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社会文化丛书
  • 清代社会文化丛书
  • 清代社会文化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代社会文化丛书

3 八五品

仅1件

安徽阜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兰霞 著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Y921

上书时间2021-04-20

丁老头书屋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兰霞 著
  •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7-08
  • 版次 1
  • ISBN 9787205038557
  • 定价 43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页
  • 字数 92千字
【内容简介】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最后一个王朝。如从公元1636年满族领袖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创立大清政权算起,中经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北京,成为取代明朝统治全国的中央政权,到公元1911年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所推翻,前后共经历了26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的封建王朝之一。清代从勃兴、繁荣到衰亡的进程中,曾创造出中国封建社会其他王朝未曾有过的辉煌业绩,无论是百年的康乾盛世,灿烂的文化成就,民族关系的处理,还是辽阔版图的奠定,都可以说是世界上少有的泱泱大国。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富有内蕴的精神资源,在国内哺育了人口众多的华夏民族,在国外,文明远播,给周围国家与人民以深远的影响。

  清代社会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总结的历史课题,它的优秀成就可以激励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它的沉痛教训,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清史研究领域中,社会文化课题近年来受到中外
  学者的关注,说明研究领域迅速地扩大,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回顾清代社会,文化成就是相当可观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清代社会文化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重新认识,使我们看到一大批学者,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果,居于当时的世界学术前列。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构成了清代社会文化的主体。虽然到了鸦片战争之后,外国殖民者的侵入,打开了封闭过久的国门,使清代社会文化中出现了新的因素、新的局面,但它根源于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沃土中的内核,仍然是
  启肇新时代文化的基石,两者的联系密不可分,也是割不断的。

  探讨清代社会文化时,使人明显地感觉到有两大特色始终贯穿在全部内容中,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性和两次文化大冲撞。这不同于其他封建朝代的两大特色,正是构成清代社会文化的基本线索,它的出现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清代社会文化的面貌。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第一,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历史和时代赋予它对封建文化进行总结的使命,它完成了这个重大使命。

  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是数千年延续发展的历史结晶。这种漫长的发展历程,使社会文化深深扎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加上历代学者的辛勤耕耘和精心浇灌,使这棵参天巨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种长期文化创作的代代沉积,使有清一代学人有幸在高于其他朝代先哲的起点上,开创自己的文化业绩,而且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先哲,达到文化新的制高点。这种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集大成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它新的活力和创造性。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清朝统治者在前期(指鸦片战争前)所执行的文化政策,固然有其消极的方面,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基本符合国情,顺乎时代潮流的,加上较为稳定的社会、繁荣的经济、济济的人才,更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清代的社会文化,在某些重要领域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顶峰。

  第二,有清一代两次文化大冲撞,对清代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一次文化大冲撞发生在清初。公元1644年清朝定鼎北京,标志少数民族满族成了中华民族中的统治者。以满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带来的是满族文化,但它却陷入了汉民族和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由于清初满族统治集团为取代明朝在各方面做了充分准备,所以入主中原后,在满汉文化冲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采取了保持自己以“国语骑射”为特色的满族文化作为回应。同时,主动接受并大力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族传统文化。这是一种高于满族文化的文化,从而
  化消了满汉文化相互接受的心理隔阂,积极地促进满汉文化的融合,其结果不仅迅速地提高了满族文化,甚至产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一大批学者文人,并取得了与汉族学者文人并驾齐驱的学术地位。同时,由于满文化为汉文化注入了生机,使一度低迷、空幻的汉文化出现了复苏的局面,传统的封建文化有了新出路,再现了蓬勃发展的新态势。清初满汉文化的大冲撞,使清代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简介】
刘兰霞,1972年生。199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从师南炳文先生攻读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先后致力于明清历史地理、科技文化史的研究。曾在《历史教学》等刊物上发表《坤舆万国全图》、《明代北京盛况的真实反映—
【目录】
水畅河清:治河专家靳辅、陈潢

总序

引言

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

二 清初的河患

三 康熙帝的忧虑

四 实心任事的安徽巡抚靳辅

五 布衣之交陈潢

六 顺水之性的宝贵建议

七 顺水性之要,必以度势为先

八 靳、陈二人的“一劳永逸之计”

九 治水必始自下流

十 巧修高家堰

十一 独辟蹊径的堵决法

十二 改建南运口

十三 巨浸永安

十四 大修归仁堤

十五 皂河工程

十六 “河伯降生”

十七 与水天争命

十八 舌战崔维雅

十九 大修告成

二十 焕然一新的河务

二十一 知人善任

二十二 视治河如治军

二十三 皇帝的支持

二十四 靳辅的“实话”

二十五 再创新业绩

二十六 “治河不难,而难众口”

二十七 危机在伏

二十八 下河问题的首次争议

二十九 风云再起

三十 靳、孙之争

三十一 减水坝的“功”、“过”

三十二 靳、陈的下河计划与下河之议的再停

三十三 成为“众矢之的”

三十四 靳辅的自辩

三十五 雪上加霜 卷入“明珠案”

三十六 下河之议的结束和靳辅罢官

三十七 壮志未酬身先死

三十八 真相大白

三十九 靳辅罢官以后

四十 三膺总河

四十一 义友丹心

四十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四十三 不朽的丰碑,深刻的启示

浓缩天地:避暑山庄营造技艺

弃旧图新:清末共和潮

翰墨奇人:书画名家评说

救亡求存:清末维新潮

源同流分:民间宗教与结社

文坛佳秀:妇女作家群

一枝独秀:清代禅宗隆兴

独树一帜:戴震与乾嘉学派

梨园春花:地方戏曲与京剧

独入佳境:满族宗室文学

数算大师:梅文鼎与天文历算

跨出国门:清末出国潮

名著迭出:清代小说刍议

落日晚钟:清代太监制度

建储争斗:秘密建储与垂帘听政

金榜题名:清代科举述要

功在史册:满语满文及文献

再添秀色:满族官民服饰

放眼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

四季飘香:清代节令与佳肴

亘古盛举:《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

满蒙联姻:清代宫廷婚俗

市井风情:京城庙会与厂甸

史林巨匠:章学诚与史著

迈向近代:剪辫与放足

雄视四方:清帝巡狩活动

御用工具:监察机构与监察活动

舆地图籍:《异域录》与《大清一统志》

杏坛春秋:书院兴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