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世同堂(全2册) 中国文学名著读物 老舍 新华正版
  • 四世同堂(全2册) 中国文学名著读物 老舍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四世同堂(全2册) 中国文学名著读物 老舍 新华正版

27.5 5.3折 52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老舍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70364

出版时间201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1024页

字数854千字

定价52元

货号300_9787020170364

上书时间2024-05-18

凡凡图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惶惑

偷生

饥荒

内容简介:

四世同堂是老舍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于北京师范学校。历任北市立十七小学校长,京师学务局北郊劝学所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师,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山东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务部主任。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委员,北京市文联,中国作协副、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联副。1951年北京市授予其“艺术家”称号。著有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精彩内容:

    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声与炮声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的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为什么祁老太爷只预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呢?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理上,他以为北是天底下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北的灾难恰似一个人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不信,你看吧,祁老太爷会屈指算计:直皖战争有几个月?直奉战争又有好久?啊!听我的,咱们北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
    七七那一年,祁老太爷已经七十五岁。对家务,他早已不再心。他现在的重要工作是浇浇院中的盆花,说说老年间的故事,给笼中的小黄鸟添食换水,和携着重孙子孙女极慢极慢的去逛大街和护国寺。可是,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他老人家便没法不稍微点心了。谁教他是四世同堂的老太爷呢。
    儿子已经是过了五十岁的人,而儿媳的身体又老那么病病歪歪的,所以祁老太爷把长孙媳妇叫过来。老人家喜欢长孙媳妇,因为,她已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第二,她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一点也不像二孙媳妇那样把头发烫得烂鸡窝似的,看着心里闹得慌;第三,儿子不常住在家里,媳妇又多病,所以事实上是长孙与长孙媳妇当家,而长孙终在外教书,晚上还要预备功课与改卷子,那么一家十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便差不多都由长孙媳妇一手持了;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老人天公地道的得偏疼点她。还有,老人自幼长在北,耳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儿媳妇见了公公,当然要垂手侍立。可是,儿媳妇既是五十多岁的人,身上又经常的闹着点病;老人若不教她垂手侍立吧,便破坏了家规;教她立规矩吧,又于心不忍,所以不如干脆和长孙媳妇商议商议家中的大事。
    祁老人的背虽然有点弯,可是全家还属他的身量优选。在壮年的时候,他到处都被叫作“祁大个子”。高身量,长脸,他本应当很有威严,可是他的眼睛太小,一笑便变成一条缝子,于是人们只看见他的高大的身躯,而觉不出什么特别可敬畏的地方来。到了老年,他倒变得好看了一些:黄暗的脸,雪白的须眉,眼角腮旁全皱出永远含笑的纹溜;小眼深深的藏在笑纹与白眉中,看去是笑眯眯的显出和善;在他真发笑的时候,他的小眼放出一点点光,倒好像是有无限的智慧而不肯一下子全放出来似的。    把长孙媳妇叫来,老人用小胡梳轻轻的梳着白须,半天没有出声。老人在幼年只读过三本小书与六言杂字;与壮年吃尽苦处,独力置买了房子,成了家。他的儿子也只在私塾读过三年书,去学徒;直到了孙辈,才受了风气的推移,而去人大学读书。现在,他是老太爷,可是他觉得学问既不及儿子——儿子到如今还能背诵上下论语,而且写一笔被先生推奖的好字——更不及孙子,而很怕他们看不起他。因此,他对晚辈说话的时候是先愣一会儿,表示自己很会思想。对长孙媳妇,他本来无须这样,因为她识字并不多,而且到晚嘴中不是叫孩子,便是谈论油盐酱醋。不过,久天长,他已养成了这个惯,也只好教孙媳妇多站一会儿了。
    长孙媳妇没入过学校,所以没有学名。出嫁以后,才由她的丈夫像博士似的送给她一个名字——韵梅。韵梅两个字仿佛不甚走运,始终没能在祁家通行得开。公婆和老太爷自然没有喊她名字的惯与必要,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韵”与“梅”似乎都没多少关系。况且,老太爷以为“韵梅”和“运煤”既然同音,也应该同一个意思,“好吗,她忙到晚,你们还忍心教她去运煤吗?”这样一来,连她的丈夫也不好意思叫她了,于是她除了“大嫂”,“妈妈”等应得的称呼外,便成了“小顺儿的妈”;小顺儿是她的小男孩。
    小顺儿的妈长得不难看,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她走路,说话,吃饭,做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她梳头洗脸擦粉也全是快的,所以有时候碰巧了把粉擦得很匀,她好看一些;有时候没有擦匀,她不大顺眼。当她没有把粉擦好而被人家嘲笑的时候,她仍旧一点也不发急,而随着人家笑自己。她是天生的好脾气。
    祁老人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了两把,才对小顺儿的妈说:
    “咱们的粮食还有多少啊?”
    小顺儿的妈的又大又水灵的眼很快的转动了两下,已经猜到老太爷的心意。很脆很快的,她回答:
    “还够吃三个月的呢!”
    其实,家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