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标准详解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5G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标准详解

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超时赔付

99.21 5.0折 199 八五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映民 ;孙韶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978711553038714

上书时间2024-08-26

才华有限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映民 ;孙韶辉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4
  • 版次 1
  • ISBN 9787115530387
  • 定价 19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53页
  • 字数 1.04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5G系统设计与标准的图书,书中内容涵盖了5G系统从标准体系到接口、从物理层到高层、从基带到射频的各个方面,对需求、技术及标准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
王映民 博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任中国信科集团副总工程师、首 席科学家,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系统、通信信号处理和车联网等,担任IMT-2020(5G)推进组专家,科技部“863”计划5G重大项目总体组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多项奖励。 孙韶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信科集团首 席专家,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期从事无线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与标准化工作,担任IMT-2020(5G)推进组3GPP标准工作组组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录】
第1章 5G发展概述 001

1.1 移动通信系统进展 001

1.1.1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回顾 001

1.1.2 5G发展趋势和驱动力 006

1.1.3 5G愿景 007

1.2 5G系统需求与性能指标 009

1.2.1 5G面临的需求和挑战 009

1.2.2 5G系统的性能指标 010

1.3 5G系统无线传输技术 012

1.4 小结 014

参考文献 014

第2章 系统架构与标准体系 016

2.1 5G标准化发展历程 016

2.1.1 ITU的5G标准化情况 016

2.1.2 3GPP的5G标准化情况 018

2.2 5G系统网络架构与功能划分 020

2.2.1 5G系统网络架构 020

2.2.2 5G网络功能划分 023

2.3 无线接口协议栈 025

2.3.1 物理层协议功能 026

2.3.2 数据链路层协议功能 027

2.3.3 RRC层协议功能 032

2.4 NR协议规范 032

2.5 小结 038

参考文献 038

第3章 5G接入网架构和接口 040

3.1 概述 040

3.2 5G接入网架构 041

3.2.1 NG-RAN架构 041

3.2.2 5G网络部署 044

3.3 NG-RAN接口模型 045

3.4 小结 047

参考文献 047

第4章 帧结构与物理信道 049

4.1 概述 049

4.2 波形和参数集设计 051

4.3 时频资源 054

4.3.1 时域资源的定义 054

4.3.2 频域资源的定义 056

4.4 物理信道和信号 058

4.4.1 物理信号 058

4.4.2 物理信道 063

4.5 小结 070

参考文献 070

第5章 系统初始接入与移动性管理设计 072

5.1 概述 072

5.2 NR同步块 074

5.2.1 SSB突发集 074

5.2.2 SSB突发集及SSB的结构 075

5.2.3 时间同步 076

