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小时天文课 自然科学 (法)帕斯卡·德康 新华正版
  • 24小时天文课 自然科学 (法)帕斯卡·德康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24小时天文课 自然科学 (法)帕斯卡·德康 新华正版

20.2 4.8折 42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帕斯卡·德康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59637

出版时间2022-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24页

字数111千字

定价42元

货号732_9787559659637

上书时间2024-05-08

凡凡图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星空知道生活的!跟着巴黎天文台科普讲师,来一场24小时星空之旅!看看星星、月亮、太阳如何影响人们的常生活。

目录:

引言

00:00 61秒的一分钟

01:00 天文学家的发明

02:00 月食

03:00 黑夜是如何产生的?

04:00 凡·高了解星星吗?

05:00 月亮并非所想的那样圆

06:00 一周七天的名字从哪里来?

07:00 为什么地球有一年四季?

08:00 十二星座的歌声

09:00 谁发明了闰年?

10:00 期不定的复活节

11:00 月球对潮汐的影响

12:00 什么是世界时?

13:00 食:白天现身的月亮

14:00 炎炎夏是糟糕的天气吗?

15:00 圣诞树顶的星星

16:00 阳光创造的“教”

17:00 夏至与冬至的悖论

18:00 天空为什么是蓝的?

19:00 斋月和月亮的关系

20:00 制造错觉的月球

21:00 蓝精灵是如何诞生的?

22:00 月亮在哪里?

23:00 天外来客

内容简介:

天文学是一门令人着迷的科学,常常被认为遥不可及,实际上却与人们的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本小书里,作者将带领我们穿梭于时空之中,从古埃及王朝到21世纪,从罗马到巴黎,再到格林尼治。
    全书以24小时为线索,分为24章,每章提出一个常生活中常提及的问题,并以通俗的语言对此加以解释和概括,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天体运动对常生活的影响。
    这些主题基本涵盖了整个天文学和相关科学的领域,包括球面天文学、天体力学、宇宙学、行星学、计量学、时间测量、光现象等。书中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读者对这些领域形成的了解,启发读者建立对天文学的兴趣。

作者简介:

帕斯卡德康,任职于巴黎天文台,是天文计算与信息服务部(car)的负责人,自2015年起担任天文台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代表,是法国天文学杂志成员,也是巴黎天文台讲师。专注于天文观测及天体历算,曾发表多篇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相关,擅长以通俗的语言做出专业的描述,为大众读者解释天文学的奥秘。

精彩内容:

    00:00
    61秒的一分钟
    你还记得自己在2016年12月3123点59分的时候做了什么吗?很可能是慌忙地从睡梦中醒来,急切等待着进入2017年的倒数计时。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新年快乐!和其他千百万人一样,你飞快地在手机上敲击打字,向朋友们发送新年的。然而,这一年来得有些早。准确地说,是早了1秒钟。实际上,2016年的后一分钟藏着一个陷阱。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这一分钟比常的时间多出1秒—不是60秒,而是61秒。正确的新年即将开始方法应该是数两遍“零”。
    是什么神秘的原因让这一分钟比其他时间更长,变得如此与众不同?又是谁决定在这一年的后一分钟加上额外的1秒?
    是几个在巴黎工作的人,确切地说是在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和参系服务处(ier)工作的人。这几个人肩负重任,确保我们的手表和时钟保持准确,于在分秒间产生偏差。他们的工作内容是:一旦国际地球自转和参系服务处决定增加1秒钟,他们会在12月31或者6月30的23:59:59后将时间为23:59:60,在此之后时钟才会显示为00:00:00。
    时间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增加了1秒钟。这让我想起一部由非洲童话改编的动画片—叽里咕噜历险记,其中的片头歌曲中有一句歌词:叽里咕噜并不高,胆子可不小。我们所说的这一闰秒可以叫作“叽里咕噜的一秒”—自1972年以来,已经出现了27个这样的闰秒——以此校正标准时间。正因如此,太阳才能在正午时分升到天空很好。如果没有闰秒,太阳有会在我们手表指针还在半夜时升上天空:积少成多,分秒相加会造成巨大的差异。
    要理解闰秒的产生必须知道时间是如何测量的。时间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从实际的角度看,我们并不需要知道什么是时间,重要的是知道几点几分。对于人类而言,不论一件事是否有历史意义,记录时间都是非常重要的。记录时间可以让人们创造一段完整的历史,使人彼此相见,避因为迟到而错过见面,还能测量或比较每段时间的长短,或者庆祝新年的到来。不论是对我们的还是历史,对个人、群体或是整个人类,时间的记录都必不可少。
    测量时间需要以准确的方式将每分每秒尽可能划分到小单位。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构成了时间的层划分,简单的例子是地球自转,它的时长是通过太阳从同一方向连续升起的周期测量得出的。地球自转这个现象能够帮助我们定义有24个小时,每个小时有60分钟(parminutaprima),意为“每小份的个”。
    每分钟还会被划分成60等份,每份1秒钟(parecundaminuta),意为“每小份的第二个”。“分钟”和“秒”这两个词在中世纪拉丁语中已出现。1天也被定义为86400秒(有24小时,1小时有60分,1分有60秒,即60×60×24=86400),这是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时间单位将的秒数相加,以秒来衡量时间。这种方法是通过一个振荡器和用于振荡次数的设备实现的。
    比如,一个基本的振荡器由摆垂构成,这个摆垂围绕一个指定的位置摆动。把一个小小的钢球或者铜球系在1米长的绳子一端,然后将它放在初始位置后松手,摆垂会开始运动,每次摆动的时间是1秒,这不是非常奇妙吗?
    从摆垂开始运动起,只要小球摆动的次数可以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次数多少取决于连接小球的绳子长短。实际上它的长度不是1米而是993.93毫米,而且测量地点必须在巴黎,此时小球在24小时内摆动86400次。如果是在赤道,小球摆动一次的时间要比在巴黎摆动一次的时间长0.0015秒,在24小时内只能摆动86271次,这是因为地球在赤道对摆垂的引力更小,完成一次摆动需要的时间更长。为了使小球完成86400次摆动,我们需要将绳子的长度减少3毫米。
    这种方法简单而且十分准确,能够同时定义以秒计算的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这里所说的长度单位是小球每摆动1秒所对应的绳子的长度。早在1670年,巴黎天文台杰出的天文学家阿比皮卡德(abbépicard)曾提出这一方法。直到1672年,在前往卡宴1的一次天文探测中,人们才发现这一现象,小锤在赤道摆动1秒所对应的绳子长度需要减少3毫米。这一发现否定了此前“绳摆长短标准具有普适”的观点。
    在之后的一个世纪,为了更接近于摆垂每秒运动的长度,人们在1799年采用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即1米等于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1/40000000。换句话说,我们取1/4巴黎子午线的长度,也是这条经线上赤道到极点的距离,把这一长度分成1000万等份,每份是1米,而且这1米非常接近摆垂每秒运动对应的长度。这也是地球周长非常接近于4000万米的原因。
    1秒、2秒、3秒为了测量连续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摆垂必须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系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无法低于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因此,为了提高时间测量的精度,需要装配一个更快的振荡器,使它可以在1秒内摆动更多次,这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同样的道理。刻度尺通常会准确到毫米,如果需要读到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