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善指南:实效利他主义改变我们的生活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行善指南:实效利他主义改变我们的生活

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超时赔付

8.8 2.5折 35 八五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彼得·辛格 著;陈玮 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9-04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9787108064448014

上书时间2024-11-18

才华有限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彼得·辛格 著;陈玮 译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2019-04
  • 版次 1
  • ISBN 9787108064448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页数 实效利他主义改变我们的生活页
  • 字数 105千字
【内容简介】


“尽你所能,行优选的善。”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何谓“优选的善”?有没有合理的衡量标准?慈善仅仅是富裕人群才能做的事情吗?你的捐助行为仅仅是被某些图片或宣传片感动的结果,还是会理地察善款的去向和发挥的效用?作为公认的有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彼得辛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论著推动了实践伦理学的发展。在这本书中,辛格为我们引入了“实效利他主义”,它是一种哲学概念和一场社会运动,旨在应用证据和理来找出改善世界的有效方法。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慈善领域。慈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单在美国有将近100万家慈善机构,每年收到大约2000亿美元的善款。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机构透明到足以让人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在行善。实效利他主义正在改变这一点。除此之外,辛格还探讨了实效利他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它让我们重新反思那些关于的议题。

【作者简介】


彼得辛格(peter inger),美国普林斯顿大物伦理学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应用哲学与公共伦理中心荣誉教授,专事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出版有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该书被认为是现代动物解放运动的宣言。另一本影响力较大的著作是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ave),他还成立了与书同名的慈善机构。其他的作品包括实践伦理学(practical ethic)、行优选的善(the mot good you can do)以及功利主义:导论(utilitarianim: a very hort introduction)。2005年,入选时代周刊“全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

精彩内容:

