菜。不过,受场地所限,杜月笙还借用了杜公馆楼上杜根泉家的大厅,才勉强摆下酒席。
    当晚,被邀请的宾客无一缺席,待到观礼时,所有人都挤在楼下不到三十方米的厅堂之中,共同见证杜孟二人重要的时刻。
    仪式开始,杜月笙由孟小冬搀扶着站在客厅,虽满面病容,但身着特意为婚礼定制的长袍马褂,倒依稀显出了其曾经身为上海大亨时的那般光彩。孟小冬依偎在杜月笙身旁,崭新的绲边半袖碎花旗袍配以明丽的彩,将孟小冬衬得神采奕奕,虽说此时的她已接近四十三岁的年纪,气韵却愈发动人。
    在众人热烈的掌声中,杜月笙笑盈盈地从衣袋里取出一枚钻戒,轻轻地将它套在了孟小冬左手的无名指上。这枚镶嵌着祖母绿宝石、闪耀着亮绿品光的大钻戒,并非普通的婚戒,而是杜月笙珍藏多年的心爱之物,如今,他将其作为爱情信物送给孟小冬,这其中的深意别人可以不知,孟小冬却十分明了。于是,她将感动之言变为不让旁人察觉的亲呢之举,用左手紧紧握住杜月笙的右手,杜月笙立即以深情目光回应。接着,孟小冬又向站在右方的姚玉兰行了一个大大的姊妹礼。
    随后,杜月笙命在场的儿子、媳妇、女儿和女婿等人一一向孟小冬行跪拜礼,并让他们从此和杜家二小姐杜美霞一样,称孟小冬为“妈咪”。作为回礼,“妈咪”拿出了杜月笙提前吩咐万墨林备好的礼物,送给“子女”们。依照晚辈们的喜好,礼物各有不同:儿子、女婿为花不一的不错西服衣料,女儿、儿媳则每人一块精致的舶来手表。
    礼成之后,六十二岁的新郎杜月笙在新娘孟小冬的陪伴下同全场的每一位宾客握手寒暄,而宾客们也都送出了真挚的。不久,杜月笙的说话声开始变得断断续续,越来越弱,孟小冬知其已有些体力不支,便先扶杜月笙坐下休息,再由她出面代杜向至亲好友们一一道谢。此举不仅让杜月笙十分感动,亦甚觉欣慰:他心里想做的每一件事、想说的每一句话,竟都能分毫不差地被孟小冬顾及。
    事实上,人秋以来,杜月笙的病情急转直下,一不如一,需靠氧气筒吸氧才得以缓解。或许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他的哮喘重疾在今晚竞一次也未发作。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