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抵抗、信仰与身份
一部新颖独特的文化记忆研究 了解文化记忆如何在边缘群体中发挥作用
¥
46
7.0折
¥
66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珍妮特·罗德里格斯,特德·福蒂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44442
出版时间2024-12
装帧平装
定价66元
上书时间2025-01-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读者对象:对历史理论、文化记忆、历史人类学、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感兴趣的读者
宣传语:
一部新颖独特的文化记忆研究
了解文化记忆如何在边缘群体中发挥作用
相关推荐:
在近年来已趋于饱和的记忆研究领域,这本案例研究集是对记忆及其社会影响研究的有益补充……读完这些研究,不止一位评论家会倾向于认为身份认同的形成介于文化创伤和宗教意识形态之间,有必要研究所有可能的证据,以形成最有根据的假设。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斯科特·奈尔森(Scott Nelson)
编辑推荐:
文化记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在那些为了生存而斗争的边缘群体中它是如何传承下去的?在汗牛充栋的文化记忆研究成果中,珍妮特·罗德里格斯和特德·福蒂尔合著的这部作品给出了独特见解。他们借用由扬·阿斯曼系统提出的“文化记忆”的术语,通过四个案例研究,回顾了这些为生存而斗争的边缘化群体受压迫的历史,认为宗教文化在他们为身份认同而斗争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受压迫的群体来说,文化记忆孕育着抵抗精神,不仅帮助他们延续了文化传统,还进一步塑造了他们当下的生活方式。
内容简介:
记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至关重要。当记忆成为群体认同的来源,成为充满情感寄托的创造性过程,它作为文化生存机制的重要性便由此显露。本书的两位作者——解放神学家珍妮特•罗德里格斯、文化人类学家特德•福蒂尔——借助四个精彩案例试图探究以下问题:文化记忆有何作用?它维持集体信念,保持文化独特性的机制何在?在面对文化压迫时它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使人们进行反抗?四个案例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文化记忆在身份认同、信仰延续和文化抵抗中的价值。本书旨在就边缘文化群体的文化记忆问题展开多角度论述,以体现理解文化记忆问题的多种可行性方法。
作译者简介:
珍妮特·罗德里格斯(Jeanette Rodríguez),美国西雅图大学神学和宗教学教授,曾任系主任,主要从事美国拉丁裔宗教史、解放神学、女性研究,著有《瓜达卢佩圣母:美国墨西哥裔妇女的信仰和赋权》《我们生活的故事》等,参与合作编撰《拉丁女性主义神学读本》。
特德·福蒂尔(Ted Fortier),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西雅图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尤其是印第安人的天主教信仰研究。著有《宗教与抵抗:科达伦印第安人与耶稣会传教士的相遇》等。
李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跨文化研究及族裔文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译有《优雅的福音:20世纪初的在华美国女传教士》等。
目录:
前言:源于经验的问题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文化记忆的概念
第二章 形象的力量:瓜达卢佩圣母
第三章 秘密与仪式的力量:雅基人的抵抗与精神
第四章 叙事的力量:与穷人并肩的奥斯卡·罗梅罗大主教
第五章 文化融合与文化适应的力量:墨西哥恰帕斯地区的策尔塔尔玛雅人
第六章 若干反思
附录一 墨西哥独立后政治运动年表
附录二 国际重大事件及其对土著政治运动的影响
附录三 《圣安德烈斯协议》(《印第安人权与文化法规》,1996)
精彩试读:
理解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和神话有相似之处。正如卡尔·贝尔(Carl Becker)指出的:“历史是对说过和做过的事情的记忆。”“作为被建构的产物,历史部分源于亲历者的描述,部分源于记载事件参与者记忆的原始档案。但我们坚持认为,历史记忆是在特定世界观影响下对文化相关“事实”的重新建构。例如,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提醒我们警惕那些受历史进程影响却往往伪装成“事实”的东西,并需要解构它们。因此,我们会把在下文各章中出现的案例置于这些群体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讨论。