前 言一场令人激动的新运动正在出现:这是实效利他主义。各种与此相关的组织正在形成,在社交媒体页面和上,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和华盛顿邮报(wahington t)上,针对这一话题都有激动人心的讨论。实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m)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理念:我们应该尽可能行优选的善。遵守一般的准则—不偷、不欺骗、不伤人、不杀人—是不够的;至少对于我们当中那些有幸过着富足的物质生活的人来说,对于能让自己和家人在有吃、有住、有穿之外还有富余的金钱和时间来享受的人来说,是不够的。过一种大力度优惠限度可接受的伦理生活,要求我们用大量的富余资源来使世界变得更好。过一种充分的伦理生活则意味着要去做我们所能做的、优选的善。虽然在实效利他主义运动中活跃的人是“千禧一代”(也是新千年之初诞生的代),但是年长的哲学家(包括我在内)早在其得名之前、在运动兴起之前,已经开始讨论实效利他主义了。作为哲学分支的实践伦理学在实效利他主义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一场令人激动的新运动正在出现:这是实效利他主义。各种与此相关的组织正在形成,在社交媒体页面和上,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和华盛顿邮报(wahington t)上,针对这一话题都有激动人心的讨论。实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m)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理念:我们应该尽可能行优选的善。遵守一般的准则—不偷、不欺骗、不伤人、不杀人—是不够的;至少对于我们当中那些有幸过着富足的物质生活的人来说,对于能让自己和家人在有吃、有住、有穿之外还有富余的金钱和时间来享受的人来说,是不够的。过一种大力度优惠限度可接受的伦理生活,要求我们用大量的富余资源来使世界变得更好。过一种充分的伦理生活则意味着要去做我们所能做的、优选的善。虽然在实效利他主义运动中活跃的人是“千禧一代”(也是新千年之初诞生的代),但是年长的哲学家(包括我在内)早在其得名之前、在运动兴起之前,已经开始讨论实效利他主义了。作为哲学分支的实践伦理学在实效利他主义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方式在于为慈善机构提供激励,促使他们证明自身的有效。这一运动迄今已经为那些真正减少了特别贫困所引起的痛苦或的慈善机构注入了上百万美元。其次,实效利他主义是一种方式,能够为我们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令我们在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感。许多实效利他主义者都说,自己在做善事的时候会感觉很好。实效利他主义者直接使他人获益,也经常间接地令自己受益。第三,实效利他主义为一个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老问题提供了新启示,即我们是否在根本上由自身的天然需求和情感反应驱使着做出行动,而只是用我们的理能力来为那些在开始慎思要如何行动之前已经决定的行动增加一层辩护的掩饰?或者说,在我们决定如何生活时,理能否起到关键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我们中的某些人自身利益、所爱之人的利益而去关心陌生人、后代以及动物的利益?后,实效利他主义的出现和许多“千禧一代”在工作之余对于这一运动表现出的热情与智识,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保持乐观。人们能否真的出于对他人的利他主义关切而做出行动,在这个问题上长期存在着某种怀疑论主张。一些人认为,我们的道德能力于帮助我们的亲属,帮助那些与我们有利益关系或者可能有利益关系的人,以及那些属于我们的族群或者小团体的成员。实效利他主义提供证据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它表明了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道德视界,基于某种宽泛的利他主义形式而做出决定,而且我们可以运用理来评估我们的行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这样,我们有理由希望,下一代及其后代能够承担起新时代的伦理责任,在那个时代里,我们的问题将既是全球的,又是地方的。译后记文/陈玮哲学能不能改变世界?如何改变世界?这或许是每一个哲学家、哲学从业者和学哲学的人在心里问过自己无数遍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大概没有人比彼得?辛格更有发言权了。作为公认的有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辛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论著推动了实践伦理学的发展,并且身体力行地从事慈善事业:他和妻子已经连续数十年、每年将比例的收入捐给慈善机构。20世纪70年代,他们的比例大约占收入的10%,如今已经提高到1/3,并且还在努力提高比例,达到1/2。不仅如此,辛格还影响了很多、朋友和读者。在接触到他的思想和论述之后,这些人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做出了重大的职业和生活选择,因为从辛格那里,他们认识到: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不能只是活着,而是要努力过一种伦理生活,努力令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界变得更好。然而,做善事并不像我们通常以为的那样,需要的只是善良、帮助他人的意愿、的经济实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行动力。在辛格看来,行善需要的,恰恰是以往为人们所忽视的东西—充分的信息、客观的分析以及理智的决策。他的理由其实很清楚: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危机和问题,我们的资源有限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所以每一个想要改变世界的人不得不做出优先排序——如何获得足够的钱财去捐助慈善?在数额有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选择捐助哪些人群、哪些项目、哪些组织?“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从长辈那里听说过的家传智慧,也是辛格一直以来试图表明的道理。但是现在更为迫切的问题出现了:如何获得好钢?哪里才是刀刃呢?