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场 中外文化 (法)金丝燕 新华正版
  • 转场 中外文化 (法)金丝燕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转场 中外文化 (法)金丝燕 新华正版

11 4.2折 26 全新

库存8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金丝燕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ISBN9787500099628

出版时间2016-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160页

字数82千字

定价26元

货号xhwx_1201382707

上书时间2024-09-29

念微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序i
导论跨研究与转移1
节佛经汉译:中国早期的接受26
第二节中国文学西渡:近代法国对中国的期待视野124
第三节中国新诗源:本在与外在168

内容简介:

转场:中国与他者是有名汉学家金丝燕教授的重要新作,“跨研究”丛书中的代表成果之一。本书主要讨论了“转移”的定义和对中国当下跨研究的意义,指出所谓转移是由西方学术中心论的衰落造成的。特别是21世纪以后,西方的修辞学、阐释学、诗学三大学术支柱渐次衰落,对非西方的研究,回归到那个自己的材料上。作者由汉译佛经、法国早期对中国文学的关注、西方诗学对中国新诗源头的影响等专题研究,探讨了的转场实际上是不同内容和影响力的综合作用的个案结果,告诫学术界,任何试图上升为理论的抽象的思想意义都要被警惕。

作者简介:

金丝燕,1977年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获学士和硕士,年获法国巴黎索尔邦大学博士。法国阿尔多瓦大学(univeritéd’artoi)东方学系主任、教授,孔子学院法方院长。法国行政学院(ena)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跨对话杂志副主编,“远近丛书”法方主编。研究领域:中法诗学、接受研究、跨学。主要著作有文学接受与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主体、中国二十世纪女文学、中国早期的期待视野:汉译〈大本经〉研究等5部,主编研究论著7部,发表研究60篇。

精彩内容:

跨研究与转移的定义跨研究学科领域的转移,有四个问题框架。问题框架一,当整体与精神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时,是继续严格遵循1纪的思维模式界定下的学科领域架构,还是跨越学科界限,回归传统的整体批评维度?在1纪以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从古希腊开始,修辞学、诗学和阐释学一直是西方人文学科的三大支柱。随着1纪文明的深人,学科细化后,这三大支柱逐渐淡出了大学高等研究和领域。其中,早退出的是修辞学,阐释学继之,后是20世纪中叶退出的诗学。问题框架二,以词义无限伸延为特的中国文本,如何不迷失在批评理论的术语中,而直接深人探讨的相异?从新青年开始,中国批评家与翻译者大量地引进以破解文字为特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去分析中国文学。法国汉学家汪德迈从甲骨文(不受历史现象迷惑的甲骨文)入手,以思想史和汉学史两个学科交研究为角度,提出思想史与甲骨文专家不曾作出的设:“周朝以前的殷朝,被周朝有力地抹杀。我们关于文字起源的所有神话传说,如仓颉造字、河图、洛书,都是周朝用来代替殷朝历史史实而造的神话,史记不过是传承了周朝的文本。”汪先生的这项研究(成果),已交北京大学出版社。汪德迈认为,中国书写语言区别于世界其他语言的特点,是它的起源。其他语言,无论是表音还是表意,都是语音和语意两种的自然语言,也是说,除了中国语言文字以外,语音和语意是书写对语文字的一种符号化。世界上只有中国的文字,语音和语意的是断裂的,语音有语音的系统,即头系统是存在的,但中国的文字没有记录当时语常交流的信息源。中国的文字,产生于史官与宇宙建立xf话的记录。因此,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中二的非自然语言。中国文字的这种功能促使了中国式的阐释学的产生,这种阐释学尤其注重汉字文本分析。中国特殊的文字字源使中国产生了不同于西方的阐释学因为中国书写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中国文字是通过文字揭示事物隐秘和启示功能的。西方的文字是被启示的语言,被认为是不的,因对圣言来说,人的语言是不的,人的语言怎么能地阐释上帝的信息呢?因此,西方的文本理论有一个根本的使命,是破解文字以期达到找寻和企及文字后面圣人的力量。西方的文艺理论建立在这样一种与文字的特殊关系上,即破解文字的关系上。当我们看到近代马拉美要还文字本身以创造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德里达提出的破解文字、拆解文字以及文字与文字之间有差源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们理论背后,西方破解文字所带来的特点。而中国的文字与书写者的关系,则正好是相反的。每一个中国文字都创造一种可能,书写者是通过记录文字去创造可能,而不是破解文字去探寻文字后面的意思。可以说,中国文字的特点是,没有文字不存在创造,这是由中国文字的起源所决定的。我们再回到第二个问题框架,当面对以词义无限伸延、无限可能为特的中国文本时,用西方的破解文字的文艺理论框架去分析,批评何以可能?我们是否能进行批评?我们是否可以不借助西方的文艺批评理论呢?意义上看当然可以,中国有其丰富的文艺理论体系。但在当今时代,要求我们所有的相遇者,带着中国的文本与西方文艺理论相遇,需要有两种能力。一是能深刻理解文本背后的能力,二是对他者有一种开放的、心气和的能力。我们要看两种原本不同的批评体系,在什么地方成为相遇的可能。这是我30多年来在法国做文学批评和诗学批评研究时,一直关注的问题框架。这种努力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果,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问题框架是我们研究的一颗星。不急于作出一个,整个研究过程很丰富。在这个问题框架下很可能没有,也可能有人后提出来说,还不如各走各的路,不用相遇。所以,研究所遇的困难非常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