5.2.4 SSB在半无线帧中的位置 076

5.2.5 SSB传输配置 078

5.2.6 实际传输SSB的指示 079

5.2.7 同步信号设计 080

5.3 PBCH传输 081

5.3.1 PBCH内容 082

5.3.2 PBCH传输过程 083

5.3.3 PBCH有效载荷 083

5.3.4 第一次加扰 083

5.3.5 PBCH传输块的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 084

5.3.6 第二次加扰和调制 084

5.3.7 PBCH专用参考信号 085

5.4 广播信号传输 085

5.4.1 小区定义SSB和非小区定义SSB 086

5.4.2 SSB和CORESET#0的复用模式 087

5.4.3 CORESET#0配置的设计方法 089

5.4.4 NR所支持的CORESET#0配置 090

5.4.5 复用模式1的Type0-PDCCH公共搜索空间 093

5.4.6 复用模式2和模式3的Type0-PDCCH公共搜索空间 094

5.4.7 广播系统信息与SSB的QCL关系 095

5.4.8 NCD-SSB所携带的搜索CD-SSB信息 096

5.4.9 其他系统信息传递 096

5.5 随机接入设计 096

5.5.1 随机接入过程 097

5.5.2 随机接入Preamble格式 099

5.5.3 PRACH时频资源配置 104

5.5.4 多波束接入过程设计 106

5.6 寻呼信道设计 111

5.6.1 寻呼方法 112

5.6.2 寻呼控制资源集和寻呼监听时机 112

5.6.3 寻呼消息的传输 112

5.6.4 寻呼PDCCH/PDSCH的接收假设 113

5.7 移动性管理 113

5.7.1 移动性管理参考信号 113

5.7.2 基于SSB的RRM测量参数 114

5.7.3 基于CSI-RS的RRM测量参数 116

5.7.4 邻小区CSI-RS测量方法 116

5.7.5 无线链路监测 117

5.8 小结 119

参考文献 121

第6章 控制信道设计与资源调度 123

6.1 概述 123

6.2 下行控制信道 124

6.2.1 信道结构 124

6.2.2 传输方案 128

6.2.3 搜索空间设计 130

6.2.4 控制信息内容与格式 133

6.2.5 组公共控制信道设计 134

6.3 上行控制信道 139

6.3.1 PUCCH传输方案 139

6.3.2 PUCCH格式 140

6.3.3 PUCCH资源分配 147

6.3.4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 150

6.4 资源分配和调度 167

6.4.1 传输块大小设计 167

6.4.2 资源分配 169

6.4.3 调度设计 173

6.4.4 免调度传输 175

6.4.5 CQI和MCS 177

6.4.6 CBG传输 177

6.4.7 HARQ和Buffer管理 179

6.5 速率匹配 179

6.5.1 RB-符号级速率匹配 180

6.5.2 对LTE CRS的速率匹配 182

6.5.3 零功率CSI-RS(ZP CSI-RS) 183

6.6 小结 183

参考文献 183

第7章 大规模多天线传输 185

7.1 概述 185

7.2 多天线传输方案 188

7.2.1 下行传输方案 188

7.2.2 上行传输方案 193

7.3 参考信号 193

7.3.1 解调参考信号(DM-RS) 194

7.3.2 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198

7.3.3 相位跟踪参考信号(PT-RS) 208

7.3.4 上行探测参考信号(SRS) 214

7.4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 219

7.4.1 框架设计 219

7.4.2 码本设计 223

7.4.3 测量机制 239

7.4.4 反馈机制 241

7.4.5 信道互易性 246

7.5 模拟波束管理 247

7.5.1 波束管理过程 248

7.5.2 波束测量和波束上报 249

7.5.3 波束指示 253

7.5.4 波束失效恢复过程 255

7.6 上行多天线技术 259

7.6.1 基于码本的传输方案 259

7.6.2 非码本传输方案 265

7.7 准共站址(QCL) 268

7.7.1 QCL的定义 268

7.7.2 QCL关系配置 270

7.7.3 参考信号间的QCL关系 272

7.8 小结 274

参考文献 274

第8章 信道编码设计 276

8.1 概述 276

8.2 LDPC编码方案 277

8.2.1 LDPC码的基本原理 277

8.2.2 NR LDPC码的设计 279

8.2.3 循环冗余校验比特添加 292

8.2.4 码块分段 293

