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缀集 散文 钱锺书 新华正版
  • 七缀集 散文 钱锺书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七缀集 散文 钱锺书 新华正版

15.3 4.3折 36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钱锺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5964

出版时间2019-10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186页

字数122千字

定价36元

货号732_9787108065964

上书时间2024-06-15

凡凡图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修订本前言



中国诗与中国画

读《拉奥孔》

通感

林纾的翻译

诗可以怨

汉译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

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寓言、一篇小说

附录

《也是集》原序

《旧文四篇》原序

内容简介:

七缀集(新版)是旧文四篇和半部也是集的合并。前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七九年九月出版,后书由广角镜出版社于一九八四年三月出版,两书原有的短序保存为本集的附录。旧文四篇于五年前问世,早已很难买到。也是集虽然在新出版,但不便在内地销售。我国读者似乎有个惯,买不到书,向常常无能为力的作者本人写信诉苦。有一位读者——也许该说,一位无书而欲读者——来信,要求我把也是集和旧文四篇会聚一起,在京沪出版,以便流传。我遵照他善意的建议,也借机会把前四篇大大改动一下,又在后三篇里作了些小修订;删去也是集的下半部,因为那只是从谈艺录新本里摘选的,而北京中华书局明年初出版谈艺录全书了。这七缀集(新版)是拼拆缀补而成,内容有新旧七篇文章。我想起古代“五缀衣”、“七缀钵”等名目,题为七缀集。当年旧文四篇的编成出版,多亏了魏同贤同志的热心和大力。这一次,依然是他的热心和大力,使下面几篇半中不西、半洋不古的研究文章,仍由以整理中国古典著作闻名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仿佛“半吊子”、“二毛子”之类还可以作为“古君子”的团结对象。我向他致深切的感谢。

精彩内容:

中国诗与中国画    一    这不是一篇文艺批评,而是文艺批评目前一个问题的澄清。它并不对中国旧诗和旧画试作任何估价,而只阐明中国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价。    当然,文艺批评史很可能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学者们要集中心力,保卫专题研究的纯粹,把批评目前涉及的文艺作品,也作为干扰物而排除,不去理会,也不能鉴别。不过,批评史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批评。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也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也是当时一种文艺风气的表示。一个艺术家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了他的范围。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种模仿”(grade da gegentheil tun it auch eine nachahmung);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但仍要和它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on touche encore a on tem et tre fort meme quand on le repoue)。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看得清楚。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是传统。传统有惰,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形成惯,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演变的事物。批评目前这类权宜应变的现象,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正经”(ipocriia letteraria),表示传统并不呆板,而具有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它一方面把规律定得严,抑遏新风气的发生;而另一方面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于因对抗而地位摇动。它也颇有外交老手的“富于弹的坚定”(elatic or fleble rigidity)那种味道。传统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愈迫切;于是不再能委屈求全,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表现。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更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圣佩韦认为当时法国的浪漫诗派蜕变于法国十六世纪的诗歌。中国也常有相类的努力。明、清批评家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挂钩;我们自己时代看到提倡“中国文学改良”的学者煞费心机写了上溯古代的中国白话文学史,又看到白话散文家在讲新文学源流时,远追明代“”、“竟陵”两派。这种事后追认先驱(prefiguration retroactive)的事例,仿佛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或封建皇朝的大官僚诰赠三代祖宗,在文学目前数见不鲜。它会影响创作,使新作品从自发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法;它也改造传统,使旧作品产生新意义,沾上新气息,增添新价值。    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观见审”(元行冲释疑),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像“不识庐山真面目,”(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瞰远瞩,旧的批评家未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人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田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定”(upitio),旁人难于意会。释袜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目前的惯例罢。    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