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的分析:主义与强迫人格的心理咨询与 心理学 訾非 新华正版
¥
47.2
5.4折
¥
88
全新
库存49件
作者訾非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2170
出版时间2017-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498页
字数488千字
定价88元
货号xhwx_1201467908
上书时间2024-09-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目录:
导言
篇人格:结构、动机与感受
章人格论
主体的结构:自体、他者与自我
人与世界的关系
动机与感受
动机的驱力视角与关系视角
动机的组合:叠加、填补、动机链、动机网络
动机类型
神往与魔化:动机的强化运作
动机
第二章热动机及相关感受
世界感与自体感
亲和动机与共生感
竞争动机、成动机与优越感、荣誉感
人际自体保护动机与耻感
第三章温动机及相关感受
自由感与自由意志
疑惑感与解惑动机
重要感与目标感
意义感与无意义感
使命动机与使命感
公动机与公感
“应该”动机与道德感
第四章冷动机及相关感受
完整动机、清洁动机与完整感、洁感
动机与感
秩序动机与秩序感、计划
归类动机、求同动机与例外感、后悔感
第五章元动机
元情绪和元动机
三种勇气概念
中国传统中的勇气观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勇气观之比较
良知勇气和良心勇气
冒险精神
第二篇感受分析咨询模式
章感受分析论——基本方法与过程
基于感受的咨询与
区分三种感受
感受分析的类方法:感受解析
感受分析的第二类方法:内感体察
感受分析的第三类方法:感受转化
感受分析中的注意模式
第二章感受解析举例
发现支持着认知的感受,以及规范着感受的认知
感受分解:发现强感受之下的弱感受
感受分解的层进技术
第三章感受激活的方法
感受的内省觉察激活
在行动和面对现实中激活感受
通过文学艺术活动激活、表达与分析感受
沙盘对感受的表达与唤起作用
第四章感受的转化及其对人格的修复作用
提升感受中的积极成分
自我肯定的修复
禅定中的感受修复
感受调整的游泳池法
第五章感受释梦
梦的凝缩作用
梦的触发作用
梦境的基本结构
梦的漂移作用
梦境的自然发展及梦的衍生情绪
感受释梦的作要点
的梦
第三篇强迫人格的感受分析咨询
章强迫人格的诊断
采用五轴诊断系统进行立体诊断
强迫人格障碍的症状
强迫障碍与强迫人格障碍的鉴别诊断
主义与强迫人格的关系
注意力失调、兴奋、感觉寻求倾向等与强迫人格
的关系
前人提出的强迫人格障碍的干预方法
第二章强迫人格结构
四极自恋式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的三条发展线
强迫人格者的偏执
强迫人格者的能力动机
强迫人格者的关系动机
自恋结构下能力动机与关系动机的交互作用
自恋结构下的客体与主义
强迫人格倾向与其他人格倾向的关系
第三章在强迫人格的咨询与中运用感受分析模式
强迫人格心理咨询与的一般过程
共生感与易受暗示的分析
不安全感与安全感的衡
对不焦虑感、冲动的体察与解析
应对强迫感
调整依赖感
应对得失感与“患得患失”
温情表达的改善
解析与体察恐新人格结构
生活方式和的改变
第四章强迫人格者常见轴i问题和障碍的感受分析理念与
压力感
拖延
强迫症状
焦虑情绪
社交恐怖
抑郁情绪
试焦虑
成瘾行为
神经厌食
第四篇感受散论
章经验与对人格偏差的影响
创伤与极乐
施惠者偏差
人生神话
第二章对人的盾与对立的理解
爱与恨
善论与恶论
俄狄浦斯情结之再析
第三章关于因果、规律和科学的客观
因果问题
临床研究方法与科学的客观
走向生态主义的心理咨询与
附录一dsm五轴诊断系统
附录二消极主义问卷(znpq)
附录三积极主义问卷(zppq)
附录四不焦虑问卷(iaq)
附录五对的畏惧感问卷(foa)
附录六对的顺从感问卷(cta)
附录七感受分析的理念
英汉术语索引
汉英术语索引
参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是系统介绍强迫人格障碍的心理的著作。作者阐释了强迫人格结构理论,解述强迫人格障碍的心理技术,分析了与强迫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 强迫人格障碍是涉及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精神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实践工作。作者把精神分析与东方的正念技术(mindfulne)相结合,融入了认知、行为、叙事和人本主义等疗法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拓展了理论与方法,形成了一种整合的、生态的模式,并提出动机组合、施惠偏差、良知勇气、人格结构的三条发展线等概念,概括了四极自恋式人格结构模型,把夸大自体与渺小化自体、神化他者与魔化他者的四极对立以及人格结构的发展失衡视作强迫人格障碍的核心因素,并探索了感受解析、内感体察、感受转化、感受释梦等咨询与技术。
作者简介:
訾非,男,1970年生,安徽滁州人。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年至1996年任教于安徽农业大学。1996年至2003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和佐治亚大学求学,2003年5月于佐治亚大学教育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获博士。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