8.2.5 速率匹配 295

8.2.6 交织器 296

8.3 Polar码的编码方案 298

8.3.1 Polar码的基本原理 298

8.3.2 NR Polar码的设计 299

8.3.3 速率匹配 307

8.3.4 交织器 308

8.3.5 UCI分段方案 308

8.4 其他编码技术 309

8.4.1 CRC码 309

8.4.2 RM码 310

8.5 小结 312

参考文献 313

第9章 NR与LTE共存 316

9.1 概述 316

9.2 邻频共存 317

9.3 同频共存 317

9.4 补充上行载波 319

9.5 上行单发传输 320

9.6 功率共享 323

9.7 终端自干扰消除 324

9.8 小结 325

参考文献 325

第10章 功率控制 326

10.1 概述 326

10.2 上行功率控制 327

10.2.1 上行功率控制技术的原理 327

10.2.2 上行信道功率控制方案 329

10.3 下行功率分配 334

10.4 小结 334

参考文献 335

第11章 大规模天线无线信道建模 336

11.1 概述 336

11.2 部署场景 337

11.3 场景建模 339

11.3.1 3D信道场景 339

11.3.2 UMa场景和UMi场景 340

11.3.3 InH场景 341

11.4 坐标系模型 341

11.4.1 坐标系的定义 341

11.4.2 坐标系间的转换 342

11.4.3 简化坐标系转换 345

11.5 天线模型 346

11.5.1 双极化天线模型 347

11.5.2 UE方向及天线模型 348

11.6 大尺度信道建模 349

11.6.1 3D距离的定义 349

11.6.2 LOS概率的定义 350

11.6.3 路径损耗计算模型 353

11.6.4 穿透损耗计算模型 356

11.7 小尺度信道建模 357

11.7.1 垂直角度参数模型 357

11.7.2 多径分量统计互相关矩阵的定义 359

11.7.3 ZSD/ZSA随机分布参数的定义 360

11.7.4 ZOD/ZOA的生成方法 361

11.8 信道建模流程 363

11.9 小结 370

参考文献 370

第12章 高层协议基本过程 378

12.1 随机接入 378

12.1.1 概述 378

12.1.2 各场景下的随机接入基本过程 379

12.2 系统广播 385

12.2.1 概述 385

12.2.2 系统信息内容分类 385

12.2.3 系统信息传输机制 388

12.2.4 系统信息更新机制 393

12.2.5 核心系统信息缺失处理 394

12.3 寻呼 394

12.3.1 概述 394

12.3.2 寻呼传输过程 395

12.3.3 寻呼接收过程 396

12.4 非激活态 398

12.4.1 概述 398

12.4.2 状态转移 399

12.4.3 RNA更新 402

12.4.4 非激活态安全 403

12.5 重复传输 404

12.5.1 概述 404

12.5.2 重复传输系统架构 405

12.5.3 重复传输对协议的影响 406

12.6 波束失败恢复 408

12.6.1 概述 408

12.6.2 波束失败检测 408

12.6.3 波束失败恢复 410

12.7 部分带宽传输 411

12.7.1 概述 411

12.7.2 控制平面影响 412

12.7.3 用户平面影响 414

12.8 移动性管理 417

12.8.1 概述 417

12.8.2 小区选择/重选 417

12.8.3 切换 422

12.9 测量 427

12.9.1 概述 427

12.9.2 测量配置 427

12.9.3 测量执行 429

12.9.4 测量上报 431

12.10 接入控制 433

12.10.1 概述 433

12.10.2 接入控制模型 434

12.11 接入网安全机制 435

12.11.1 概述 435

12.11.2 安全性激活流程 436

12.11.3 5G安全机制 438

12.11.4 状态转换与移动性过程的密钥及安全算法生成 442

12.12 小结 445

参考文献 445

第13章 空中接口高层协议 448

13.1 用户平面协议 448

13.1.1 媒体接入控制层 448

13.1.2 无线链路控制层 464

13.1.3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 474

13.1.4 业务数据适配层 481

13.2 控制平面协议 484

13.2.1 连接管理 485

13.2.2 异系统移动性控制 491

13.3 小结 497

参考文献 498

第14章 NG协议接口 500

14.1 概述 500

14.2 NG接口协议栈 500

14.2.1 NG接口控制平面 500

14.2.2 NG接口用户平面 502