这正是行优选的善一书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事实上,这本书也是他于2010年出版的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ave)一书的延续:在你能拯救的生命中,辛格试图令人们接受一个观点,即:我们有义务去帮助那些身处遥远的贫困之中的、不知姓名的贫困人,像我们有义务去搭救某个近在眼前、容貌清晰可辨的落水孩童一样。这两种义务一样强,并不因为国别、民族、距离远近、陌生或熟悉等差异而有任何差别。而在行优选的善这本书中,辛格更通过一系列的具体事例明确表示,去帮助遥远的陌生人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更具有优先,比如说:与修缮本地的艺术博物馆相比,令全球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受饥饿和疾病的威胁,这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因为后者能够产生更大的实际效用,更为切实地帮助更多的人。辛格的这个主张实际上是为我们判断“何为刀刃”提供了一个标准。如果我们认为“优选限度地帮助全世界的人类和动物减轻苦难”是慈善事业应该追求的首要目标,并认为“富实效地使用每一笔善款”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自然会知道哪里才是“刀刃”:是那些将经费用于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的、富实效的慈善组织。因此,我们必然要对于各种慈善机构的宗旨、项目质、开展情况、经费使用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这需要同样注重实效的专业慈善评估机构来为各家慈善组织进行评分,而人在决定向何处时,需要参的是这些专业评估结果,而不是慈善机构发放的各种宣传小册子、公益广告、媒体报道甚至熟人介绍。辛格力图向我们表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善款中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该用的地方,而我们的每一个帮助他人的良好意愿和实际行动才能发挥其优选的效用,产生优选的效果。接下来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能力有限的个体,我们要如何获得“好钢”、尽优选可能筹措善款呢?在行优选的善中,辛格为我们介绍了很多具体的例子,这些人可以被称为“实效利他主义者”,因为他们不仅同意“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主张行善应该注重实效和理判断,而且他们还相信,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自我的需求,同时也在于、或者说主要在于帮助他人过上更好的、更有尊严的生活。这些实效利他主义者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并定期捐赠,而且都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数年、数十年甚至一生。大体说来,作为个人而言,富实效的资金筹措方式有以下两种:,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选择那些能够更加切实有效地积累资源的工作(比如高收入职业,比如那些能够参与制定决策、决定扶贫经费划拨去向的职业),而不是那些更为理想化或者符合个人兴趣的职业。例如,作为哲学家的辛格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如果真想切实有效地帮助他人,那么从事金融业比做哲学更好,因为金融业的薪水更高,能够挣到更多的钱来捐给慈善机构。(清醒又诚实的哲学家!)第二,定期捐赠比例的收入。实效利他主义者并不都得是高收入人群,薪水的高低也不是行优选善的决定因素。重要的因素在于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收入,也是说,重要的是为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在辛格所举的例子中,有很多人并没有从事高薪职业,有些人的生活在普通人眼中甚至称得上拮据,但是他们仍然捐出了大部分收入去帮助其他的贫困人。辛格认为,这两种方式在行善的实际效用方面都一样好,都符合实效利他主义的行动准则,并且都能优选限度地改变现实、切实有效地行善助人。基于上述,辛格认为,实效利他主义的出现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因为这种立场在以下四个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的慈善理念:首先,正如其名称所表明的,实效利他主义看重的是慈善捐助所能产生的实际效果,而这些实际效果尤为明显地体现在减轻全球范围内的贫困、饥荒、疾病等问题,切实有效地减少人类和动物所遭受的苦难,改善其生活状况并增进福祉。其次,关于何为“切实有效”这个问题,实效利他主义看重的是理选择和客观判断,而不是简单的热心肠或情感冲动。实效利他主义者主张,我们在做善事的时候,应该由理,而不是由情感来主导我们的决定与行动。第三,有越来越多的实效利他主义者出现,而实效利他主义作为一场运动正在兴起,这充分表明了利他主义在现实中是可能的。第四,实效利他主义并不是仅仅以他人为导向的伦理准则,而是一个人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成为一个实效利他主义者、按照这种原则生活并不要求一个人做出自我牺牲,相反,它能够令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并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不过,尽管辛格在书中对实效利他主义者做出了清晰而生动的肖像描绘,更系统也更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都能接受和赞同他的观点。恰恰相反,这本书像辛格的其他著作一样,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批评,其中的两个批评焦点分别在于“实效”与“利他主义”:前者而言,既然实效利他主义看重实际的行善效果并以此作为根本的判断标准,这立即招致了功利主义长期遭受的经典批评—标准过于单一和外在,既无法回应价值多元的外部世界和道德生活的实际要求,也不符合人自身的复杂与丰富。而任何一个单一的价值标准,无论它是多么合理或有效,都不能构成我们在各种价值之间进行衡量和取舍的专享标准。同样,人类做出一个选择和行动的理由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那些由于情感、或冲动而做出的选择和行动不仅是自然和难以避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更值得称赞的。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是出于勇敢或同情而去搭救落水的孩童,我们会为此感动并赞赏他的勇气。而如果他是出于某种理虑、认为救下这个孩子有助于增进优选善而这么做,我们难会觉得他有点古怪甚至冷漠。因此,仅仅以“实效”作为专享的或者重要的价值标准,仅仅以对于实效的理计算作为选择和行动的动机,这在常直观看来,是不合常理甚至不近人情的。