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大师国学 中国哲学 编者:伊宁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大师国学 中国哲学 编者:伊宁 新华正版

10.1 2.4折 42 全新

库存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伊宁

出版社中国纺织

ISBN9787518011940

出版时间2015-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04页

定价42元

货号105_9787518011940

上书时间2024-05-15

凡凡图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卷 章太炎概论国学


章 国学门径

 先来辨辨古书的真

 略通小学,再读古书

 知晓古代地名与地形

 辨文学之应用


第二章 国学略说

 诸子皆出于王官

 国势强弱决定文章盛衰

 国学之进步论

第二卷 朱自清谈诗说文


第三章 《诗经》新解

 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诗以言志,政治教化

 温柔敦厚的诗教


第四章 从乐府到唐诗

 风靡一世的汉乐府

 委婉尽情的《十九首》

 陶、谢--发现自然的诗人

 李白以诗话生活,杜甫以诗写时代


第五章 千古文章渊源

 辞,中国早的文

 议论与记事之文

 唐宋八大家开散文之宗派

 天下文章在桐城

第三卷 王国维品词论曲


第六章 人间词话话词境

 成大事的三种境界

 词以境界为上

 情真,景亦真

 作词当争义

 李煜的眼界

 苏辛之狂


第七章 一代元曲吟风流

 元剧文章可当一代之文学

 元曲,中国自然之文学

 关、白、马、郑

第四卷 鲁迅谈小说与文学史


第八章 小说的历史变迁

 从神话到神仙传

 志怪与志人

 传奇文的进步

 民娱乐的白话小说

 明小说两大潮流

 清小说四大派别


第九章 明清小说赏析

 《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红楼梦》:叙述皆存本真,正因写实而新鲜

 《金瓶梅》:叙风流之事,写尽世态炎凉

 《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儒林外史》: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第十章 汉文学的发展

 从文字到文章

 《书》有六体,《诗》有六义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文景相嗣的楚声

 汉武帝时的文学盛况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第五卷 季羡林漫谈国学


第十一章 杂议国学研究

 顺乎人心,应乎潮流

 何谓"学"

 历史研究应有的四种态度


第十二章 论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

 "三纲六纪"的境界

 生生不息的爱国传统



内容简介:

 民国大师国学主要对章太炎、朱自清、王国维、鲁迅、季羡林等国学大师其人其事其学术观点进行整理,还原出这些大师在诗文、词曲、小说、历史等不同领域中的建树,让大师我们走进国学,从传统的中找寻我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

  伊宁,记者,北京大学文学基地班。喜欢阅读有故事的人,在他们身上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每个人都不能生而知之,听别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

精彩内容:

