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桥德国戏剧史 [美]西蒙·威廉斯 [德]迈克·汉布格尔 主编
  • 剑桥德国戏剧史 [美]西蒙·威廉斯 [德]迈克·汉布格尔 主编
  • 剑桥德国戏剧史 [美]西蒙·威廉斯 [德]迈克·汉布格尔 主编
  • 剑桥德国戏剧史 [美]西蒙·威廉斯 [德]迈克·汉布格尔 主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剑桥德国戏剧史 [美]西蒙·威廉斯 [德]迈克·汉布格尔 主编

德国戏剧史经典入门读物

115 7.3折 158 全新

库存10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西蒙·威廉斯 [德]迈克·汉布格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39158

出版时间2024-10

版次1

装帧精装

定价158元

上书时间2024-10-12

左右视界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德国戏剧史经典入门读物

编辑推荐:

★文本经典

本书英文原版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经典文本、专业译者,使本书成为研究与了解德国戏剧史的重要资料。

★内容广泛

本书时间跨度大、内容广泛,梳理了10世纪至今德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脉络,涵盖表演、导演、剧本写作、布景设计和剧院建筑等重要方面。本书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中世纪、巴洛克、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狂飙突进运动、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等德国戏剧流派,18世纪的莱辛、歌德和席勒、19世纪的瓦格纳和豪普特曼、20世纪的莱因哈特和布莱希特等德国剧作家。

★作者专业

本书由15位国际知名的德国戏剧学者执笔,主编西蒙·威廉斯、迈克·汉布格尔,分章作者埃克哈德·西蒙、乔治·布兰特、安东尼·米奇等,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等,都是德国戏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

      ★设计制作

封面与工艺

精装壳封,布艺书脊,书名烫金,潘通橄榄绿专色印刷。

开本与版式

经典32开设计,版式舒朗,易于翻阅携带。20余幅历史珍贵插图,生动再现德国经典戏剧。

纸张与印装

圆脊锁线,180°平摊,提升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本书是“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之一,本书时间跨度大、内容广泛,梳理了10世纪至今德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脉络,涵盖表演、导演、剧本写作、布景设计和剧院建筑等重要方面。                                                                                                                                                                                                                                                                                                                                                                                             

本书详细论述了中世纪、巴洛克、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狂飙突进运动、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等德国戏剧流派,浓墨重彩地介绍了18世纪的莱辛、歌德和席勒、19世纪的瓦格纳和豪普特曼、20世纪的莱因哈特和布莱希特等德国剧作家。

作译者简介:

西蒙·威廉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戏剧和舞蹈系教授、系主任,著述颇丰,涵盖欧洲大陆戏剧、表演史、莎剧表演和歌剧史领域。主要著作有《18—19世纪的德国演员》《1586—1914年德国舞台上的莎士比亚》《理查德·瓦格纳与节日剧院》《瓦格纳与浪漫主义英雄》等。

迈克·汉布格尔,柏林德意志剧院编剧和导演,参与德、英、美和西班牙多部戏剧的制作。曾在柏林的洪堡大学、恩斯特·布施戏剧学院、艺术大学以及莱比锡和格拉茨任教。曾翻译莎士比亚、肖恩·奥凯西、阿瑟·米勒、田纳西·威㾾斯、阿方索·阿莱格里亚的剧作。

秦喜清,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早期电影史、比较电影史、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实践、西方现当代美学思潮。

目录: 

插图目录 /  IX

编著者简介 /  XIII

前言

迈克·汉布格尔 西蒙·威廉斯 / 1

第一章 德国中世纪戏剧 :从 10 世纪到 1600 年

埃克哈德·西蒙 / 9

第二章 德国巴洛克戏剧与巡回演员,1550—1750

乔治·布兰特 / 56

第三章 古典戏剧与市民社会的形成,1720—1832

安东尼·米奇  / 96

第四章 现实主义戏剧与资产阶级价值观,1750—1900

马尔温·卡尔森  / 133

第五章 德国戏剧的浪漫精神,1790—1910

西蒙·威廉斯  / 174

第六章 从狂飙突进运动到布莱希特的异见戏剧,1770—1920

希尔达·梅尔德伦·布朗  / 211

第七章 导演的崛起,1850—1939

克里斯多弗·英尼斯  / 243

第八章 自然主义、表现主义与布莱希特 :