另一方面,“利他主义”而言,一个经典的批评在于质疑利他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能,毕竟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自我”构成了一个人感知、理解、、选择和行动等一系列基本的心理认知和实际行动的基础,而为自我谋求利益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任何一种动物的求生本能。出于这个原因,历各种试图为利他主义提出的辩护都被认为是不成功的,因为无论是诉诸进化还是种群、无论是诉诸还是政治共同体,我们都无法证明,严格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在普遍范围内是可能的。而即使在小范围内确实偶然存在着利他主义者,即使这些人确实无条件地将他人的利益看作自己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东西,也不太可能将利他主义作为某个单一的道德原则普遍加以推广,因为这意味着对于个体提出了过于严苛的道德要求,而这可能会破坏一个人的完整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感受。因此,如果一种伦理理论要求人们是以他人的福祉作为优选甚至的生活目标,甚至要求人们为了他人或共同体的利益而牺牲自我利益,那么这种过高的道德要求也是不合理或者不现实的。针对实效利他主义提出的上述批评不可避地带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或夸张,但是它们共同表明了一点:无论是在哲学反思层面,还是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之中,实效利他主义对于我们的常识与直观都构成了挑战。辛格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在行优选的善这本书中一改以往的写作方式,不再将论述的焦点放在哲学论辩上面,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实例来澄清“效用”究竟是什么,来说明出于理而非情感去做善事的重要究竟在哪里以及利他主义是不是真的可能存在。在这里,我无意为辛格或是实效利他主义提出辩护,但是我想,注意到以下几点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加恰当地理解和评价辛格与实效利他主义。首先,基于汉语语境的特殊以及不算恰当的翻译,作为一种哲学立场的“功利主义”长久以来遭到了严重的误解,被等同于“功利至上的利己主义”(这里的“功利”恐怕还被理解成了“功名利禄”这种表浅的世俗价值)。事实上,从早期到当代的各种版本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m)所强调的都不是一己之私利,恰恰相反,功利主义者看重和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优选福祉。因此,当辛格在本书中主张以“实效”或者“效用”作为重要的价值衡量标准时,他的着眼点在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人类福祉,而不是在倡导经济利益的优选化,更不是要否定人文、艺术等传统上被认为“非功利”的人类价值。其次,辛格所说的“利他主义”并不是狭义的、排除了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利他主义。他曾于2015年在中国新闻周刊上撰文指出a,利他主义者当然会从帮助他人的行为中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是行动的结果而非动机,因此并不意味着这些行动不是利他的。而如果我们采取一个过于狭隘的利他主义概念,反而会因此而错失重要的东西,即:道德生活的理想状况在于,我们为了促进他人利益而做出的选择与行动,与促进我们自身的利益是一致的,二者并不。后,值得指出的是,行优选的善一书原本是辛格于2013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一系列讲座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整理成书。也是说,当辛格在介绍那些利他主义者、阐述他们的生活理念和职业选择的时候,他当初面对的听众其实正是那些读于美国精英大学的、20岁左右的大。这些可能来自显赫而富有的家族,也可能来自普通甚至贫穷的家庭;他们将来可能成为律师、金融家、政要、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或知识分子,也可能成为白手起家的创业人士或者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是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未来去向如何,至少在这样几场讲座中、在这样一本书的篇幅里,他们能够通过辛格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在过着与世俗观念不同的生活—他们是为了行优选的善、为了令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为自己选择了特定的职业和生活。这样,在未来的某,当这些(或是读者)要为自己选择某一种职业或者生活方式的时候,他/她会意识到,在现有的常规选择之外,或许还可以有另一种虑,或许世界向自己开放了另一种可能。而对于一个即将展开人生旅程的年轻人来说,没有比“另一种可能”更宝贵的礼物了。而这大概也是彼得?辛格与实效利他主义给予这个世界的优选礼物。本书的翻译由姜雪竹和陈玮共同完成:姜雪竹译出了初稿,陈玮在此基础上做了修改和校译,并补译了注释。感谢黄新萍耐心而细致的编辑工作,感谢徐向东帮助审校全书并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全书的校译工作有一半是译者在耶鲁大学麦克米兰研究中心访学时完成,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中心在学术资源和思想交流方面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译文中如有错漏之处,还请读者诸君见谅并恳请来信告知(ctt117@zju.edu.),以便以后有机会再做修改。在此提前感谢各位!陈玮2018年夏杭州,港湾家园
【目录】


前 言 致 谢部分 实效利他主义1 什么是实效利他主义 2 运动兴起 第二部分 如何行优选的善3   简单生活只为给予更多 4   为了而赚钱 5   其他伦理事业 6   捐出身体的一部分第三部分 动机与辩护7   我们需要的只是爱吗?8   多中之一 9   利他主义与第四部分 选择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10   本国的还是全球的?11   是否某些捐助领域客观上更有价值?12   困难的比较 13   减少动物苦难和保护自然14   选择很好组织 15   止人类灭绝后 记译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