14.3 NG接口主要功能 502

14.3.1 PDU会话资源管理 505

14.3.2 UE上下文管理 508

14.3.3 移动性管理 511

14.3.4 寻呼 517

14.3.5 NAS传输 517

14.3.6 接口管理 519

14.3.7 告警信息传输 524

14.3.8 定位NRPPa传输过程 526

14.3.9 跟踪过程 527

14.3.10 UE位置报告 529

14.3.11 RAN配置传输 530

14.3.12 UE能力管理 531

14.4 小结 532

参考文献 532

第15章 Xn协议接口 534

15.1 概述 534

15.2 Xn接口协议栈 534

15.2.1 Xn接口控制平面 535

15.2.2 Xn接口用户平面 535

15.3 Xn接口主要功能 536

15.3.1 移动性管理 537

15.3.2 双连接管理 541

15.3.3 接口管理 546

15.3.4 节能管理 548

15.3.5 流量控制管理 549

15.4 小结 550

参考文献 550

第16章 F1协议接口 552

16.1 概述 552

16.2 F1接口协议栈 552

16.2.1 F1接口控制平面 553

16.2.2 F1接口用户平面 553

16.3 F1接口主要功能 553

16.3.1 接口管理 555

16.3.2 UE上下文管理 557

16.3.3 RRC消息传递 560

16.3.4 告警信息传递 561

16.3.5 系统信息 562

16.3.6 寻呼 563

16.4 小结 563

参考文献 563

第17章 E1协议接口 564

17.1 概述 564

17.2 E1接口协议栈 564

17.3 E1接口主要功能 565

17.3.1 E1接口管理 566

17.3.2 承载上下文管理 570

17.3.3 用户平面状态信息管理 576

17.4 小结 578

参考文献 579

第18章 5G工作频段与信道安排 580

18.1 工作频段概述 580

18.2 信道带宽 581

18.3 信道安排 582

18.3.1 信道栅格 582

18.3.2 同步栅格 583

18.3.3 信道间距 585

18.4 小结 585

参考文献 585

第19章 基站射频指标 587

19.1 概述 587

19.2 输出功率 588

19.3 输出功率动态 589

19.4 发射机开关时间模板 590

19.5 发射信号质量 591

19.6 发射机无用辐射 592

19.7 发射互调 595

19.8 接收机灵敏度 596

19.9 接收机动态范围 599

19.10 接收机选择性 601

19.11 接收机阻塞特性 602

19.11.1 带内阻塞 602

19.11.2 带外阻塞 604

19.12 接收机杂散 605

19.13 接收机互调 606

19.14 带内选择性 609

19.15 小结 610

参考文献 610

第20章 终端射频指标 611

20.1 概述 611

20.2 终端(UE)功率等级 611

20.2.1 最大输出功率 611

20.2.2 最大功率回退 613

20.2.3 配置最大发射功率 614

20.3 输出功率动态 614

20.3.1 最小输出功率 614

20.3.2 发射关功率 615

20.3.3 发射开/关时间模板 615

20.3.4 功率控制 616

20.4 发射信号质量 617

20.4.1 频率误差 617

20.4.2 发射调制质量 617

20.5 射频输出频谱发射 619

20.6 接收机灵敏度 621

20.7 最大输入电平 623

20.8 邻信道选择性 624

20.9 接收机阻塞特性 625

20.10 接收机杂散响应 626

20.11 接收机互调 627

20.12 接收机杂散辐射 628

20.13 小结 628

参考文献 629

第21章 无线资源管理指标 630

21.1 概述 630

21.2 小区搜索性能要求 631

21.2.1 同频小区搜索 631

21.2.2 异频小区搜索 632

21.2.3 跨接入技术间的小区搜索 633

21.3 移动性测量性能要求 633

21.3.1 SS-RSRP测量 634

21.3.2 SS-RSRQ测量 634

21.3.3 SS-SINR测量 635

21.4 移动性过程性能要求 635

21.4.1 空闲态移动性要求 635

21.4.2 连接状态移动性要求 637

21.5 无线链路监测性能要求 639

21.5.1 in-sync和out-of-sync阈值 640

21.5.2 in-sync和out-of-sync评估要求 640

21.5.3 DRX转换间的评估要求 640

21.6 小结 640

参考文献 641

缩略语 642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