 卷 章太炎概论国学 20世纪初有许多的学者,例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鲁迅、沈兼士、曹聚仁、刘文典这些名字都如雷贯耳,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们都出自同一个人的门下,那是章太炎。鲁迅在1936年临终时回忆其师章太炎说:“其生,以大勋章作扇坠,临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鲁迅的这番话奠定了后人对章太炎的评价基调,人们惯于称章太炎为家,而忽视了他的学术成。实际上,章太炎是我国民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而他的也是与学术分不开。 1869年,章太炎出生于浙江余杭的书香门第,祖父留下的藏书多达5000卷,后来家势衰微,章父立下“家训”希望子女们精研经史,重振门楣。章太炎在外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学文字音韵,研读说文解字尔雅义疏等经典。16岁时,章太炎参加“童子试”,当时的试题为:论灿烂之大清国。面对此题,章太炎皱起了眉头:战争之后,清软弱无能,中国的领土被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百姓遭到外国人的欺压,这样的大清国,“灿烂”从何谈起?于是,他奋笔疾书,将满腔愤怒泻于笔端,后呼吁道:“吾国民当务之急乃光复中华也。” 从此以后,章太炎毕生都致力于事业和国学的振兴。1897年,章太炎因参加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流亡本。1903年他为邹容军一书作序,被捕入狱三年。1906年,章太炎赴本参加同盟会,主持民报,主张“以国粹激励种”。从1905年起,在东京开设国学讲班,为钱玄同、鲁迅等留讲授国学经典。此后几年内陆续完方言国故论衡等著作,其中国故论衡为近代学术有数之巨制,开辟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哲学及心理学的现代化研究的先河。1913年,遭到袁世凯囚禁。被囚期间,章太炎仍然为钱玄同等人讲学不辍。1934年,在苏州创立章氏国学讲会,从各地负笈而来,住校者达百人之多。章太炎极为重视讲学,虽然重病在身,依然坚持上课,说“饭可不食,书仍要讲”。1936年春天,章太炎在国学讲会讲授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和诸子学略说。6月,刚给讲完尚书,不久,便猝然病逝。 章太炎生前,他的疯是出了名的,癫是出了名的,狂也是出了名的,而他的味道又远远不止于疯、癫、狂三项。他学问广博,造诣精深,是灵光岿然的国学大师,他那些著作,更绝非普通文人学者所能结撰。章太炎去世后,许寿堂把章太炎的文句集在一起,作成挽联云:“内云颉籀儒墨之文,外云玄奘义净之术,专志精微,穷研训诂;上无政党猥见之,下无懦夫奋矜之气,首正大谊,截断中流。” 章 国学门径 先来辨辨古书的真 【国学】  诠释经典之书,也有后人伪托,如孔安国尚书传郑氏孝经注孟子孙?疏之类,都是晋代的产品。不过“伪古文尚书”和“伪孔传”,比较的有些价值,所以还引起一部分人一时间的信仰。  以为真,我们要陷入迷途,所以不可不辨别清楚。但反过来看,因为极少部分的,怀疑,也是要使我们彷徨无所归宿的。如康有为以为汉以前的书都是伪的,都被王莽、刘歆改窜过,这话也只有他一个人这样说。我们如果相信他,便没有可读的古书了。 【品读大师】 据史料记载,牧野之战中,商纣王仓促应战,与周武王的差距过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视死如归,殊死搏斗。后来,在尚书?武成一篇上说商纣王的军队“血流漂杵”。孟子读了这篇尚书?武成,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成河呢?他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于是提醒后人不要盲目地信任尚书。 这是孟子辨伪的故事,大概也是辨古书真的早一例。古书是传承传统重要的载体,我们了解国学不可不读古书,然而古书也有真之分,因此章太炎先生在谈到“治国学的方法”时,首先一条是要“辨古书的真伪”,因为“对于古书没有明白哪一部是真,哪一部是伪,容易使我们走入迷途”。 那么,我们要分辨真的古书具体指哪些呢?我们常讲“经史子集”,即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部主要指儒家“十三经”及其相关的著作,史部指各种体裁的史书,子部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及类书,集部则是收录诗文词的集和专集。对于这四大类古书,章太炎先生指出,除了集部的内容很少有的之外,其余经、史、子三部都包含着很多的伪书,尤其是子部。 