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精选集: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除非我们亲历+目光与心事
《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为陈丹青近十年精选访谈、讲演的合集,分五辑:采访、讲演、关于《局部》、关于木心、关于木心美术馆。 《除非我们亲历》收录过去十年间陈丹青为亡故师友写的十篇纪念文章。当感慨前辈的身世与受难,他说,要懂得过去的记忆,除非我们亲历。 《目光与心事》收录陈丹青过去十年最新的艺术评论文章,跨越戏剧、小说、音乐、摄影,以及素人的绘画。
¥
149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丹青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20339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上书时间2023-09-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为陈丹青近十年精选访谈、讲演的合集,分五辑:采访、讲演、关于《局部》、关于木心、关于木心美术馆。对话中依旧有谈不完的艺术与文学,还有他从事《局部》与木心美术馆工作以来的不少文案。面对当下流量时代的浮躁,他问道,观看,被观看,传播,被传播,你身在哪一端?
《除非我们亲历》收录过去十年间陈丹青为亡故师友写的十篇纪念文章。他说,他的写作都是受人所托,这十篇,却是闻知噩耗,便坐下来写。当感慨前辈的身世与受难,他说,要懂得过去的记忆,除非我们亲历。
《目光与心事》收录陈丹青过去十年最新的艺术文章,跨越戏剧、、音乐、摄影,以及素人的绘画。作者自嘲这些皆为“轻佻”的,却能看到其中对“真”的赞美,对“灵”的惊异,对“艺术家命运”的慨叹……
【目录】
《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
序
采 访
3 巨大的果实
18 当个人性遭遇水墨
28 长篇与连续剧
51 其实有点嫉妒
61 充满感激
67 我们远远不了解“性”
76 两万一千多个日子
讲 演
91 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
104 我们的童年更像童年
关于《局部》
111 我的小小的野心
122 好的艺术可以永远谈下去
125 多看,不要多想
130 有几百个人看就很好了
135 艺术是讲不完的
156 无知,最珍贵的状态
166 惶恐而高兴
170 陌生的经验
176 我的大学
182 伟大的工匠
关于木心
191 乌镇子弟陈向宏
209 游子还乡
211 深藏不露的人
218 幽灵的交遇
229 遥远的局外
243 过河拆桥
248 秀才与文章
关于木心美术馆
259 参观的节拍
271 异端的聚会
280 杂谈美术馆
296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298 木心与他的音乐故事
302 遥远的旅程
304 《诗人之恋》
306 塔中之塔
309 他们都唱《从前慢》
313 古波斯诗抄本
315 文学的舅舅:巴尔扎克
317 2020 年木心美术馆五周年音乐会
319 未知的缘分
323 当文学成为影视
327 鲁迅来到乌镇
《除非我们亲历》
序
1 记高仓健先生
11 追念柯明老师
17 回想贺友直老师
35 回想程谷青
41 致敬邢啸声先生
49 徐岩的
79 除非我们亲历
103 美院的公爵
113 痛惜姚宏儒
130 亲爱的万玛才旦
《目光与心事》
序
1 漫长的惊讶
8 记韩国大演员金星女
12 读马萧《印象派的敌人》
21 苏州美专与沧浪亭
26 向张光宇先生致敬
43 永垂不朽《流民图》
54 时代的晕眩
58 读柯廼柏的“心”
66 晦涩与清晰
76 画史与痴心
86 小东在看
91 旧书中的鬼魅
98 近乎的记忆
102 离乱与顽童
106 原色的郎郎
110 弘仁暴露了他的观看的位置
117 目光与心事
122 白昼将尽
125 书画的活水
129 在中呈现的万玛才旦
136 初作的位置
138 你们写不好的
145 回看袁运生
152 尤勇的母亲
156 读张昊辰的第一本书
171 木心遗稿引
【作者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以及《局部》系列等。
【前言】
序
母亲在世那些年,我每有书出,就献给她。忽一日,母亲满脸不明白的样子,叫声我小名,认真地问 :
“……姆妈养侬出来,怎么不晓得侬会写书呢?”
其实如今出本书不算多大的事。母亲有所不知。我存着上百册历年收到的赠书,有位老帅哥一次性送我十二本,装帧考究,锃亮的封面,全是他的著作,跟他比,我这不能叫做“书”,不过是杂稿的凑合。
十多年来,我所诧异的是给人写了不少序言。收入此书的篇幅,仅占半数—旧友新知,老的小的,甚至从未谋面的人,寻过来,用了怯生生的,但听上去不肯罢休的语气,要我为他们的画展、画册、文集、集、书法集,写点什么,我心软,居然支支吾吾应承了。
为什么呢,一面,固然是人情债。人家开了口,傲然回绝吗 —中国人的眼神藏着一句狠话 :“你看不起我!”—于是低头去写,好几包烟,好几天时间,就没有了。另一面恐怕是虚荣心作祟。倘若名目是在美术之外,甚或更大的话题,我会偷偷闪一念 :试试吧,兴许能说出什么名堂。这可好,更多的烟,更多天数,没有了。
什么叫做轻佻,这本“书”便是。
但我就此被称为“文艺家”,这倒不好抵赖的。你在人家的书页前果真写了序,既是序,就有的意思了。我见了谁谁谁的东西,当下起好恶,熬不住说。老友曾当面揭发 :知青年代我就满口胡言,对人家的作品动辄大赞,或者大骂。后来市面上混久了,逢迎、狡猾、敷衍、取悦,我都会,且能把握分寸—我知道,同行面前,真话不可说。
就此而言,中国没有 critique,更别谈 criticize。诸位如果愿意读这些序言,多是肯定、叫好、赞美,并没有坦然的批评—倘若有,一定是借早已死去的前辈挡着,半阴半阳地损几下子。而当我赞美时,我敢说,十二分当真,此外,事情还有别的面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