和历史记忆一样,文化记忆也根植于现实事件,受环境影响,并表现为一系列图像、符号和情感的复合结构,甚至比“事实”更具说服力。各种各样的历史记忆以文本、口述史、传说、戏剧和回忆的形式来传播。在赫伯特·赫希(Herbert Hirsch)看来,这些记忆不一定是有序的或线性的:
为了从兰格所谓的“记忆的废墟”上重建我们的历史……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所谓记忆,部分源于我们能记起的那些经验,部分源于我们听过的某个作为家族或族群神话的事件,部分地由脑海中残留的家族事件的影像重新组合。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个人的回忆体现的既是个人的过去也是集体的过去。它试图将人类记忆中的事件进行编年史式的排列。历史是由一系列社会力量推动的,包括经济、宗教和制度,而政治、技术、意识形态和军事又起到主要作用。历史学家以书写历史的方式来创造记忆,而我在书写记忆的时候也是在建构一种对记忆和历史的思考方式,由此形成分析和解释某些现象的范式和思维方式。
有时,某些历史记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甚至能定义一个民族的本质,成为他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屠杀事件。朱迪思·米勒(Judith Miler)指出:“大屠杀这一事件……它的意义只可能在一点一滴中显示出来——只有我们在某个故事、某段记忆、某个时间与它相遇时,才显示出意义。”对此犹太人会呼喊“悲剧再也不要重演!”只有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仍在流传,并保持鲜活,他们的幸存才有意义。在神学家亚伯拉罕·约书亚·赫舍尔(Abraham Joshua Heschel)看来,正是由于不愿意切断记忆的纽带,犹太人的文化精神才能留存至今:
为何我们世世代代向往那片神圣的应许之地?因为记忆。这是一条缓慢而寂静的溪流,一条从未被忘却的记忆之流,在真正有所信仰之前,我们就已经被它滋养。信仰就是铭记。我们存在的本质就是记忆,我们生活就是提醒自己不要遗忘,把记住的一切说出来。
文化记忆的力量在于在思想上如何选择某些特定的记忆,并将其铭刻在公众的记忆之中。
与神话(myth)一样,文化记忆既源于历史现实,也会发生演变。神话是传播具有历史根源事件的有力工具,承载着大量的文化记忆。例如北美神话就是围绕着乔治·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及个人主义的文化记忆展开的。我们认为文化记忆的特征之一就是神圣性,这里参考了温迪·多尼格·奥弗莱厄(Wendy Doniger O’Flaherty)对神话或故事的解释:
神话是由某个民族共享的神圣的故事,其中潜藏着本民族最重要的意义;人们确信,那是一个关于过去某个大事件的故事……因为被世代铭记,这一事件在当下仍有意义;那是一个故事,也是更多故事的一部分。
假设故事是神圣的,立刻会让我们思考其中的宗教意义:关子生与死、神灵显现、创造世界、人性、文化、终极意义等。在论及文化记忆时很难将宗教和社会心理学因素从中剥离开来,因为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神话发生演变的特征,也就是文化记忆在形成过程中发生演变的特征。因此,文化记忆传递的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的经验,这种经验在文化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又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就此而言,瓜达卢佩圣母的神话/故事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象征……(因为)它寄托着大多数人的希望,以及他们的渴求”,同时也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
文化记忆可能起源于某次大灾难。事实上,许多文化记忆往往产生于某些具有变革性的事件,并因此促使一个民族重新认识自己。无论是将特定事件铭刻在文化记忆里,还是帮助人们保持集体身份,文化都通过口头传说、文字记录、图像、仪式和戏剧代代相传。因为它仍旧保持着生命力,并将过去的那些事件不断传承,所以文化记忆总是在图像、符号、情感或事件中得以唤起,他们不囿于过去,至今仍在不断地赋予现在意义。
——摘自第一章“文化记忆的概念”,注释从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