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先来看看经部。上面说到孟子疑书的故事,孟子怀疑的对象是尚书。尚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献集,保存了上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被称为中国现存早的史书。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孟子开了先例,后来的学者对于尚书也有很多疑问。例如宋代大儒朱熹怀疑尚书是伪造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一直到了清代,经过历代学者的证,才明白地指出,尚书五十八篇中,只有三十三篇是汉代时的“今文”所有,另二十五篇都是晋代梅颐所造。除了尚书之外,还有许多是伪造的,甚至,正如章太炎先生指出,经部书籍以及诠释经典的书当中,还有许多是明朝时期的人伪造的。这些伪书当中“伪古文尚书”还有些价值,其他的暂且不提了。 其次来看史书。我们知道,古时候的史书分正史和别史,正史是史官写的,没人敢造,但别史有许多伪书了。章太炎先生举例说,越绝书是汉代袁康所造,而托名孔子的弟子子贡所著。飞燕外传和汉武内传都是宋人伪造的,却列入汉魏丛书。看来古时候的人喜欢给自己的书冠上古代名人的名字。 子部中的伪书多,章太炎先生举出六种,吴子文子列子关尹子孔丛子和黄石公三略,先生认为前面三种还有价值,后面三种则不能相信。吴子据说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所作,然而书中记载的兵器当时是没有的,可想而知是后人伪造,若真把这本书当做“武经”来读,那是上当受骗了。文子据说是老子的弟子文子所作,而后来的学者发现,文子里面很多内容都是抄西汉时期的作品淮南子,而且已经有人证明它是西晋六朝人伪造的。对于列子,章太炎先生认为这本书做得不坏,很能打动人,但书中的内容确实所取材于佛经,而传入中国是东汉时期的事,不可能是战国时期的列子所作,真可想而知。 之,我们对于古书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如果把伪书当成真正的经典来看,不陷入迷惑。同时,章太炎先生也强调,虽然古书当中有些许是伪造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此而否定所有的古书,认为古书都是的,否则只能彷徨无所依了。 略通小学,再读古书 【国学】  三国以下的文章,十之八九我们能明了,其不能明了的部分,须借助于小学。唐代文家如韩昌黎、柳子厚的文章,虽是明白晓畅,却也有不能了解的地方。所以我说:看唐以前的文章,都要先研究一些小学。  哲学一科,似乎可以不通小学,但必专凭自我的观察,由观察而发表自我的意思,和古人绝缘,那才可以不必研究小学。倘仍要凭借古人,或引用古书,那么,不明白小学要闹笑话了。 【品读大师】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说:“凡作文章宜略识字。”所谓“识字”,是通“小学”的意思,韩愈说要写文章必须先通“小学”,我们现在研究古书自然也得从“小学”入手了,因此章太炎先生讲治国学的方法,第二条是“通小学”。那么究竟何谓“小学”呢?简单来说,“小学”在古代是古汉语文字学,古时候的入学,首先要学六书,因此把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叫做小学,因此章太炎先生说,小学在古时,原不过是小识字的书,但是因为古今语言变迁的缘故,过去的文字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因此需要专门作一番了解,才能读懂古书。 章太炎先生拿尚书来举例,汉书?艺文志说:“尚书直言也。”直言是白话,也是说尚书是用当时的白话写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然而我们读起来却觉得“佶屈聱牙”,晦涩得很,因为尚书里有很多内容是用商周时期河北的土话写的,我们自然读不懂,然而有一本书是专门解释这些土话的,那是尔雅,因此汉书?艺文志又说,“读尚书应用尔雅”,读了尔雅,自然能读懂尚书了。 那么,研究小学要如何入手呢?章太炎先生为我们提出了三条方法: 首先,通音韵。这一点讲的是字的读音。古人写书时,常常是同音的字通用,好像现在的人写了错别字一样,拿一个读音一样的字来代替真正要写的那个字。这本来不算麻烦,麻烦的事儿在于许多字的读音和古时候不一样,所以更读不懂了。因此,如果我们了解一些古时候的字的读音,知道哪个字和哪个字相通,读古书不难了。要了解音韵,可以去看音韵学这本书。 其次,明训诂。这一点讲的是字的含义。古时候,常常赋予某个字的意义,后人进而又引申为别的意义,与原来的意义有很大的差别,如果用后来的意义去理解古书,自然读不懂,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些古时候文字的含义。