与现代性对话的戏剧,1890—1960

大卫·巴尼特  / 281

第九章 民族主义及其对德国戏剧的影响,1790—2000

斯蒂芬·威尔默  / 312

第十章 德国剧场的建筑空间实验

威廉·F. 孔代 托马斯·伊默尔 /354

第十一章 20 世纪德国舞台美术的革命

威廉·霍特曼  / 392

第十二章 当代德国戏剧的剧本创作 :再现及其不满, 1960—2006

大卫·巴尼特  / 437

第十三章 现当代德国戏剧的导演与演员,1945—2000

米夏埃尔·拉布  / 476

第十四章 德国戏剧的延续模式 :跨文化主义、表演与文化使命

艾利卡·费尔—李希特 / 517

第十五章 2007 年柏林戏剧节

迈克·汉布格尔 西蒙·威廉斯 / 543

主要参考文献  /  567

索引 /  573

试读:

歌德的浪漫主义戏剧《浮士德》

在现在大部分德国人的心目中,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依然是德语的戏剧高峰,没有比这部作品能更好地说明表演浪漫主义戏剧的困境。歌德可能会质疑任何给他的悲剧贴上“浪漫主义”标签的做法,因为他在晚年的时候,特别摒弃浪漫主义,认为它是一种“病态”。但是,1771—1808 年他时断时续创作的《浮士德》(第一部)实际上是对德国戏剧史的总结。

开头的剧院序曲回顾了17世纪的巡回演员,天堂序曲则回顾了此前的中世纪宗教戏剧,此剧大部分内容使用的押韵打油诗,使人想起 16 世纪的流行诗歌,正如格雷琴所唱的那些民谣;只表现故事的高潮时刻,使人想到莎士比亚;格雷琴片段中的小镇氛围,使人想到伊夫兰感伤剧的感伤特质;表现浮士德与靡菲斯特签订契约的书房场景,使用了韵脚优雅的诗文,反映了魏玛的古典主义;而女巫的厨房和布罗肯峰上的荒野场面则是个人的幻想,与歌德的诗歌如出一辙。时间创作如此之长,风格如此多样,意味着《浮士德》(第一部)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统一性。如果说能找到某种统一性,那就是把这个剧本想象成在发生某个人的头脑中。

浮士德具有很多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特征;他寻找新的经验领域,由此与舞台世界的关系是发展的、变动不居的。人们可能会讽刺地认为,他不断求新求变的愿望只不过是想逃避自己行动的道德后果。他引诱格雷琴的过程中,穿插着他遁入大自然和魔女之夜的骚动;这些片段要么被读解为对超自然的探索,要么是内心骚动的戏剧隐喻。魔女之夜也可以被读解成以怪诞性的方式戏仿法国大革命,它终结了格雷琴的小镇田园生活。《浮士德(第一部)》也可以解释成浮士德和靡菲斯特所代表的人生哲学的冲突,甚或是某个人的内部的意识斗争。

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三分钱歌剧》

布莱希特对现代性的最集中的回应之一,是发展他所谓的“史诗戏剧”。但是这里的“史诗”与一种宽泛的历史和主题范围无关;它是德语episch的翻译,这个形容词用于指散文小说类型(这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类型分类)。布莱希特希望在戏剧中把戏剧性和史诗性结合在一起,这种戏剧摇摆于人物的亲近感与反思性叙事的距离感之间。

试图做到这一点的早期作品之一就是《三分钱歌剧》(1928,作曲库尔特·魏尔),改编自约翰·盖伊的《乞丐歌剧》(1728)。尽管布莱希特的版本没有呈现一部完整的史诗戏剧,但指出了它的一些重要特征。例如,每一场都由一个“史诗标语”引出,确定场景并/或者描述下面将要发生什么,这样观众就可能把这场戏看作一个提议,呈现出来供他们考虑,而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情感动作。紧张气氛的消除也是通过在场景内部划分行动来实现的。比如说在第一场,皮彻姆准备向妻子透露他们的女儿一直与刀客麦克约会,但他被另一个同时发生的行动打断了。经过一个简短的对话,他的宣告不再具有与之前紧张气氛相同的情感冲击力,因为情绪的累积被分散。

中断原则是布莱希特戏剧的核心,因为它可以推动感知的重新调整,并使人们认识到一切都不一定如其所见。布莱希特在场景中间、剧终处使用歌曲打断剧情,让观众改变他们的思路。有些歌曲偶尔也会唱出角色性格,并对剧情进行评论。但是尽管剧本在不同场景之间穿梭,它还是保留了一个相当线性的情节,就像它之前的剧本那样。也许剧本本身是对布莱希特有关史诗戏剧的大量、有时是巨幅长篇的理论思考的最好说明。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