多年来,作者致力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等领域的研究,基于主义与强迫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方面的研究与临床实践,建构了感受分析咨询模式。主要出版著作主义研究(2010),译著心理勇气(2009)、精神分析治愈之道(2011)等,参编心理评定量表手册(2011)、环境与人类心理(2011)等,发表学术50多篇。同时,作者在审美心理、尤其是文学艺术与表达心理的关系等方面有一些探索,曾发表沙盘作为媒介的感受分析(2010)、走向进化与生态审美心理学(2011)等,出版诗集七月菜畦:訾非诗选。
精彩内容:
再版序 感受的分析版问世后,收到了许多读者的反馈,有心理工作者,也有对该书内容感兴趣的非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他们对笔者的努力给予了肯定,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笔者一直等着再版的机会对本书的内容进一步予以完善。本书问世三年,突闻售罄,虽略感意外,想来也在情理之中。笔者愈来愈感到,对主义和强迫人格的专业研究绝非小题大做,而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感受的分析适合同行交流之用,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本书的某些部分稍显艰涩,此次再版,虽作了一些修订,但囿于时间,推敲仍不可说充分,读者若能感受到本书的可读的些许添增,笔者已甚感欣慰。希望将来能够完成一些针对主义与强迫人格的深入浅出的心理自助读物。 笔者要特别感谢我的来访者,他们愿意在咨询室里敞开心扉,探索自己,如果们的这份勇敢,再多的咨询都归于无用。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笔者想在此感谢刘燕博士在本书版出版后耐心的阅读并提出的各种意见。他认为在冷动机、温动机和热动机的区分之外,还可以虑把只在个体发生的动机过程和关涉主体之外的客体的动机过程区分来看,分别定义为“内动机”和“外动机”。我认为这种区分有很好的学术意义和临床意义,由于再版的时间,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只好留待将来去做。感谢心理咨询师王宏军先生,他向笔者提出,在强迫人格障碍的中,把家庭纳入进来非常重要。笔者甚为赞同。笔者主张心理咨询与的“生态主义”,尽可能推动心理空间的系统改变,家庭是这种系统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的硕士导师蓝云(williamy.lan)教授多年前鼓励笔者关注质研究方法,关注自我效能感等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做主义和强迫人格的研究,笔者结合多种方法,关注心理障碍的疗愈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关系,便是得益于导师的点拨,在此向他郑重致谢。笔者博士阶段的导师maryfraier和bonniecramond女士指导笔者完成了以主义心理研究为主题的博士,那是我聚焦于这个领域的起点。可惜dr.fraier不幸病世,否则以她不吝赞美的格,会给予笔者许多言过其实的肯定。愿她在天堂安好。bonniecramond教授是研究注意力缺陷多动(adhd)和创造力的关系的专家,本书也探究了adhd与主义和强迫人格的关系,希望能以这种方式向老师致敬。 感谢我的博士后导师周晓林教授和钱铭怡教授,在他们的指导下,笔者在这个阶段对主义心理的研究完成了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向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视角转变。也感谢两位老师容忍我这个学术散人从心所欲的探索。笔者也感谢李孟潮先生他在他的心理学群里这本书,使它能够让更多的读者看到。 数十万字的学术著作,文字表达的准确、概念的一致、内在逻辑的完整、理论的涵盖等皆需经历不断的锤炼和发展,感谢编译出版社给我这个重新修订完善的机会。然而时间仓促,拟定在再版中予以添增的许多内容来不及完成,只好留待将来。本书在修订过程中也更正了一些文字上的明显的错误,它们有不少是细心的读者指出的,笔者在此一并拱手致谢。欢迎读者继续批评指正。 后,但绝不是不重要的,还要再次感谢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所提供的宽松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不会有感受的分析这本书的出现。人文学院的朱建军先生、严耕先生和李明先生等都对本书的内容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和建议,他们的宝贵意见,笔者都认真地虑和反思,并融入到对这一版书稿的修订中。 作者于2016年10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