前面说到的尔雅是了解训诂的好书。 后,辨形体。这一点讲的是字的写法。同一个字,古时候的写法与现在的写法大有不同,例如很多书使用篆体写的,我们看不懂篆字,自然看不懂古书。对于字的形体,可以去看说文这本书。 章太炎先生强调说:“是正文字之小学,括形声义三者而其义始全。”章太炎指出,文字之所以能够流传,虽然凭借的是它的形体,但如果从根本上说,一个汉字,是先有的含义,然后有了声音能够说出来,后有形体能够写下来。因此,对于一个字,要知道它的写法、含义和读音,才算认得这个字,有一样不通,都不算是通小学。 说起小学的重要,先生以朱熹和毛西河举例说,朱熹一生研究四书五经,可研究了一辈子都没有弄得十分明白,正是因为他的小学功夫不扎实。而后来的毛西河爱挑朱熹的刺儿,但他的小学也不怎么样,所以挑刺也说得没有道理了。而清代的学者十分重视小学,因此他们对于古书的研究前进了许多。可见,通小学对于研究国学是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无论读古书或治文学哲学,通小学都是一件紧要的事。” 知晓古代地名与地形 【国学】  中国本来的地理,算不得独立的科学,只不过作为其他几种(史、经)的助手,也没曾研究到地质、地文的。我们现在要研究国学,所需要的也只是地志。  我在上节曾讲过“通小学”,现在又讲到“明地理”,本来还有“典章制度”也是应该提出的,所以不提出者,是因各朝的典章制度,史书上多已载明,无以今证古的必要。我们看那一朝史知道那一朝的典章制度够了。 【品读大师】 “会稽山”“陈留”“汴州”“身毒”“华容”,这些地名都是我们在读古书时常常遇见的,像这样的许多地名,眼看着十分熟悉,却又不知道究竟是哪里,于是读古书像读天书一般,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此章太炎先生谈治国学的方法,第三条是“明地理”,也是了解一些古代的重要地名和地形。 要了解地理又分为天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天然的即山川河流一类,一直在那里没有变过的,所以比较容易了解。章太炎先生乾隆时期的水道提纲一书,这本书讲山的地方比较少,水道到现在也变更了许多,不过大致是对的。至于大名鼎鼎的水经注,先生认为文采丰富,但是已经不太实用了。 人为的是人们设置的郡县之类,由于是人为的,经常有变化,所以证起来比较麻烦。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说,古来封建制度至秦改为郡县制度,已是变迁极大,数千年来,一变再变,也不知经过多少更张。那秦汉时代所置的郡,现在还能大略出,所置的县有些模糊了;战国时各国的地界,也还可以大致出,而各国战争的地点,却也很不明白了。章太炎先生看大清一统志和李申耆五种,记载的内容较为详细可靠。 章太炎先生讲“明地理”主要是针对读史书而言,史书上涉及的地名十分繁杂,又不可不懂。比如历许多的战争,所以胜所以败的原因有许多和地形有关,如果不了解地形自然不明白其中的原委。在先生看来,二十四史中难研究的是南北史和元史。原因在于,东晋以后,五胡闯入内地,北方的人士多数南迁。他们数千人所住的地,侨置一州,我们对于南北史中那些侨置的地名,实在容易弄混。而元帝成吉思汗拓展地域很广,元史中涉及许多西伯利亚和欧洲东部的地名,是我们比较不熟悉的。 当然,不论是读历史,还是治文学、哲学,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地名与地形是很有帮助的。章太炎先生指出,不明白地理而研究国学,容易发生三种谬误。首先是臆测的谬误,这是因为历一些时代南北隔绝,北方的作者对于南方的地理不清楚,南方的作者对于北方的地理也不清楚,例如水经注,对于北方地势,还能正确,记述南方的地志,错误很多,福建人郑樵所著通志,也错得很多。我们若是跟着这些错误的解释来读,永远不能了解了。其次是纠缠的错误,中国幅员辽阔,有许多相同的地名,例如我们有吉林省、吉林市,古代也是如此,不能不加以区别。后是意会的错误,古书上许多地名与的许多地名相同,于是许多人便认为是同一个地方,实际上却相隔万里。例如诸葛亮五月渡泸一事,泸水是现在的金沙江,诸葛亮所渡之地,是现在四川宁远。后人因为唐代曾在四川置泸州,大家误以为诸葛亮五月渡泸是在此地。由此可见“明地理”的重要了。 辨文学之应用 【国学】  自从韩退之崛起,推翻骈体,后来散体的声势很大。宋人把古代经典都是散体、何必用骈体做宣扬的旗帜。清代阮芸台起而推倒散体,抬出孔老夫子来,说孔子在易经里所著的文言系辞,都是骈体的。实则这种争执都是无谓的。  尚书?顾命篇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一语,从前都没能解这两个“肄”字的用意,到清代江艮庭始说明多一肄字,乃直写当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