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故(二十八)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温故(二十八)

9.9 3.4折 29 九品

库存13件

广东韶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瑞琳 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0-15

清溪明贤的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瑞琳 编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2
  • 版次 1
  • ISBN 9787549550180
  • 定价 2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6页
  • 字数 140千字
【内容简介】

  2014年推出的第一辑《温故》, “影像”专栏刊出了沈继光先生自1980年代以来拍摄老北京、老物件的代表作近四十幅,并附文写在“残片图本”之后,讲述了作者多年拍摄的心路历程和《乡愁北京》、《物语三千》的成书过程。

 

  本辑“特稿”专栏,沈志华《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依据中国和苏联双方的档案文献讲述了自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到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这中间六七年之间中共和苏共关系的发展变化和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

 

  “记忆”专栏,《童年琐忆》是七旬老人卜毅留下的回忆录中的一部分,讲述了民国时自己的童年回忆,生活在北京五世同堂的太祖家、南城富商外祖母家的经历;王凡《我曾经“室友”:在“五七学校”与童小鹏伯伯相处的日子》回忆了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的童小鹏“文革”期间在“五七学校”时的许多故事。

 

  “人物”专栏,张功臣《邹鲁与女同盟会员的恋爱》以史料为基础,梳理了国民党元老邹鲁与其两位同盟会出身的妻子许剑魂、梁定慧,还有早年追求对象黄扶庸、晚年伴侣赵淑嘉之间的往事;金圣华《历史长河的彼端》结合父亲的口述和相关史料,详细回顾了抗战期间在上海民华电影公司的创办及其创业巨献《孔夫子》拍摄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从“无所不谈”看晚年的林语堂》以林语堂自1965年2月起发表在专栏“无所不谈”上的百余篇文章为主要材料,分析了晚年林语堂的政治态度、语言文字方面幽默风格的形成、对白话与文言之争所持的见解、关于《红楼梦》的论战等问题。

 

  “往事”专栏,徐义亨《战时一所流亡大学的兴衰》记录了一所始于抗日战争、末于解放战争,十年间三易校名、播迁五地的“流亡大学”——苏州学院的兴衰过程;周冀生《我的大学:北京大学一个右派学生的二十二年》分“上篇:劳动教养在徽州”和“下篇:回乡生产的岁月”详尽回忆了自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被责令离校、强制劳动教养到1979年获得平反,此间二十二年的坎坷经历。

 

  “文本”专栏刊出了1958年时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吴奔星教授被划为右派后的日记(1958.1—1958.8),从中可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身处特殊环境时的复杂心境。

【目录】

[特稿]专栏

 

■沈志华《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

 

……我研究中苏关系有十七八年,有一个总结,主要就是讲中苏同盟的建立:事实上,本来毛泽东和斯大林都没有选择对方,是随着1945年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国内国共两党的关系、国际上美苏的关系相互影响、不断变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共和苏共才走上了联盟的道路。

 

 

[记忆]专栏

 

■卜毅《童年琐忆》

 

……我经历了国民党时代、日本统治时代、共产党时代,三个时代大有不同,造成了我这一代人,尝了甜、酸、苦、辣。自然会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可是人生是那么不由自己,历史是客观的,它让我走了一条不那么平坦的路。我七十多岁,体弱多病,记忆力差,只能想到多少说多少了,给你们留点给我的记忆。

 

 

■金宏达《学生连记》

 

按:“文革”期间,曾将已毕业分配或待处理的大学生送至部队接受“再教育”,人数可能有数万人。这一特殊时代的往事少有人述及,本文记述了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景象驳杂,颇有可观……

 

 

■王凡《我曾经的“室友”:在“五七学校”与童小鹏伯伯相处的日子》

 

……我是1970年7月初到办在江西进贤县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的,恰逢江南的“双抢”农忙开始。当时我的父亲还是“黑帮”,我母亲的待遇也刚刚好转没多久……在“五七学校”时童小鹏伯伯是班里年纪最大的,个子是男同志里最矮的。显然,人的精神状态从来都不是按个头来衡量的。他说起话来声音很大,笑起来更是那种爽朗的哈哈大笑。人再多,他的存在也不会被淹没。

 

 

[影像] 专栏

 

■沈继光《写在“残片图本”之后》

 

而书稿只是一个逗号,并没有真正完成一篇大章。也许不意间的选题能有不尽的挖掘,不尽的弥散和延伸……我们所做的只是一点点,古人先人已都做好、遗留下来,我们只是在借助镜头捡拾了一点点残片。

 

 

[人物]专栏

 

■张功臣《邹鲁与女同盟会员的恋爱》

 

……真相究竟如何呢?历史有如一个塞满了旧物什的匣子,打开它,每样东西固然还在,但因了时光的磨蚀,或锈迹斑斑,或七零八落,后人已无从想见它原来的样子了。邹鲁与其两位同盟会出身的妻子许剑魂、梁定慧的往事,与早年追求对象之黄扶庸、白头到老之赵淑嘉的情缘,就是如此。

 

 

■金圣华《历史长河的彼端》

 

……父亲与他的团队,曾经辛劳过,挣扎过,奋斗过,努力过!七十三年前摄制的《孔夫子》,经历超逾半个世纪的跌宕坎坷,七十三年后终于回到了它的诞生地——上海!

 

 

■蔡登山《从“无所不谈”看晚年的林语堂》

 

林语堂的“无所不谈”专栏自1965年2月11日刊出起,历时有三年之久,前后有百余篇的文章,是林语堂以中文写作的另一高峰。

 

 

[往事] 专栏

 

■徐义亨《战时一所流亡大学的兴衰》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曾经有一所鲜为人知的大学,她始于抗日战争,末于解放战争,十年三易校名,播迁五地,备历艰辛,犹如一位颠沛流离中成长的处子,在艰难中把一批批学子培养成才,而自己却消逝无踪。她的简短历史是战时中国高校人文的一个缩影。

 

 

■周冀生《我的大学:北京大学一个右派学生的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劳动改造,年年希望成失望,只感到苦海无边。1979年得到改正错划,恢复工作,四十九岁成了家。1989年元月25日学校寄来补发的北京大学毕业证书1165号。我已到风烛残年,写出自己的经历,作为历史的见证,可警醒后来人。

 

 

[文本] 专栏

 

■吴奔星《被划为右派后的日记(1958.1—1958.8)》

 

在1958年的日记里,既可以看到父亲被划为右派后的懊悔及他所认为得到从轻处理后的庆幸,也能够看到他期望真心改造、重返人民行列的天真及遭受另眼相待后的愤懑。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